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FDI发展趋势及对策选择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929476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FDI发展趋势及对策选择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国FDI发展趋势及对策选择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我国FDI发展趋势及对策选择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我国FDI发展趋势及对策选择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我国FDI发展趋势及对策选择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FDI发展趋势及对策选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FDI发展趋势及对策选择(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 FDI 发展趋势及对策选择FDI,即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国内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对我国 FDI 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 FDI 发展趋势变化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思路。关键词:FDI 发展趋势 对策选择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作为经济开放重要内容之一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困扰,据统计,截至 2008 年上半年,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64.7 万多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 8154 亿美元。FDI 不仅直接增加了大量就业机会,推动了经济建设快速增长,更为我国带来了新的商业

2、模式与管理模式,其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功不可没。但是,由于近年来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国内经济形势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FDI 发展趋势呈现出了新的特征。一、FDI 发展趋势分析1 .FDI 总量仍呈上升态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吸收外资额连续 15 年持续增长,仅“十五”期间,我国年均利用外资超过 500 亿美元,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名列全球第三。近年来,物价大幅上涨造成的企业成本快速上升,通胀压力加大,出口贸易不畅等问题凸显,国家采取了降低出口退税、两税并轨、开征土地使用税等新举措,同时新的劳动合同法也开始实施。国内外不少经济界人士认为,这将制约 FDI 涌入的积极性,并从中国新

3、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的下降推测流入中国的 FDI 将逐渐减弱。据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 年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34419 家,较上年下降 7.02%,而同期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 747.68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 13.66%;2008 年 1-6 月,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 14544 家,同比下降 22.15% ,而同期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 523.88 亿美元,同比增长 45.55% ,外商直接投资仍然成为我国对外融资的主要来源。根据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对 2008 年我国 FDI 规模的测算,预计 2008 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额仍将继续增长,增速将在 4%-

4、6%左右,总体规模将达到 780-800 亿美元左右。2.来自发达国家的 FDI 份额下降。流入我国内地的 FDI 主要是由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日本、欧盟和美国构成。其中韩国在中国内地投资占其向外投资总量的比例最高(占 70%以上),中国香港其次(占 50%) ,中国台湾第三(占 45%) ,新加坡和日本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五,而欧盟和美国仅仅只有 2% 的比例。2007 年我国 FDI 实际使用额 747.68 亿美元,而同年来自美国的 FDI 实际投入额为 22.2 亿美元,来自欧盟十五国的 FDI 实际投入额为 33.1 亿美元,来自日本的 FDI 实际投入额为 29.9 亿美

5、元,均比上年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FDI 的发展目标不同,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属于“贸易导向型”投资,其对中国内地的投资被视为是一个生产基地和出口平台,生产的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以寻求全球成本差异下的利润。而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属于“市场盘踞型”投资,资本输出方式是以资本并购为主,其 FDI 更看重的是对中国市场的长期占有。特别是 2005 年以来,美欧日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了产业上的新变化,资本输出以服务业为重点,这与我国以制造业为重心的引资格局不符,导致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 FDI 份额下降。3. 跨国并购成为 FDI 的主要形式。根据汤姆逊金融公司统计,跨国并购已日益成为外商直接

6、投资的主要方式,2000 年以来发展中国家大型企业重组案中,三分之二以上有外商以跨国并购投资方式参与。近年来,我国已初步建立了跨国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为外资以跨国并购方式进入提供了比较透明的法律环境,跨国公司并购国有企业成为了一种新的投资趋势。目前外资在中国内地跨国并购项目占到我国 FDI 实际使用额的 30% 左右,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预计今后跨国并购在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中将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主要形式。4.FDI 独资化趋势扩大。上世纪+% 年代中期以前,FDI 多以合资的方式进入中国,然而从上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FDI 的独资倾向就开始显现,到本世纪初中国

7、FDI 独资已代替合资成为一种主流趋势。据商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表明,2007 年外商独资方式实际使用资金 572.64 亿美元,占同期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总额的 77%. 2008 年上半年外商独资方式实际使用资金占比又上升到 81%,合资方式实际使用资金占比下降到 19%。FDI 独资化日趋扩大的成因与其在中国的投资产业转移有关外商投资正从加工贸易和制造业向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而这些行业的特点更具支持独资方式的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FDI独资扩大化制约了中国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其形成的技术垄断和利润转移降低了中国市场的经济效率,并对国内本土企业存在“挤出”效应。5.FDI 渠道“热钱涌

8、动” 。根据历史资料,人民币升值时期,外商投资项目数和实际使用金额增长率都要低于人民币贬值时期。特别是近年在中国劳动成本和环境成本大幅上升,出口减少的情况下,理论上 FDI 应呈下降趋势。但实际情况是,2005-2006 年间在 FDI 呈平稳状态下,2007 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上升了 13.66%,2008 年上半年则更是快速攀高至45.55% 。2007 年以来 FDI 这种超常规激增的现象显然很不正常,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受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吸引,近年来更多的国际热钱希望进入中国,投资人民币资产,以获取高额无风险利润。热钱流动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包括经常项目下的虚假贸易,资本项目下的

