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时代的思想与教育_蒋梦麟早期教育思想的社会学解读

上传人:n**** 文档编号:42968100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1.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渡时代的思想与教育_蒋梦麟早期教育思想的社会学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过渡时代的思想与教育_蒋梦麟早期教育思想的社会学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过渡时代的思想与教育_蒋梦麟早期教育思想的社会学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过渡时代的思想与教育_蒋梦麟早期教育思想的社会学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过渡时代的思想与教育_蒋梦麟早期教育思想的社会学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渡时代的思想与教育_蒋梦麟早期教育思想的社会学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渡时代的思想与教育_蒋梦麟早期教育思想的社会学解读(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5卷第2期20 07年4月北京大学教育评 论PekingUniversityEdeuationRveiewVol.5,No.2APr,2X ( )7过渡时代的思想与教育蒋梦麟早期教育思想的社会学解读熊春文(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 ( 均94摘要在五四断丈化运动时期中国教 育改革的过 租中,蒋梦麟始终是事实上的福导者和执行者。蒋梦麟早期的教育思想执 连有两个特别位 得注意的要点,其一是他逐渐获得的平民 主义的核心教 育思想,其二是 他借以获得这一思想主 张 的一以贯之的牡会学思维。正是基于这一忍想特质,蒋 梦麟能够毅锐地把握时代问趁.成为断教育退劝 的推动者。关.询过渡时代;蒋梦麟;早

2、期教育思想中圈分类号:C649.29文橄标识码:A文章幼号:1671一6 82X ( )7)02切59 22引言:作为“新教育理论家”的蒋梦麟论及五 四运动对于中国教育转型的根本性影响,一般史家都归因于蔡元培的北大精神及其涵育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则首推胡适、陈独秀所领导 的白话文改革。然而,对于教育改革而言,新文化运动 内部诸同仁的贡献是各不相同的,拿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和蒋梦麟四人来说,他们对于当时教育改革的作用,既有直接和间接的区别,也有方向和领域的不同。对于这种差异性,以往研究还注意的不够,以致几乎完全忽视了蒋梦麟的重要意义。关于这一问题,胡适于1935年在香港作过一个题为新文化运动

3、与教育问题的演讲,在演讲的开头他交代说:“我对于教育还是一个门外汉,并没有专门的研究。不过,我们讲文学革命,提倡用语体文,这些问题,时常与教育问题发生 了关系。”川胡适称自己对于教育是门外汉,我们可以着成那是他自谦的表示,但说他并不专门研究教育,这却是实话。白话文改革是从文化革命和思想革命的进路触及教育问题的,在胡适及陈独秀看来,教育问题显然是隶属于更大的文化问题和思想问题 的。故此,白话文教育的提倡首先是一个思想革命的收稿日期:20 0 7刁2伪作者简介:熊春文 (1, ,7一)男,中国农业大学杜会学系讲师,博士。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叨7年问题,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或专门的教育问题。这一方面表明,

4、白话文改革的影响在于它的思想性和广泛性,但另一方面,白话文改革还没有触及很多教育专门问题(如教育体制、教育思想、课程、教学等),对于教育界而言,白话文改革还是外围的。恰恰在这一点上,蒋梦麟的意义 凸显出来。事实上,在新文化运动同仁中,真正专门倾力于教育研究、并对当时的教育改革产生实质影响的,蒋梦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从美国师从杜威专攻教育,到回国后积极发表教育言论,倡 言教育改革,再到五四前后发起新教育运动,促成壬戌学制的制订和全面的教育改革。可以说,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蒋梦麟始终是事实上的倡导者和执行者。如果说早期陈独秀和胡适对于教育问题的关注仅仅是他们文学革命和伦理

5、革命整体思想的一个部分,他们的主要心力专注于 比教育更大的文化问题,那么,蒋梦麟的教育思想则是他对专门教育问题深人研究和主动抉择的结果。比起陈独秀、胡适乃 至所有新青年同人来说,五四期间的蒋梦麟更像一个纯粹的教育理论家。不过,作为“新教育理论家”的蒋梦麟,也与当时专业研究教育思想的教育哲学家或教育史家不同,早期蒋梦麟教育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所秉持的一种典型的社会学思维。我们的研究将表明,早期蒋梦麟对某种理论或思想的阐述,总是基于对中国社会转型 乃 至世界形势 的一个判断,并遵循社会转型一思想变革一教育变革的逻辑。这种论证逻辑从思想渊源上讲具有乃师杜威 的印迹,但更多的是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敏锐感知

