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929340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论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论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点【摘要】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荒诞派戏剧兴起于西方。它产生于二战之后的法国,而后流行于许多西方国家。其主题多是表现在一个没有理性、道德沦丧、物质膨胀的社会中,人类的生存是荒诞的、无理性的。在艺术创作与表现手法上,荒诞派戏剧作家抛开了传统的理性手法与符合逻辑的表现形式,采用了一系列非理性的、反逻辑的乃至反戏剧的表现手法,使荒诞派戏剧成为一个极具特色的流派。 【关键词】荒诞派;反戏剧;道具;场景;反语言;淡化 就艺术形式而言,戏剧也许是最具变化性、最为复杂的概念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艺术自身的发展,戏剧的形式与内容呈

2、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一种在特定的时间限定内,需要由演员进行肢体表演及语言表达的艺术形式,故事情节、戏剧冲突以及场景的变化势必不可少的。故事的结构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的自然顺序来安排,语言也是清晰明了。戏剧毕竟是用来表演的,故事情节与戏剧冲突最终都要通过演员的动作与语言来完成,因此, “动作”成为戏剧的重要特征,戏剧也因此被称为“动作的艺术” 。同时,由于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故事情节的编排必须紧凑,冲突要强烈。戏剧人物之间存着矛盾与冲突,而种种矛盾会形成一个总的矛盾焦点,最终导致冲突的爆发,从而形成一种可供观赏的艺术形式。除此之外,语言承载着极为重要的任务,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制造矛盾冲突

3、并最终使戏剧中的若干人物矛盾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核心的矛盾,构成戏剧性。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戏剧表现方法。然而,荒诞派戏剧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却与之大相径庭。荒诞派戏剧作家称之为“反戏剧” 。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西方兴起了荒诞派戏剧。它产生与二战之后的法国,而后流行于许多西方国家。它也是西方广泛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与荒诞的戏剧形式相互融合的产物,显示的是战后西方世界严重的信仰危机。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主题,是在一个没有理性、道德沦丧、以及社会物质膨胀的社会中,人类的生存是荒诞的,无理性的,也是无意义的。因此,在艺术创作与表现手法上,荒诞派戏剧作家抛开了传统的理性手法与符合逻辑的表现形式,采用了

4、一系列非理性的、反逻辑的甚至看似荒唐的表现手法。 在荒诞派戏剧中,人只是一个作为抽象的意义存在着。在荒诞派戏剧家看来,在一个物欲横流、道德泯灭、金钱至上、信仰缺失的社会,人物已经丧失了生存的意义,丧失了本性,丧失了自身的个性,更丧失了自我。因此,荒诞派戏剧淡化人物性格。剧本中的很多人物都没与名字,有的是用表明身份的称谓,比如:房客、孩子妈、孩子爸、教授、女学生、残疾人、革命者等等。比如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一剧中,一对夫妇谈着一些无聊的话题,看似中规中矩,实则毫无意义。当他们谈到一对叫博比沃森的人,他们忽然发现这一家人都叫博比沃森。在这个家庭中,究竟谁是谁,无法用名字区分。剧作家以这种方式处理人物

5、,并非随意而为之,而是以此表明在这个荒诞的世界上,人已经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人与人之间毫无差别。 尤内斯库的雅克式的征服中的雅克,最终成了社会流行的牺牲品,最终失去了自我。雅克的家人总喜欢说:“我喜欢吃土豆烧牛肉”这句话。他们也强迫雅克这样说。雅克最初也不肯说,但最终还是屈服了。雅克的家人逼着雅克迎娶长着两只鼻子的罗伯特,雅克的回答变得荒谬,他要娶长着三个鼻子的女人。这个看似荒诞的回答,其实是雅克的反抗。更为荒诞的是,罗伯特家居然生出了一个长着三个鼻子的女儿罗伯特第二。雅克没有办法了,当他与罗伯特第二单独相处时,禁不住性的诱惑,与其完婚。最后雅克被社会的流行同化了。在人物塑造方面,荒诞派戏剧作家

6、还抹去人物生存的环境。使这些人物显得来历不明,不知所来也不知所终。就像等待戈多里面的两个流浪汉。作家的所要表现的并不是人物的性格,而是要表现人类的荒诞的存在。不管人们具有怎样的个性,在充斥着金钱与物质的社会,在人们盲目追随流行文化的社会,人们终将丧失自我。 就情节编排而言,荒诞派戏剧作家似乎走得更远。 “什么也没有发生反情节”可以概括其特点。传统戏剧具有符合逻辑的情节与结构。故事情节的结构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的自然顺序来安排,是一个需要依靠演员的一定的动作表演来完成的,也被称之为“动作的艺术” 。情节,这一个至关重要的戏剧因素在荒诞派戏剧中却被极度地淡化了。 在荒诞派戏剧中,没有传统意义