9、FDI、证券投资,以及地下钱庄通道等。尽管目前对于热钱的监测还存在严重缺陷,热钱通过 FDI 流入的途经和数量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但毋庸置疑的是,当前在我国对虚假贸易和地下钱庄监控较严格的情况下,热钱正从以往的贸易融资转向 FDI 途径,据有些学者调查测算,今年上半年大约有 170 多亿美元的热钱通过 FDI 渠道进入中国。大量国际热钱进入中国后,不仅加剧了国内的流动性过剩,扰乱了正常的经济次序,还加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和宏观调控的难度,对我国经济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同时热钱大量涌入也是造成金融市场动荡乃至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上世纪九十年代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不能不说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10、二、对策选择1.完善利用 FDI 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创建良好的外商投资软环境。改革开放 30 年的经验表明,FDI 是中国经济增长一个不可或缺的活动因子,促进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增长。因此,坚持积极有效的利用外资方针,保持利用外资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面对 FDI 发展变化趋势,必须完善利用 FDI 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积极的应对措施。当前重点是要完善对外商并购国内企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修订颁布适用于内外资企业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 ,适时修订外商投资产业目录 ,严格实行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规范各地区、各部门利用外资政策。同时要积极创建良好的外商投资软环境,主动

11、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和协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稳定、透明的管理体制和公平、可预见的政策环境。2.加强产业引导,促进 FDI 结构优化升级。针对目前 FDI 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失衡状况,要实现利用外资的四个转变:既引资机制上从行政引资转向市场引资、引资质量上从招商引资转向招商选资、引资待遇上从外资“超国民待遇”转向国民待遇、引资地区结构上从相对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转向中西部地区。在具体对策上,首先要结合我国国情,加强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的产业优势、产业转移及跨国公司全球投资战略布局的研究,制定和出台有利于跨国公司来华设立更多地区总部和投资性公司的政策,提升招商引资层次,提高 FDI 整体投资

12、效能。其次要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 FDI 结构优化升级,改变 FDI 主要集中在贸易品部门(加工工业尤为突出) ,而对非贸易品部门(如服务行业)的投资很少的现状。将外商直接投资的重点引导到高新技术产业、新材料和高端制造业方面,以增强整个产业体系的国际竞争力,同时进一步放开服务领域投资限制,促进服务业吸收外资和加速发展。并且要注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外商投资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明确作出限制规定,对外商投资国内稀缺或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产资源设定严格的准入门槛,同时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新材料、生物能源、高端制造业,鼓励外商投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以改善和优化 FDI 产业结构和区

13、域结构。3.提高外资使用效率,提升本土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多年来我国引进外资规模庞大,但是外资使用成效却不显著,不少 FDI 企业占用资源过多,但是投资的附加值不高,对整体产业链和价值链延伸没有带来益处。许多本土企业还处在依赖跨国公司提供技术和不断引进技术的被动地位,没有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本土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因此,必须转变以往外资使用上粗放型经营增长方式,从注重引资数量转向注重使用效率,促进利用外资向附加值较高的生产经营环节发展,发挥外资最大使用效能。同时要增强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的产业关联,提高国内配套能力,延长国内产业链。在吸收外资时要积极学习其先进经验和技术,加快科技

14、进步和创新,利用政策和竞争引导外资技术转移,更好地发挥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并且要大力提升本土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促进本土企业科技创新,提高本土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4.暂缓加息步伐,减轻游资对国内经济冲击压力。汇率改革之后,人民币持续升值的现实,加剧了对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此外我国利率的不断升高,对国际游资有很大的吸引力,使得更多的热钱希望进入中国以获取高额无风险利润。2007 年以来,为了遏制国内通货膨胀,国家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先后6 次调高了人民币存贷款利率,16 次调高了存款准备金率,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利率政策工具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

15、,固然可以发挥紧缩银根的作用,但同时高利率政策又可能导致内资失利而外资得利的尴尬局面,会对国内经济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面对国内通胀问题急需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来解决,而高利率又吸引国际游资大量涌入的两难局面,国家目前应暂缓加息步伐,降低国内高利率对国外资金的吸引力,从而减轻游资大量流入对中国经济造成的冲击,稳定国内经济。对于通胀问题则宜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如通过增加供给的方式从源头减轻通胀压力,同时放松价格管制让价格在市场上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并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物价补贴财政转移支付力度。5. 防范热钱 FDI 化。2007 年以来,FDI 呈现“新设企业数量下降,实际使用金额大幅增长

16、”的特点,刚好是人民币加速升值时期,FDI 的异常激增显然存在问题。有关专业人士通过调查分析认为,随着 2007 年国家开始大幅削减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指标,2008 年热钱通过 FDI 途径有大规模流入的迹象。因此,为了保持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和维护正常的经济次序,必须从根本上遏制热钱流入,防范热钱对中国经济的冲击。针对热钱通过 FDI 流入的特点,国家外管局、商务部、海关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协调,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严格对外商投资企业资本金、未分配利润和对外负债进行监测和分析,认真甄别外商投资企业资金使用与流向,堵塞热钱通过 FDI 流入的渠道。同时要合理利用外资,保持汇率稳定,取消地方政府对于 FDI 的优惠政策,真正实现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从而降低热钱流入的冲动。但根本上还是要改革我国的投融资体制,建立资本双向合理流动的框架,在加强对资本流入和结汇管理的同时,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拓宽资本流出渠道,逐步适度开放资本市场,消除热钱投机的升值预期。. 参考文献/.1 商务部对外经济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2005 跨国公司在中国 报告N.21 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