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2963142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 1 页,共 8 页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研究性学习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课程。2000 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稿) ,已明确将研究性学习与学工、学农、学军、劳动技术以及社会服务结合在一起,共同构成“社会实践”课程,列为高中学生必修课程。语文是研究性学习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开展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尚待开发的新领域,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个初步探讨。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与一般的学科教学目标既有一定联系,又有较大差异。具体说,以下目标是需要

2、强调的:1.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2.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展开,尝试相关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3. 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强调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4. 学会沟通合作 发展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善于合作和交流、沟通的能力。5.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6. 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3、什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呢?指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 ,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学习方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研究性学习关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第 2 页,共 8 页是结果;研究性学习也讲方法,但它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而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

4、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关键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正是如此,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突出特征就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1重自主。语文研究性学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学生学习什么内容,采用什么方式,哪些人在一起学习,全由学生自己做主,老师只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给学生做指导,提看法,完全不受老师的兴趣、爱好、视野的限制。学生想研究三国演义或水浒的人物,有这一爱好的同学可以组成一组,开展研究。对本地历史有兴趣的同学,又可组成一组,到各地收集素材,积累资料。研

5、究性学习自主就自主在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学习的内容,可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研究方式。可以说整个研究小课题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表现形式等都取决于学生个人的努力。 2重过程。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一个方案设计, 一个广告创意,提出一种新见解。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知识和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习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也就是学习过程的本身也就是所追求的结果。比如说,杜甫客至诗中有“樽酒家贫只旧醅”句,教材的注释是

6、:“未过滤的酒。 ”如果说学生能提出问题,认为这种说法不妥,通过查阅资料,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小论文,即使结论不一定正确,它同样有存在的价值。3重应用。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A、概念学习。通过概念了解事物的性质。B、规则学习,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C 问题解决学习,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其主要目的是发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它与一般性学习的主要区别。如果说学生想做一个评论家,洞察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必须以语文为基础,及时地选取反映新动向的重大国际事件作为评论对象,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小布什当选为美国总统后,美国政府

7、对外政策有何新的动向?台湾问题最终将如何解决?这些都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通过研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用能力。4重开放。语文研究性学习呈开放学习态势。由于研究性学习形式的改变,学生必然会突破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学生定会在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第 3 页,共 8 页环境中学习。这种开放性、改变的还不仅仅是学习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学生可以到社会中去搜集民间故事,可以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可以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研究自己喜欢探讨的问题。可以到网络上读书,找自己需要的资料。总之,未来的学习方式将会有重大的变化。5重问

8、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可以说“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设计。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体设计。 语文研究性学习一般应包含四个学习环节:(一)筛选问题,确立课题。 目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大多采取课题研究的方式,因此“筛选问题、确立课题”的环节,成了研究性学习起步阶段的难点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有时比开展研究更困难。依据笔者的实践经验,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若能从课文出发进行深

9、入的发掘研究,一则有利于学生对于课文文本的理解,再则有利于从“薄书厚读”中,扩大阅读量,拓展联想与延伸的能力。同时按照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从课文出发的研究,与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储备联系密切,学生能够较快的联系已有的知识,较少对研究产生畏难的情绪。 1课后练习转化为课题 研究性课题源自课文最简捷的方法是:将某些课后练习的问题化为课题,如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 。一般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然后学生总结出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的社会不满与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这样问题也得以解决了。但是假设我们给予学生更多的

10、自由,将这个问题化做一个小课题,多查阅一些资料,多问几个为什么,师生共同研究,答案就不可能这么单一了。 课题确定了以后,首先通读课文,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一些假设:我们发现作者不宁静的原因与“惦记江南”有关系、与“妻儿”可能也有关系、 “白天”的烦恼等等。有了假设,还需要论据的论证,不然种种假设只能归于臆测。第二步,学生们开始分工寻找资料,有的搬来了史书,找到了蒋介石“412 反革命”政变的史实;有的通过网络找到了朱自清文集和朱自清传的电子版,使得很多学生可以一同寻找散落在书信与各作品里的作者思绪。在这些资料的帮助下,课题的小论文很快得以解决了。 第 4 页,共 8 页附学生论文的提纲:朱自清缘何

