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963357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学术型)学术成果介绍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学术型)学术成果介绍一、论文成果一、论文成果1.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语境下的外语教师教育新探,肖坤学,2013 年 03 月, 当代 外语研究 2.意向性视域下的实体隐喻翻译方法研究, 肖坤学,2012 年 12 月, 外国语文 (外语核心 期刊) 3.识解理论观照下的“损译”现象探析,肖坤学,2011 年 04 月, 当代外语研究 4.科研论文英文摘要的语言特点与结构特征,肖坤学, 广州大学学报2004 年第 1 期 5.对语言“交际能力”理论的反思,肖坤学, 广州大学学报2004 年第 6 期 6.

2、试论词汇层面翻译的认知取向,肖坤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第 1 期。 7.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肖坤学, 外语学刊 ,2005 年第 5 期。 8.句子层面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视角,肖坤学, 外语研究 ,2006 第 1 期 9.论隐喻的认知性质与隐喻翻译的认知取向,肖坤学, 外语学刊 ,2005 第 5 期。 10.认知语言学语境下被动句英译汉的原则与方法,肖坤学, 外语研究 ,2009 第 1 期。 11.Interculturalisation for New Zealand Universities in a Global Context. 蒋晓萍, Policy F

3、utures in Education, 2005, 3(2), 223-233. ISSN1478-2103. 12. Towa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rom Micro to Macro Perspectives. 蒋晓萍,Intercultural Education. 2006, 17(4), 407-419. ISSN: 1467-5986. 13. Why Interculturalisation? A Neo-Marxist Approach to Accommodate Cultural Diversity in Higher Edu

4、cation. 蒋晓萍,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 2011, 43(4), 387-399, ISBN0013-1857. 14. Intercultural space in translation education:Parallel corpus as a tool for exploration. CULTUS: 蒋晓萍,the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Mediation and Communication. 2011, 4 99-119. ISSN 2035-3111. 15. Explorations of In

5、tercultural Dialogue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 (Chapter 20). In Tina Besley & Michael A. Peters (Eds), 蒋晓萍, Interculturalism,Education and Dialogue. 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16.翻译教学的文化调停功能,蒋晓萍,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 第 7 期 17.从功能对等论电影剧本英汉翻译,蒋晓萍, 电影评介2006 第 14 期 18.跨文化化:适应高等教育中文化多样性的新途径,蒋晓萍, 比较教育研究2006

6、 第 9 期 19.跨文化交际理论评析,蒋晓萍, 新视野2006 第 6 期 20.跨文化化: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高教多元化之路,蒋晓萍,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10 第 6 期- 21.试论全球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蒋晓萍, 湖南社会科学2003 第 1 期 22.高等教育国际化评析,蒋晓萍,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09 第 12 期 23.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模式走向:以中国和新西兰为案例,蒋晓萍, 理论月刊2010 第 7 期 24.跨文化化:适应高等教育中文化多样性的新途径,蒋晓萍, 比较教育研究2006 第 9 期 25.跨文化交际探微,蒋晓萍, 广东社会科学 ,2012 年第 5

7、 期,78-83 页。26. “专注”翻译与“异化”理论的危险,蒋晓萍, 广州大学学报 ,2012 年第 12 期。27.中国新诗中的十四行诗,黎志敏, 外国文学研究2000 第 1 期 28 .庞德的“意象“概念辨析与评价,黎志敏, 外国文学研究2005 第 3 期 29 .“哲学“与“经学“之争:中国传统伦理的历史拐点,黎志敏, 伦理学研究2010 第 3 期 30.知识的“德“与“真“ ,黎志敏, 现代哲学2010 第 3 期 31.论诗歌定义:本质、功能与特征,黎志敏,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8 第 8 期 32.论神州集中的李白因素和庞德因素兼论诗歌意象与诗歌形式的翻译,黎志敏, 暨

8、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第 6 期 33.艺术追求与社会责任新诗的价值取向问题研究,黎志敏,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2008 第 2 期 34.学术语言基本规范的理论研究,黎志敏, 学术界2009 第 4 期 35.论诗歌意象理论构建,黎志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第 6 期 36.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黎志敏, 现代商贸工业2010 第 15 期 37.知识社会:从伦理与科学视角的论证,黎志敏, 社会科学2010 第 11 期 38.英语诗歌形式研究的认知转向,黎志敏, 外国文学研究2008 第 1 期 39.新诗的文化身份问题研究,黎志敏,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9、版) 2008 第 4 期40.知识社会:从伦理与科学视角的论证 ,黎志敏, 社会科学 (CSSCI) ,2010 年第 11 期。 41. 整体知识论:知识的“真”与“德”之辩 ,黎志敏, 文史哲 (CSSCI) ,2011 年第 1 期。 42. The Interplay of “Secular Morality“ and “Philosophy-Science“,黎志敏,NBU Journal of Philosophy, March of 2011. 43. “生”之信:“关系”经纬中的“文化”乾坤 ,黎志敏, 兰州学刊 (CSSCI 扩展版) , 2011 年第 11 期。44.