7、上的、符合戏剧基本要求的情节,更没有一个贯穿全剧始终的中心戏剧冲突。戏剧情节的基础是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而荒诞派戏剧中的人物与人物之间,根本就没有能够构成冲突的关系。因此,没有冲突,也就没有中心情节。整个荒诞派戏剧没有故事、没有发生、没有发展,也就没有结局。在比如等待戈多中,自始至终戈多也没有出现。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任何的戏剧冲突,甚至几个出场的人物,也没有交代出处。舞台的时间转换只是靠树木的变化,空间没有变。观众只看到几个莫名其妙的人物梦游般的在舞台上游荡。此剧原名就叫等待 ,被称为什么也没有发生的戏剧。从另一个角度讲,荒诞派戏剧并非完全没有情节事件,只是其事件还不能构成戏剧的中心

8、矛盾情节。此外,剧情的重复性也是荒诞派戏剧的特点。情节也多没有进展,幕与幕、场次与场次之间几乎是少有变化的重复。有评论家指出,荒诞派戏剧的结尾就是开头。 “结局在开始时就出现了,然而还在继续” 。荒诞派戏剧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手法,就是为了表明荒诞的人生,不过是一个荒诞的循环往复,没有结果。剧本没有结局恰恰说明苦难的人生没有尽头,既不能改变,又无法终止。表现了人类生活的机械、刻板与重负。荒诞派戏剧所具有的“反戏剧”特点,使其违背了传统戏剧的理性结构。 “动作”这个在戏剧表演中占有绝对重要地位的因素,也成为荒诞派戏剧作家用来表现荒诞的存在的手段。作为一种形体艺术,传统戏剧人物的动作是完整的,它服务于

9、整个剧情,直接揭示人物的性格。而荒诞派戏剧的人物的动作却是破碎的、零乱的,甚至看似与剧情无关。就表面看,它似乎既不表现人物的性格,也缺乏整体感。正是这种看似莫名其妙的动作,其意义超出了动作的本身,他们不以人物形象来表明思想意图,而是试图直接用动作表现剧本的抽象意义。动作的重复性,也是其力图表明人生的单调、刻板。 在荒诞派戏剧作家的作品中,场景与道具更具有象征意义,但是其表现的方式却与传统戏剧完全不同。它已经被作为一种表现思想与作家意图的东西。例如,在犀牛一剧中,舞台的大幕上出现了数不清的犀牛头,乐池里有无数的犀牛在奔跑,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舞台上贝兰杰孤身一人的场景。作家力图表现一个人要保持

10、自我的艰难,与众人对事实的正误视而不见的盲从心理。最为著名的要数尤内斯库的椅子 。夫妇两人要邀请各界的人,最后皇帝也应邀前来。然而,舞台上并没有出现相应的客人。嘈杂的人声与变幻的灯光,使观众知道客人鱼贯而入。舞台灯光骤然一亮,伴随着皇家进行曲,表示皇帝驾到。舞台上的椅子越摆越多,演员看似对空表演。最后,老夫妇没有了立脚之地。这正是作者力图表明社会物质对人的生存的压迫,以及人对越来越膨胀的物质社会的无奈。道具被赋予了意义,支配了人。就这一点而言,荒诞派戏剧作家试图说明物的庞大与人的渺小。道具的象征意义在荒诞派戏剧作品中被发挥到了极致。 语言作为戏剧的最直接的表达形式,在传统戏剧中用以制造冲突,揭

11、示人物性格。而荒诞派戏剧则将语言的作用降至最低点。甚至有时在舞台上,出现了长时间的沉默,剧作家以“反语言”表达荒诞。荒诞派戏剧中的人物语言,往往词不达意、甚至不知所云,语法混乱甚至错误百出。这种使用语言的方式不仅仅造成剧中人物之间表达错误,不能沟通;也同样使观众误解剧情,或者无法知晓其中的意义。其实,这正是荒诞派戏剧作家想要表明的思想。在荒诞的社会中,人们的语言已经不能表达其真实的思想,人们变得虚伪,因此语言也就丧失了其符合逻辑与理性的意义。就语言本身而言,荒诞派戏剧的语言具有冗长、重复、自相矛盾、不合逻辑等特点。这其实是荒诞派戏剧作家用心创作的结果。用尤内斯库的话说:只有最平淡无奇的日常工作

12、,最乏味的语言被用到超出人们的忍耐的限度的时候,观众才会体会出事物的异常与怪诞。这种戏剧中的异常与怪诞,又恰好表现现实社会中的荒诞。在荒诞派戏剧作家看来,既然人生是荒诞的,那么人类的语言又怎么能够清晰地表达思想呢?语法错误、用词错误等等语言的混乱使用,在荒诞派戏剧作品中比比皆是,用以表达人类的荒诞与世界的不可知性。 荒诞派戏剧作家深受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在他们看来人生如梦,世界荒诞不经,所以人生是荒诞的。为了表现这样一个荒诞的世界与人的荒诞的生存状况,他们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表现方式,把荒诞的社会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荒诞派戏剧中所表现的悲观情绪,它的“反戏剧”的表现形式,开创了现代戏剧表演的先河。 课题名称:二十世纪西方荒诞派戏剧作家作品研究 课题编号:11524082,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 周安华. 戏剧艺术通论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2 刘建军.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 曾艳兵.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 周宪. 戏剧学研究导引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 曾繁仁.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