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概念规划(一)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923432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59 大小:16.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州概念规划(一)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兰州概念规划(一)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兰州概念规划(一)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兰州概念规划(一)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兰州概念规划(一)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州概念规划(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概念规划(一)(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本本书书受到受到国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项目(目(02BJL033)、国家自然科学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金项项目(目(40201016)和)和兰兰州大学引州大学引进进人才基金人才基金项项目的目的联联合合资资助助兰州城市概念规划兰州城市概念规划研究研究杨永春 著2004 年 3 月2序序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北美、欧洲的学术界、规划界出现了一股可谓“新城市主义”、 “新区域主义”(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其主要特点是:关注城市、区域的特性研究,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的结合,把握城市环境结构、环境感知与行为模式的相互关系;直面城市市区与

2、郊区之间、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差距、矛盾及相关社会问题;综合考虑社会公平、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3Es”(Equity,Environment and Economy)可持续发展目标;重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的配套、协调及发挥其指导作用;探索城市群、都市圈协调发展的组织形式和联合管治的运作机制,等等。这些思想,对我国城市发展理念无疑提供了若干有益的启示。面对我国新世纪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特别是头 20 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

3、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方针,当然也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依据,参照国内外城市规划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的概念规划(或战略规划,协调规划) 一种新的城市规划类型迅速兴起,方兴未艾,其主要特点是从区域的视角、宏观的层面、战略的思维、协调的理念来构架和描绘城市发展、布局的蓝图,在某种意义上,它已成为城市总体规划的“预3研究”或“预规划”。杨永春博士的新著兰州城市概念规划研究正是在这种全球背景和国家方针指引下应允而生的。

4、在我看来,该书有几个鲜明的特色:一是研究基础扎实。永春学习于兰州,工作于兰州,对兰州这个城市怀有深厚的感情。记得他攻读硕士学位时,我与兰州商学院安成谋教授,协助李吉均院士,一起作为永春的导师,反复商定他的学位论文时,即明确以兰州作为主要案例,研究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发展与空间结构问题。此后,他又在兰州的城市土地分等定级、土地定级估价、土地价格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研究、都市圈研究、新区建设研究等众多领域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系列化的成果。在师从南京大学曾尊固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继续坚持这一研究方向,在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出版了中国西部河谷型城市的发展与空间结构(2003)一书。认

5、准方向,耕耘不辍,必有所成,本书即是上述一系列研究的延续与深化拓展的产物。二是视野全面广阔。本书作者对兰州城市发展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探索:历史与现状,自身(优劣势)与环境(机遇与挑战),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生态环境优化与文化特色创新,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体制改革与政策建议,等等,显示了作者比较开阔的知识视野和比较丰富的研究积累,说明读书和实地调查不少,掌握资料颇多,在许多问题上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新颖的见解。当然,有些问题的研究还只是一个开端,尚需进一步下工夫去探索、去深化。三是重视城市与区域的互促联动效应。有人认为,在当今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的形势下,中国正处于以都市

6、区(都市圈)化带动城市化的新时代。西部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要较快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必要更加重视以发展知4识经济强化的城市群、都市圈的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效应。本书对于兰州的市区与市域、都市圈与城市圈(带)各层次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提出适时跳出河谷、开拓新的战略空间的思路,从区域的角度规划解决城市的产业布局、交通网络、生态环境、旧城改造、新城建设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以此支撑兰州城市未来的更大发展,并使之形成城市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良性机制,这些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在此,我要祝贺凝聚着杨永春博士许多心血的新著问世,同时更希望永春潜心钻研,学问精进,不断推出更趋成熟的创新著述;也期盼有更多的青年才俊

7、投身西部城市化研究领域,为构筑西部城市化知识创新体系、推进西部大开发贡献聪明才智!宁夏大学教授、宁夏西部开发办公室顾 问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汪一鸣2004 年 4 月 8 日 5前言前言21 世纪上半叶,西方发达国家将进一步加速其信息社会的建设,促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和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的发展,继续推进知识经济,世界经济运行过程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推动了世界各国城市体系演变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同时,伴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施,西部地区更应该加快自己的发展步伐。王兴平等学者认为,在今后 50 年内,中国不但面临着城市化进程的跨越,而且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产业跨越发展相对应,中国也处于以都

8、市区化带动城市化的新城市时代,不可能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工业化充分城市化都市区化的道路,而是在城市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实现都市区化带动城市化进程。在完全开放的市场化环境中,城镇之间平等的竞争性远远大于其等级化的互补性。在知识经济发展模式下和信息社会发展阶段,区域优势资源和交通条件的作用已经弱化,而区域创新能力和信息化程度则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区域的发展是由具有强大创新能力、占据优越信息区位优势的都市区主导,区域之间的竞争实质是都市区之间的竞争。日本国际开发中心研究员周牧之针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中国应选择以大城市圈为中心的城市化模式,这是工业化、信息化及服务产业发展、

9、城市发展效率、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土利用效率的共同要求。当前中国城市规划发展表现出宏观层次拓展、微观层次深化和信息技术开6始广泛应用的趋势(顾朝林,2003;张兵,2001)。鉴于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变化的时期,规划需要很强的弹性和可操作性,作为城市规划宏观层面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规划在中国将方兴未艾。概念规划本质上应属于宏观范畴,是一种涉及空间、经济、环境、生态、社会文化的综合性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强调对全局性问题的研究,尤其注重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主要研究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方向、总体空间结构、城市功能定位等宏观问题(顾朝林等,2003;张兵,2001)。从某种意义上讲,概念规划属于城市总体规划