10、“文化精神”的永生与“文化体系”的重生 ,黎志敏, 天府新论 (CSSCI) ,2011 年 第 6 期。45. 给陌生人一个微笑 ,黎志敏, 书屋2012 年第一期。 46. “科学=价值”是陷阱:论科学的身体与价值皈依 ,黎志敏, 伦理学研究 (CSSCI) ,2012 年第 1 期。 47. The One Way Model of Cultural Interaction: 黎志敏, Literary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Cambridge, The Cambridge Quarterly, March of 201248.重释:儒家文化的现代

11、转型 ,黎志敏, 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CSSCI 扩展版) ,2012 年第 8 期。49以“进取”瓦解“焦虑”:中西文化交流的新境界 ,黎志敏,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A&HCI) ,2012 年第 6 期。 50. 英美两国文化研究论争焦点评析,陆道夫, 外国文学研究, 2001 年第 2 期 51. 梁实秋、鲁迅人性阶级性论争溯源,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 年第 1 期 53.葛兰西的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陆道夫, 河南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3 期 54.狂欢理论与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陆道夫, 外国文学研究 ,2002 年第 4 期55.文

12、心雕龙 “气”之范畴疏解,陆道夫, 河南社会科学 ,2003 年第 1 期 56. 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研究述评,陆道夫, 学术研究 ,2003 年第 1 期 57.德瑞克.德柯科夫媒介文化观述略,陆道夫,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3 期 58.作为一种生命力的“气”, 陆道夫,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3 期 59.英国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特质论,陆道夫, 学术论坛 ,2003 年第 6 期61多伦多传播学派媒介文化理论初探,陆道夫, 学术论坛 ,2004 年第 2 期 62互文性的电视和主体性的观众,陆道夫,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4 年第 2 期 63两种经

13、济的电视理论约翰.菲斯克电视文化研究之一,陆道夫, 河南社会科学 , 2004 年第 2 期 64. 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研究探微,陆道夫,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2 期 65.浅谈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学术传统,陆道夫, 学术论坛 ,2006 年第 3 期 66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 陆道夫, 南京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4 期。 67.看与被看:后现代媒介文化中受众的身份认同空间,陆道夫, 南京社会科学 ,2007 年 第 12 期。 68.粉都的文化经济,陆道夫, 世界电影 ,2008 年第 12 期 69.文本、受众、体验:约翰.菲斯

14、克媒介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陆道夫, 学术论坛 ,2009 年第 3 期 70.约翰.菲斯克媒介文化研究方法论的反思,陆道夫, 河南社会科学 ,2011 年第 2 期71.“垮掉一代”与爵士乐, 外国语文2013.02 72, “垮掉一代”禅之旅, 广州大学学报2013.04 73)霍桑的艺术成长之路, 名作欣赏2013.02 74)论加里斯奈德的禅宗美学,Epsians2011.08 75)从玛乔瑞帕洛夫文里文外之诗观二十世纪诗学,外国文学研究2011.8 76)论加里斯奈德的生态诗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77)论加里斯奈德诗学观, 当代外国文学2009.04 78)加里斯奈

15、德的生态地域观, 外语教学2009.04 79)加里斯奈德的荒野观, 学术论坛2009.05 80)加里斯奈德与禅宗,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05 81)加里斯奈德的印第安生态智慧,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8.11 82)加里斯奈德的本土意识,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1 83)加里斯奈德的文明观, 求索2006.07 84)寻归荒野的诗人加里 斯奈德, 当代外国文学2004.10 85.翻译中的结构对应与结构置换,汪立荣,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 年第 2 期, 86. 论英汉互译中的语篇衔接意识,汪立荣, 外语教学 ,2009 年 6 月。 87. 情感述语结构的英汉对比,汪立荣, 广州大学学报 ,2008 年第 1 期。 88. 隐义显译与显义隐译及其认知解释,汪立荣,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年第 3 期。 89. 感事位于宾语位置的综合型心理动词,汪立荣, 美中外语 ,2006 年第 8 期。 90. 框架理论与翻译研究,汪立荣, 语言认知与翻译研究 ,2005 年 11 月。 91. 概念整合理论对移就的阐释,汪立荣, 现代外语 ,2005 年第 3 期。 92. 从框架理论看翻译,汪立荣, 中国翻译 ,2005 年第 3 期。 93. 施事名词的结构与范畴化,汪立荣, 外语学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