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与思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968111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与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与思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与思考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对策与思考摘要:摘要:积极开创校企合作新模式,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追求职业教育工作目标的最优化和最大化。关关键词键词: :科学发展观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十七大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好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全面分析面

2、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理清工作思路。把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到提高质量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提高质量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推动学校所有工作进一步聚焦到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目标上来。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积极开创企校合作模式,紧紧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依靠全社会共同努力推进职业教育,追求职业教育工作目标的最优化和最大化。企业是开展职业教育的归宿,是职业教育的服务对象。笔者结合我校在开展企业办职

3、业教育的实践,浅谈开创校企合作新模式,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一、校企合作的基本一、校企合作的基本实实践践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投资、共受益的一种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企业,学校,学员在一个较好的校企合作模式下都是受益者,可以说是各得其所,三者受益。我校创建于 1998 年,属于一所民办制职业学校,常常面临“有学生无专业、有专业无市场”,“缺乏吸引力”的被动局面。为此如何培养适应现代企业需要的“对口性”人才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我校从 2003 年开始尝试和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通过职教与企业的共同参与、科学配方、良性互动,为学校的发展和状大开辟了新

4、的天地。2004 年,学校通过对市一家纺织企业的用工调研,了解了企业的需求之后,我们将此情况向劳动部门报告后,学校即刻组织生源。同时企业还为学校提供了较为齐全的实训设备和允许学员到厂实习。通过合作,第二年我们就为该企业输送了 100 多名紧缺人才。校方与企业都认为这种合作方式的效果好,在最短时间里为企业解决了用工燃眉之急,“学员到熟练性技术工人”的身份转化快,企业利益得以有效保障,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家长和学员很欢迎这种“合作模式”,周期短、受益快,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高效转移提供了有效平台。最终实现了企业、学校、学员的“三赢”。二、校企合作存在亟待解决的二、校企合作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问题

5、(一)校企合作认识上存在偏差。很多学校和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教育思想理解不成熟,一方面认为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地位,往往使合作过程严重脱离实际,达不到预期效果;另一方面企业认识不到位,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只是仅仅停留在毕业时选择人才,而培养过程中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培养人才的主要责任推给学校。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必将导致学校教育与企业对人才要求的差距,也不能调动企业和学员的主动性,在人才的培养的过程中,如果企业如果不参与那么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也不会长远。只有无法认识到校企合作是对学校、企业、学员三方共嬴的模式,就无法达到效果。(二)校企合作投入上存在困难。校企合作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虽

6、然企业在合作之初愿意对人才培养加以投入,但当企业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就有些企业不愿意承担过高的费用了(包括实训设备的投入),所以要求企业要有长远的考虑和对学校长期的支持。有时企业用人是有一定时效性的。(三)校企合作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产生学校培训的周期性造成了学校不能及时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简言之就是学校通过招生到培训,到能走上岗位有一定周期,在此期间企业因为生产需要或者生产结构调整,造成目前的人才需求与当初的人才培养计划出现差异时,而导致不能消化掉时,从而造成学员,学校与企业的矛盾。三、三、对对策与思考策与思考(一)将“三赢”作为校企合作的基石。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适

7、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一种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企业,学校,受训者在一个较好的校企合作模式下都是受益者,可以说是各取所需,各尽所能。1、对企业来讲,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对企业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建立持续的人才保障措施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事实证明 07 年末,我国沿海许多企业密集型地区,已经出现了用工难或是劳动力市场出现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学校成为了企业技能人才的储备库和培训基地,更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来讲主要是能满足长期,稳定的人才需求。2、对学校来讲,一方面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有针对性的开设各种

8、专业,学员就业有保障,生员较为稳定。另一方面学校本身需要建立学生实训场所,而企业为了行业竞争,总是会购置最先进的设备,通过校企合作,企业为学校提供了便利的实训场所。这种合作形式同时让学生受益,经过“真刀真枪”演练的学生走上社会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例如,我校的合作单位 XX 单位就是我校的电工实训基地,该企业是一家大型的生产型企业,有许多的高压变电设备,在国内也是比较先进的,由于和我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定期无偿的进入该基地实习,为学校的实训教学提供了方便。其次,我校还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来校担任兼职教师,使教学水平大大提高。每月我们都会邀请企业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讲学,

9、交流,也受到了学员的欢迎。3、对学员来讲,学员一方面毕业就就业,解决了后顾之忧;另一方面由于受训者在校的学习内容就是基于企业的需要而开设的课程,在就业前就已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学员在步入企业短时间内就能成为熟练工人,且提高了个人收入。(二)突出企业在“三赢”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校企合作中企业在整个过程中重要性的分析,可以肯定的得出结论是:我们确实需要一批有规模,有长远计划,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来作为校企合作的领军人。1、切实增强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作用。校企合作是建立在企业实际需求上的,学校是为企业用工、发展等服务的,因此,学校紧紧围绕企业需求转,对教育教学和服务不断作出调整,同时应充分调动

10、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企业主动的参与到校企合作的全过程中,一是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明确企业在教育活动中的权利和义务;二是要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全过程参加或参与到校企合作过程中。2、必须加大对校企合作的经费投入。物质是基础,要做好校企合作必须有一定的资金做支撑,学校无法承担起校企合中的基础,只能起到教育服务作用。因此,要推进校企合作健康发展和顺利进行,必须由企业拿出适度的经费予以支持,开展校企合作之前应签定合作协议,以避免部分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在校企业合作中不愿意承担过高的费用。(三)以学员为本实现“三赢”。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我们实施校

11、企合作,必须树立“以学员为本”的思想观念。通过对校企合作“三赢”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三者确实有各自的利益所在,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待校企合作失败之后,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将是学员本身。学员相对企业,相对学校,他是单一的个体,也是弱者。面对当初企业的就业承诺,面对学校的优惠政策,很少有人去深纠校企合作失败后会给受训者带来的影响。由于校企合作的需要,在培训课程的设置上,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受训者毕业以后一旦失去企业的保障,或者毕业后达不到当初企业的承诺,受训者将陷入无助的境地。学校在校企合作的方方面面来看,一方面担心失去企业的长久支持,或是担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受约于企业,另一方面在

12、招生过程中,由于市场竟争的压力,担心招生数量对整个校企合作的影响,所以在招生咨询过程中致使咨询者的期望过高,让学员缺乏对整个风险的认识。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必须坚持以学员为本的原则,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保证校企合作健康和谐发展。企业,学校,受训者是校企合作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合作大家互惠互利、各尽其能。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对整个职业教育来讲,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同时,作为校企合作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必须坚持以学员利益为本,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校企合作的长期实践中,确实缺乏完善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校企双方各的权利和义务,以及

13、调动校企双方加强校企合作办学方针的积极性的措施。至此也呼吁有关部门根据国外的一些验,结合我国的实情,深入校企合作较好的地区,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经费扶持,以促进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参考资料: 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作者: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马成荣 徐丽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源自WWW.CETTIC.CN 来源: 中国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服务网 发布日期: 2007-10-16 借鉴德国,探索校企合作的中国化道路中国劳动力市场网 来源:中国建设教育协会副秘书长董安徽 发布日期 2007-2-27德国职业技术教育史作者:孙祖复,金锵 源自: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