6、和应对策略,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正是这种社会学思维,使得蒋梦麟能够更加敏锐而准确地把握 时代问题,成就其中国教育改革前沿推动者的地位。一、身处过渡时代的知识分子历程蒋梦麟(188 6一1 96 4) 的成长经历典型地反映了新旧时代过渡的印迹,在这个过程中,蒋梦麟像陈独秀、胡适等人一样从预备的传统士大夫轨迹改道近代知识分子 历程。而且因为他的家庭为他准备了多于常人的西潮背景,使得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的交汇与矛盾更加集中地在蒋梦麟身上得以彭显。蒋梦麟出生 于浙江余姚的一个村庄,祖父 和父亲都是商人,可谓家道小康,这为他的教育提供了殷实的基础。除经济 支持外,蒋梦麟所受的家庭影响是“良好

7、而健康的”。蒋梦麟的母亲是位很有教养而 且姿容美丽的女人,可惜早逝。对蒋梦麟影响最大的自然是他的父 亲。父亲不仅在道德人品上为蒋梦麟树立 了 良好的榜样,而且 由于 经商而受西方的影响,父亲在蒋梦麟的教育上始终保持了一种很开明的态度,让儿子受现代教育。后来蒋梦麟人绍兴中西学堂、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南洋公学乃至赴美留学,都跟父亲的支持是分不 开的。本节内容除特别注明,均今自蒋梦价著:西湘挤湘,长沙:岳 , 书社21洲 洲 】年版第2期过渡时代 的思想与教育蒋梦麟五岁人家塾,从三字经一直念到四书五经,最初几年教育的方法只有枯燥而又 乏味的死背古书,家塾生活对他而言简直像监狱,唯一的区别是:真正监狱里

8、的犯人没有希望,而家塾的学生们都有着前程无限的位像。这种位憬就是向往自己通过学习将来成为学者名流、达官贵人。当然,家塾教育毕竟为蒋梦麟在儒家经典的记忆上打下 了扎实的基础,蒋梦麟从四书五 经初步了解了孺家“修、齐、治、平”的做人道理。189 7年,蒋梦麟人绍兴中西学堂,开始接触到自然科学的知识,在 中学方面更取得长足的进步。蒋梦麟后来得中秀才.最为感激的还是他在家塾和中西学堂时在四书五 经方面下过的苦功。在中西学堂,蒋梦麟知道了戊戌变法的失败,尤其了解了甲午战争的意义,明白了中国为什么学习西洋学术;另外,与蔡元培的师生之谊也是从 中西学堂开始的。1899一190 2年,蒋梦麟先后随家辗转上海、

9、余姚、杭州,19 01年还牵涉 学潮,教育很受影响。19 02年考人浙江省立高等学 堂开始真正感受到学 问的兴趣。1 9世纪末20世纪初对于中国来说是多事之秋,189 4年的中日战争,1898年的戊戌变法,1 90 0年的义和团运动,190 4年的日俄 战争,都是对学生时代的蒋梦麟的重大刺激。在省立高等学堂念书期间,蒋梦麟像所有青年一样热切关心时政,梁启超的新民丛报是他们的精神食粮,孙中山及其革命派则使他们的革命情绪不断增涨。蒋梦麟对一切活动都感兴趣,他喜欢搜求消息,喜欢就所获得的资料加以思考分析,喜欢使自己感情奔放,参加行动。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同样对他影响至深,使他能够在革命的情绪和

10、行动上做到适可而止,并认为除了革命,科举仍旧是做官的不 二途径。于是,蒋于190 3年回绍兴参加郡试,录取为余姚县学附生。同年又 回到杭州,接受新式教育。蒋梦麟就这样在新旧两个世界来回穿梭,恍若隔世,一度造成精神紧张:满脑子 矛盾 的思想,新与旧的冲突、立宪与革命的冲突简直使尚未成熟的心 灵无法忍受。这种紧张是 由疯狂的时代和社会造成的。与愈来愈多的直接投身革命运动的热血青年不同,蒋梦麟最终决心接受更为西化的教育。他认识到不论立宪维新或者革命,西化的潮流已经无法抗拒;而且与大多数主张通过日本接受西洋文明的人不同,蒋主张直接向西方学习。因此,他于190 4年考人南洋公学,以便为留学美国打基础。蒋

11、梦麟在南洋公学一直读到1 908年 自费留美,期间曾赴日本做过一次短哲旅行,对日本的强 迫教育留下 了深刻印象,认为这或许就是使日本成为世界 强国的秘密所在,并声称后来赴美学教育,也受这些感想的指示。南洋期 间,蒋温习 了四书,开始研究宋明哲学,有意比较 中西贤哲在所有问题上 的见解,不知不觉地做了一 项东西道德行为标准的比较研究。这种研究最 重要的结果是学到了如何在道理观念中蒋梦麟还回忆说:“在老式私垫里死背古书似乎乏味又瓜盆,但是背古书侧也有背古书的好处。一个人到了成年时.常常可以从背得的古书里找到立身处事的指南针。在一个安定的社会里,一切守旧成风,行为的准则也很少变化。因此我觉得我国的老

