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地方高等教育的位置及作用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2961005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地方高等教育的位置及作用 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地方高等教育的位置及作用 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地方高等教育的位置及作用 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地方高等教育的位置及作用 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地方高等教育的位置及作用 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地方高等教育的位置及作用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地方高等教育的位置及作用 (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地方高等教育的位置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地方高等教育的位置 及作用及作用 摘要:在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崛起及其中心位移的过程中,地方高等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发展及其大众化的进程中,地方高等教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应认真总结国内外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实践,坚持科学发展,办好地方高教,强化其基础地位,发挥其主体功能,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关键词:世界高等教育大国;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地方高等教育地方高等教育是相对于国家所办高等教育而言的省级以下人民政府及其他团体和个人举办并由省教育部门管理的高等教育之合称。纵览世界高等教育的

2、发展历程,尽管对地方高等教育的理解和指谓不尽相同,但其所处的基础性地位及其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则是一贯的。在中国高等教育由低级阶段的大众化向高级阶段的大众化实施战略转进,进而由大转强、全面腾飞的关键时期,系统梳理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转移及自身高等教育百余年进程中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概况,不仅为做强地方高等教育、夯实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基础、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提供深广的国际视野和历史视点,而且对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引导并促进地方高等教育的多元开放与特色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一、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崛起中的地方高等教育与日本学者汤浅光朝关于世界科学中心四次转进的“汤浅定律”相呼应,此前,人类高等教

3、育的中心发祥于中世纪的意大利,经由英、法、德三国而至美国,走过同样的道路,其间,地方高等教育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1.意大利自 1088 年前后被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在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涅大区的首府诞生以来,高等学府多由学者们自发聚集某处探究学问而成,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学费和地方捐赠,带有鲜明的行业会社自治和地方印记。稍后,反映新兴市民需要的世俗性城市学校应运而生,其校长的遴选及任用、教师的延聘及薪酬、学生的入学及学费等,统由行会和市政当局决定。13 至 16 世纪文艺a 复兴时期,不少城市陆续建立大学,其教授的薪水亦由地方当局支付。虽然政府并不直接监管,而是选举或委任行政人员进行

4、管理,但在大学决策中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至 1500 年,全欧 86 所大学中,意大利拥有 21 所以上,约占四分之一,其高等教育领跑欧洲数百年。2.英国英国高等教育长期保持地方自治的传统。1168 年和 1209 年相继面世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最初也是由师生迁移聚合而成,为英国乃至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6 世纪中期至 17 世纪上半叶,阿卡德米学院和城市学院等地方院校的兴起,使英国成为高等教育的伟大土壤和继意大利之后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作为有别于古典大学教育的新式高等学校,阿卡德米学院属于私立性质,通常采用股份制形式,由当地实业家创办,且具有泛智与实科倾向,注重培养应用人才

5、,尽力为所在地域服务;城市学院则多由地方当局创办,以功利主义为旗帜,以服务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为目标,关注实用性和地域性,推重职业教育和科技教育,并开始进行产学研结合的有益探索。3.法国法国也是西欧最早建立大学的国家之一,巴黎大学与博洛尼亚大学、牛津大学等一样享有盛誉。从 12、13 世纪大学逐步形成起,中经 13 至 15 世纪的发展及 16、17 世纪一些地方团体先后建办新型教育研究机构,再经 18 世纪一批既重视科技实用又强调学术水平的“大学校”的蓬勃发展,直至 1793 年颁施公共教育组织法宣告旧制大学结束,法国高等教育的地方化色彩一直十分明显。有意思的是,19 世纪初,随着拿破仑中央集

6、权政制的建立,高等教育也实行国家统一包办和管理,以致于 1806 到 1896 年的近一个世纪里,全国只有“帝国大学”这所唯一不是大学的大学。而恰在此前具有高等专科性质的“大学校”兴盛发达的半个多世纪内,法国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高等教育大国。4.德国德国高等教育的起步稍晚,但至 19 世纪则进入发展的黄金期。1808 年 10 月,著名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家、被誉为“现代大学之父”的威廉冯洪堡从罗马回国,接掌普鲁士王国的内务部文教总管一职。他依倡“研究、教学合一”和“学术自由”理念,对传统大学模式进行颠覆性变革,于1810 年 10 月创设柏林大学,不仅赶超意、英、法诸国,树立了现代大学的样板,开辟

7、了高等教育的新纪元,而且奠立了德意志现代文明的基础,成就了其“教育的麦加”的历史地位。19 世纪中叶以后,由各城邦政府建设的技术学院和由各工商团体兴办的专门学院,在德国高等教育的崛起中也功不可没。至 1895 年,全德共有高等学府 28 所,其中,研究型大学 10 所,地方院校 18 所,约占高校总数的%。5.美国美国是一个联邦分权制国家,地方高等教育十分发达,且具有超强的后发性,起初仿效英、德,继而卓立一格,开创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现代高教模式,不仅许多地方院校成为全美乃至全球一流大学,而且也使美利坚高等教育走向历史前台,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其公立大学的经费筹措和理事会组

8、建通常由各州负责,私立大学则长期奉行自主办学,州政府、民间团体和私人是高教事业的直接掌舵人。早期殖民时代,一批牛津、剑桥及都柏林大学的毕业生横渡大西洋,移居北美大陆,兴办 9 所宗教性的学院。独立建国以后,一大批世俗性的州立学院陆续诞生,至 1860 年,总数为 66 所。南北战争期间,颁施莫里尔法案 ,至 1922 年设赠地学院 69 所。1900 至 2007 年,直接服务当地的社区学院从 8 所扩至1045 所,注册学生占当年高校注册生总数的 35%;在 2009年 7 月巴黎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美国副总统乔拜登的夫人吉尔拜登声称,社区学院为将近一半的美国大学生提供服务。20 世纪以来,