11、不平静朱敏华综观全文,可以看见依稀看见作者的思乡之情“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 ,朱自清祖籍江南绍兴,生长于扬州,有一文我是扬州人为证。可是,这样的一份思乡之情似乎不能掩盖作者内心的哀愁,结合那一时代所发生的事件和一些相关作品,对他的不平静的心情作一如下的臆测:解释一: “五四”退潮以后,朱自清动摇了他最初建造“光明”的信念,产生了孤独和彷徨,出现了他的第一次心理危机。 (资料:朱自清我们的七月和朱自清 1927年 9 月 17 日的一封信) 解释二:年大革命失败的喧哗和骚动,使朱自清的灵魂为之震颤和瑟索,产生了性格与时代的矛盾。 (资料:教参、朱自清那里走 、 一封信 )

12、解释三:家境衰败,生活的艰辛和多子的拖累,这一切给予朱自清太多的磨难和艰辛,追忆因而成为他解脱痛苦和烦恼的路径。 (资料:朱自清儿女 、 给亡妇 、 梅花后记 ;朱自清传 ) 解释四: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气节观约束与规范了朱自清的思想和行为:寻求人格的自洁和自尊。 (资料: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李广田儿女 、许纪霖朱自清与现代中国的民粹主义 )2对课文中的历史人物进行研究 自古文史不分家,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既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作品。在我们的语文教材里,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更是比比皆是:如选自史记里的廉颇、蔺相如、项羽、刘邦等;选自战国策的邹忌、触龙;出自三国演义的刘备、诸

13、葛亮、曹操、孙权对于教材里出现的著名人物,假如仅仅是做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免会放弃掉许多专题研究的课题。因此,我们暂且做了如下的探究: (1)对于没有在课文里详细介绍的名人,可以从了解他着手,读读有关这些人物的专题介绍,然后考虑他的历史意义。例如内蒙访古里出现的王昭君,她外嫁给匈奴,“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对于她是“分明怨恨”还是欣然而往,汉元帝是否后悔“省识春风面” ,史学家们也是各有所执,思考这一问题,就能产生很好的课题昭君怨,汉帝恨 、 胡汉一家亲等。(2)对于耳熟能详的小说中的历史人物,不妨比较历史与小说,谈一些自己的看法。第 5 页,共 8 页例如,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

14、红从历史、小说、现代人角度解读曹操 ,张静怡同学列了如下的提纲: 历史上的曹操不是一个只会打打杀杀的莽夫,而是以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1和建安文学的代表诗人出现的。人们读三国演义后,对曹操常有“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之感。曹操的2人物性格并不是简单的奸诈,虽诈,却是有谋略,有计划,有分寸。 不同时代的人解读曹操自会带上他所属时代和阶级的烙印。现代人,尤其是管理3者和有志于成为管理者的人,对于曹操的领导艺术和用人策略非常偏好。 结尾:乱世造英雄,汉末动荡的社会创造了曹操。同样,杰出的曹操也创造了汉魏的历史;而三国演义的广为传播,又使得曹操有了民间的烟火气遥想唐朝,那时推崇“建安风骨” 人们心

15、中的曹操应该是一个“清俊” “脱透”的文武兼备的高大形象;三国演义盛行的明清时期,曹操是“奸”的代表;现代人心目中的曹操是有着“文韬武略”的优秀管理领导者,那么,将来的人又会如何解读曹操呢?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 、范文澜, 中国通史第二册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第一册 、朱忆源变脸高手曹操的争霸学 。 )(3)对于课文中详细介绍的历史人物,可以从这些人物创造的历史事件着手,多角度的进行选题。此方法在实施上,一定要先钻研弄懂课文,再阅读课外资料;还要注意思考它对于现实生活的意义。以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第一种方法,从课文中的事例出发,进行直接的阐发议论,然后上升到一定高度进行研究,如论蔺相如的出

16、使策略 、 小议将相合欢 ;第二种方法,联系课外材料进行思考,如相如斥秦与荆苛刺秦的比较 ;第三种方法,联系现实社会来思考,如“认错”为利国 、 外交谈判的智与勇 总之对于人物的研究,从师生的共同实践来看, “进行比较”是相对容易入门研究的角度,在比较中体会和认识人物的意义,研究的成果也在比较中诞生了。 3对课文的内容进行深入探究 其实对于课文内容的深入探究,一直是我们语文课的“主旋律” 。我们有不少优秀的教师非常善于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深入讨论和理解课文,往往能达到“于细微处见精神”的境界。假设,我们把这些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课前预习就是针对全文或者课文的某一部分进行提问,上课将这些问题列出来。学生根据这些问题一则进行解疑,也就是我们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二则,完全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师生共同寻找期间的内在规律,组合成文也是一篇不错的课题小论文。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