10、阶段以前的工作,应包括城市战略规划等相关内容(赵燕青,2001)。兰州市位于我国黄土高原、蒙新高原、青藏高原的交汇处,古代是我国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计划经济时期是我国西部地区重点建设的主要城市之一,市场经济时期是西北地区的核心城市、创新区域和增长极之一,肩负着带动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全面发展的重任。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略显缓慢,出现了发展空间狭小、环境污染严重、交通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问题和诸多不协调的现象。这些问题既与兰州市处于我国西北地区有关,也与其是我国典型的河谷盆地型城市等因素有关。在当前各国、各地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尤其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西部地区必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高速

11、持续增长的动力源和新兴经济的活跃区之一,那么如何推动该地区大中城市的迅速发展是关系到该地区快速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且,河谷型城市是我国西部分布非常广泛的城市类型,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书选择兰州市作为典型案例,主要讨论在国内外背景下,我国西部特大河谷型城市的发展与规划问题,力争为今后的理论总结提供实证基础。通过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与背景,西部地区的条件,河谷型大城市的发展规7律和基础,兰州城市过去、现在的发展历程和机制,城市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笔者提出了未来 50 年兰州城市发展的概念规划方案,并进行必要的论证。城市的成长与一个人的成长一样,真正决定其命运的实际上只是少数几个关

12、键的抉择。诺思的路径依赖理论告诉我们,兰州今天做出的选择,很可能将彻底改变她的未来。本研究从必要性和可能性上,从潜在风险角度,论证了兰州市未来发展的蓝图和路径。规划设想的目的主要是寻找一个在合理风险范围内,使国家、西北地区、甘肃省、黄河上游地区和兰州市具有更大发展机会的超常规概念规划方案。客观地分析,兰州的发展自兴起到现在都离不开国家的强大支持。在未来若干年内,没有国家支持,兰州的优势区位将不能充分发挥,任何宏伟的蓝图也难以实现。叶裕民等学者认为中国在未来若干年将进一步完成和深化重工业化进程,提高工业化质量,改变企业弱质的限制性。因此,兰州应该重新振兴重工业,强化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组建大

13、型企业集团,以适应我国买方市场的现实。同时,针对处于半干旱区、干旱区气候条件和山地、丘陵的特殊地貌条件,适时跳出河谷,开拓发展的战略空间,从区域的角度规划和解决城市的生态环境、交通网络、文化旅游、产业布局、旧城改造、新城建设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才能切实支撑兰州城市未来 50 年的发展,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良性耦合。1993 年以来,笔者有幸参与主持了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兰州市土地价格大调查,兰州市中川新区城市建设可行性研究等科研项目,尤其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兰州大学引进人才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等国家、省部级研究项目,以及笔者主持完成的兰州城镇体系专

14、题研究、兰州城市东扩区发展规划专题研究、兰州都市圈研究等地方课题,为本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8本书对于所提出的方案只进行了理论概括和初步论证,因为未来发展有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和事件。我们只要明晰一个城市应走的道路即可,至于如何才能达到一个发展目标,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城市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城市学、规划学、管理学、发展学应共同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书关于兰州的几个术语是这样界定的:第一是兰州市域,即指兰州现行的行政区范围,即三县五区;第二是城区,包括了兰州的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的行政区域,主要指上述四区的兰州河谷盆地的部分,即旧城区,因为兰州城市建成区主要分布

15、于此;兰州市区是指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等四区。本书的内容结构:第一章首先回顾和分析了兰州城市兴起与发展的历程与机制;第二章确定了兰州未来的发展战略;第三章至第十章分别从功能空间结构、产业、生态环境、文化旅游、旧城规划、新城规划、交通发展、黄河上游城市群等角度对兰州城市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与规划;第十一章讨论了兰州城市实现上述规划蓝图的管理模式、问题与有关政策措施建议。本书不仅是笔者多年研究的成果,也是多位研究生共同辛勤工作的结果,本书各章节的写作分工如下:前言 杨永春;第一章 杨永春(第一、二、三、五节),张从果、杨永春、吴文鑫(第四节);第二章 杨永春、吴文鑫(第一节),杨永春、张从果(第

16、二、三节),杨永春(第四、五节);第三章 杨永春、孟彩红、郭士梅(第一节),张从果、杨永春(第二节),杨永春、张从果(第三节);第四章 侯利、吴文鑫(第一节),张从果、杨永春、吴文鑫(第二节),杨永春、张从果(第三节),张从果、杨永春(第四节),时允峰、杨永春(第五节);第五章 刘治国、杨永春(第一节),张从果、杨永春(第二节);第六章 杨永春、张从果;第七章 郭士梅、杨永春(第一节),孟彩红、杨永春(第二节),郭士梅、杨永春(第三节),杨永春(第四节),杨永春、马交国、吴文鑫(第五节),刘治国(第六9节);第八章 吴文鑫、杨永春(第一节),杨永春、吴文鑫(第二节),吴文鑫、杨永春、马交国(第三节),马交国、吴文鑫、杨永春(第四节),雷国良、吴文鑫(第五节);第九章 杨永春(第一节),杨永春、张从果(第二节);第十章 张从果;第十一章 杨永春、吴文鑫、张从果。全书由杨永春负责策划、修改和审订工作。资料收集工作由笔者和诸位研究生共同完成,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我真诚感谢在本书写作期间的各位先生和朋友。首先,兰州市及其各区(县)、天水市、西宁市、白银、定西、临洮、临夏市、永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