9、在逐步实现旧式学院向现代大学转型的基础上,美国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开展科学研究,逐步建成完善的现代研究型大学制度。二战以后,依托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而开发的波士顿 128 公路和依托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等而形成的硅谷带动了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更使高等教育成为知识经济的发动机。二、中国高等教育百年演进中的地方高等教育哈佛大学第 21 任校长艾略特指出,高等教育往往是反映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个性的一面镜子。在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曲折而奔腾不息的百余年长河中,地方高等教育不仅是其主流,推动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而且也为国家富强、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独特而不可替代的功能。1.清朝末年19

10、世纪中叶以后,经历了道光、咸丰年间的国门洞开、列强入室,早期的洋务官僚痛定思痛,意图兴学育才,起先在北京、上海开设同文馆和广方言馆,专事西语教育,继而在各地成立天文、电气、医学、军事等西式学堂,侧重西艺、西器、西技等专业教育,培养科技人才。甲午、戊戌前后,维新人士锐意变法,强化西政、西史教育,造就“新国之才”。1898 年京师大学堂的设立,标志着近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20 世纪初,清廷推施新政,参仿各国大学章程,改造旧制书院,第一批省立高校相率而生。1901 年,源自于求是书院的浙江求是大学堂诞生;1902 年,改制于山西中西学堂的山西大学堂问世;1903 年,脱胎于天津中西学堂的北洋大学堂

11、建成。至 1909 年,全国 24 所高等学堂大多由各省城著名书院改设而成。与此同时,南洋公学、中国公学、复旦公学、东亚同文书院等一批私立高校及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震旦学院、之江大学等教会大学也纷纷登台。至清政府覆亡止,国立大学仅 1 所,而省立、私立院校及教会大学有 43 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2.民国时期1911 年,武昌起义的枪声结束了数千年的封建帝制,催生了资产阶级的共和政体,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1912 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以“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1917 年,蔡元培柄政北京大学后,“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将一所旧式科举大学改造为可与柏林

12、洪堡大学相比肩的现代新式大学。至 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前夕,全国共有高校 79 所,其中官方认可的高校 52 所,包括国立高校 24 所、省立高校 10 所、私立高校 18 所,地方院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至 1936 年抗战前夕,全国共有高等院校 108 所,其中国立高校 26 所,省立、市立、私立等地方高校 82 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至 1945 年抗战胜利,全国共有高等院校 141 所,其中国立高校 56 所,省立、市立、私立等地方高校 85 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至 1949 年政权更迭,全国共有高等院校223 所,其中国立高校 85 所,省立、市立、私立等地方高校 138 所,

13、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总之,民国政府前后经营37 年,地方高教在其高等教育系统中始终占有主体地位。3.建国以后20 世纪中叶,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一扫晚清、民国高等教育的陈规旧习,将南京政府遗留下来的各类高校逐步改为公办,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即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门和有关业务部委直接举办和管理。1956 年后,随着“过渡时期”的结束,办学管理重心开始下移,由“条条”办管转向“块块”负责,地方高教担负起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任。至 1958 年,全国共有高校 229 所,其中 187 所归由地方政府举办和领导,占全国高校总数的%。三年“大跃进”时期,办学管理权进一步下放,各地竞相盲目办学,高校数由1

14、958 年的 229 所窜升至 1960 年的 1289 所,后调减至 1965年的 434 所,并实行“条块办学,分级管理”,即教育部直属高校 34 所,中央业务部门所属高校 149 所,各省、市、自治区主办并管理高校 251 所,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 “文革”十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国务院各部委所属高校大都交由地方管理。其后,渐次恢复条块办管体制。至 1978年,全国共有高校 598 所,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 38 所,中央业务部门所属高校 217 所,各省、市、自治区主办并管理高校 343 所,地方高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改革开放以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对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和

15、政府单一的办学体制进行了系统而卓有成效的改革,高等教育逐步走上“统一领导,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和多渠道、开放性、多样化发展的轨道,地方高等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中断近 30 年的民办高等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1985 年以后,高等教育逐步实施中央、省、中心城市三级办学体制;1998 年以后,进一步实施中央和省两级政府办学、以省统筹为主、条块有机结合的新体制。至 2000 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 1041 所,其中地方高校 925 所,占%;全国普通高校共有在校生 543 万人,其中地方高校在校生为 380 万人,占%。进入新世纪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地方化,院校建设逐步向地级市延伸。至 2

16、007 年,全国333 个地级行政区中,有 220 个设立本科院校,占地级区划的%。与此同时,自 1977 年“文革”后从而也是新中国第一所民办高校北京自修大学建立以来,特别是 2003 年 9月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以后,民办高等教育获得新生,依法前行,成为我国地方高等教育体系中一支重要的有生力量。至 2008 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 2263 所,其中民办高校 640 所,约占普通高校总数的 30%。5.世纪之交20 与 21 世纪之交,是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步入大众、创造发展奇迹的最重要的历史时期。此间,以传统地方高校、新建地方高校和原中央部委划转地方的行业性高校为主体集合而成的地方高等教育承担了主要任务、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数据显示,1998 至 2006 年,地方普通高校在校生数的年均增长率为%,远远高于同期中央部委直属高校在校生数%的年均增长率。1998 年,地方普通高校数为 686 所,在校生为 196 万人,分别占全国普通高校数和在校生数的%和%;2006 年,这两个比例分别增至%和%;2008 年,进一步升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