12、式教学方法似乎已足以应付当时的实际孺要。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7年区别重要的与不重要的、基本的与浮面的东西。蒋梦麟开始了解东西方的整体性,体会到宋儒陆象山所说的“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开始体会到紊乱中的统一,发现基本的原理原极有限,了解这些基本原理之间的异 同矛盾可以互相发明,互相印证;赞同孟子和陆象山“做学问要抓住要点而舍弃细节,要完全凭我们的理智辨别是非”的观点。这些实际上已经预示 了他将来留美期间进行教育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内容。10 08年8月,蒋梦麟负复西行,翌年人加州大学农学院。读了半年农科之后,经友人劝阻和自己的反复考虑,他认为只有育人才

13、能救国,毅然转人社会科学院,选教育为主科,历史与哲学为附科。从19 09年秋天起,蒋梦麟开始选修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和英国史,大学生 涯步人 正途。在这些课程中,蒋对希腊思想和基督教思想产生 了浓厚 的兴趣,总是将它们与 中国思想进行比较,相互发明,求同存异,他说:对于欧美的东西,我总喜欢用中国的尺 度来衡全。这鱿 是从已知到未知的 办法。根据过去的经脸,利用过 去的经脸获得新经脸也枕是获得祈 知识 的正途。他 对本国文化的了解愈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愈易。根据这种推力,我觉得 自己在国内求学时,常常为读经史子集而深夜不眠,这 种苦功总算没有白费,我现在之所以能够吸 收、消化西洋思想,完全是这

14、些苦功的结果。我想,我今后的工作就是 找出中国究竟缺 少些什么,然后向西方吸收 所 禽要的东西。【正是基于这种严谨而又宏远的学术志向,191 2年,蒋梦麟毕业于加州大学教育系后,旋即赴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从学于杜威,攻读哲学和教育学。在哥大,蒋梦麟学到如何以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现象,并体会到科学研究的精神,这使他得以将长久以来的学术志 向付诸实施。在杜威等人的指导下,蒋于191 7年完成论文中国教育原理之研究)( As tud犷i nh c。ir Pn C印翻o fEdu a C如的,获哲学与教育学博士学位。他在这篇论文中所达到的成就我们将在下文加以探讨,这里 只需指出,蒋在同年回国后,立 即被

15、聘为商务印书馆编辑,参与教育杂志)的编务工作,同时兼 任江苏省教育会理事。凭借他的学术功底和教育观点,蒋梦麟很快确立 了他的新教育理论家的地位。二、中国教育原理之研究关于蒋梦麟的教育思想,以往 的教育(思想)史著作一般只注愈蒋梦麟在教育杂志和新教育上表达的观点以及他长北大时的教育实践,实际 上,蒋本节内容除特别注明,均今自M。庙nC h ia ng,月s灿心认以尹闸甘动如o fE d此.初.,c.二e二泪P.S h。 沙目.1918.第2期过渡时代的思想与教育梦麟教育思想的精髓已经在中国教育原理之研究中得到了最详尽 的阐述,蒋梦麟后来的教育论述几乎都可以从这部著作当中找到思想渊源。在这部著作中

16、,蒋梦麟从三个方面来展 开他的研究:第一部分描述中国教育的思想背景和一般范畴,力 图把握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精神;第二部分从人性论、学习、教学和 道德教育四个方面对中国教育原 理进行细致的梳理,并在各个方面与西方教育传统做比较;第三部分,在梳理和 比较的基础上,蒋梦麟提出了他关于中国教育的新主 张。我们能够看到,贯穿其研究的是一种典型 的社会学思维。(一)中国教育的背景与一般范畴可能受杜威 的影响,蒋梦麟开篇就讲“教育即 生活和思想的方 法,生活和思想 即教育的内容。”因此,蒋梦麟从中国人的生 活 和思想两个方面来考察 中国教育的背景。1.中国教育的背 景蒋梦麟认为中 国人生 活中最核心的概 念是本分(du ty)。对于中国人 而言,生 活就是尽本分。至善是 生活的最高目标,而至善的含义 即要求个体最大程度地尽自己的本分“为人 君,止 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 于信”。尽本分是获得幸福的 唯一途径,因 此,他认 为中国的幸福观是社会主义 的 (so ei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