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标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922845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标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标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标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标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标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标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标书(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标书藏族起源与川滇西部及藏东古文明研究川滇青藏民族走廊地带石棺葬文化的考古学综合研究西部开发战略中藏区特殊性问题研究 11 至 13 世纪西藏西部佛教考古遗存的综合研究川滇青藏民族走廊地带石棺葬文化的考古学综合研究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罗二虎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中国西部的川甘青藏走廊地带,是指沿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横断山脉,以及这里的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等南北流向的水系所形成的一条上起黄河上游甘青地区,中经西藏高原东缘和川西高原,南抵滇西北高原的纵贯南北的狭长地带。自古以来,史籍文献中便有大量关于古代民族沿这一走廊地带迁徙活动的记

2、载,因而被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家称之为中国西部最为重要的“民族走廊”,历来受到重视,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同时,数十年来考古学上的大量发现也为这一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重要线索,其中先秦至秦汉以来的“石棺葬文化”,是这一走廊地带极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它从许多方面显示出与这一“民族走廊”和周边广大地区相关联的若干重要古代文化现象,值得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理论意义在于: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践,探索一种以考古学为主、同时又与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交叉渗透,适合我国边疆地区的民族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实践意义在于:首先可以为目前党和政府提出的“西部大开发”这一战略决策提供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也有助于从历史的高

3、度来提高人们对西部各族历史和西部边疆开发史的认识。其次还可以从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中国西部各民族通过长期交流融合形成今天的多元一体政治格局、最终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组成部分的历史进程。这不仅在学术上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稳定边疆局势,促进西部各民族共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本虽属基础研究,但可以为现实服务。二、本课题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分为两个方面:第一,首先是通过对川甘青藏走廊地带石棺葬文化遗存之间的比较研究,以及这一地区石棺葬与其他地区石棺葬进行比较研究,对其分布、年代、基本文化面貌与主要特征、文化变迁与文化传播等重要问题进行系统的考察、分析、研究,探明其文化的基本发展演变和系谱关

4、系。第二,在此基础之上,再广泛结合各种文献史料和当代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资料,将中国西部古代民族沿此“民族走廊”迁徙活动时所遗留下来的考古学文化遗存,放在当时的整个历史背景之下加以考察,从考古学的角度来探讨黄河、长江上游流域古代民族的迁徙移动与文化的交流、互动与传播,深化对这一具有重要学术意义课题的认识。目前,在中国考古学界虽对若干古代遗存作过调查发掘,国内外考古学家也进行过一些相关的专题研究,但都不系统,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因此,本课题准备以考古学方法为主,同时利用历史学、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学科的多种手段方法,从一个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出发,展开动态的观察分析和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三、本课题

5、预计在理论与实践上重大突破本课题预计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突破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如何将考古学资料与历史学、民族学的文献材料有机地联系起来,对创造这些考古学物质文化的古代居民的族属和族系问题作出客观的判断。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研究实践中的难点。 众所周知,由于川滇甘青藏地区历史上的古代民族众多,迁移频繁,又不断分化融合,因而族属与族系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本研究将依据考古材料所反映出的物质文化特征、地域分布范围、延续年代范围、器物铭文题刻等线索,对考古学资料所反映的文化特征与古文献记载中反映的各种民族的文化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在对创造这些考古学物质文化的古代居民的族属和族系的

6、判断方面有重大突破。其二,是对古代在此“民族走廊”地带活动的各民族的民族融合、文化互动、宗教精神生活、物质文化生活诸方面问题,通过各个考古学实例的微观分析,最后在宏观上进行综合、概括,力图对在这一特殊的生态环境中产生的文化,从本质上对其生态文化特征和区域文化传统加以把握,并从考古学角度构建一种比较系统的中国生态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以弥补目前中国学术界在这一研究领域内的不足。五、课题组成员(含实际工作部门成员)及子课题分工情况罗二虎:教授,45 岁,考古学,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全面负责本课题,并分工以及子课题“川滇青藏地区石棺葬典型墓地的分析”。主要研究成果有:专著:秦汉时代的中国西南,天地

7、出版社,2000 年 6 月。(22 万字)论文:1.汉代画像石棺研究,考古学报2000 年 1 期。(约 4.18 万字)2.试论中国南方的岩洞葬,考古2000 年 6 期。(1.26 万字)3.陕西城固出土的钱树佛像及其与四川地区的关系文物1998 年 12 期(1.2 万字)4.汉晋时期的中国“西南丝绸之路”,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年 1 期。(3.3 万字)(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 年 2 期。5.试论青衣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 年 3 期(1.09 万字)6.中国西南地区古代的系绳石刀,四川文物2000 年 2 期。(约 1.

8、67 万字)7.中国西南地区汉代画像墓与豪族,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 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年 3 月。(3.75 万字)8.寻找古代巴人文化,大自然探索2000 年 2 期。(1.07 万字)9.略论贵州清镇汉墓出土的早期佛像,四川文物2001 年 2 期。(0.75 万字)10.中日古代稻作文化以汉代和弥生时代为中心,农业考古(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博物馆)2001 年 1 期。(未完待刊,约 3 万字)11.中国陕西省出土钱树佛像考,佛教文化研究所纪要第 36 集,1997 年 11 月, 日本龙谷大学。(日文,1.65 万字)12.秦汉时代中

9、国西南地域民族,东南研究第 35 卷 3 号,1997 年 12 月,日本京都大学。(日文,4.33 万字)13.中国初期佛像与西南地域文化圈,世界文化佛教山田明尔教授还历纪念论文集,日本永田文昌堂,2000 年 3 月。(1.8 万字)译文:1.日佐佐木高明等:人类的传统生业,农业考古1998 年 3 期。(2.9 万字)2.日大给近达等:文化?生活?技术,四川文物1999 年 1 期;(1.7 万字)3.日大给近达等:文化?生活?技术(续)四川文物1999 年 1 期。(1.06 万字)主编丛书:罗二虎主编:追访逝去的世界丛书,重庆出版社,2001 年 1 月(第一批已出版 5 种书)霍巍

10、:教授,44 岁,考古学,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分工负责子课题“石棺葬文化与吐蕃早期文明研究”。主要研究成果有:专著:西藏西部佛教文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大魂安礼中国古代墓葬制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 年。论文:1.四川何家山崖墓出土的神兽镜及相关问题研究,考古2000 年 5 期;2.近十年西藏考古的发现与研究,文物2000 年 3 期;3.大唐天竺使出铭相关问题再探,中国藏学2001 年 1 期;4.西藏西部石窟中的曼荼罗与东方曼荼罗艺术,中国藏学1998 年 4 期;5.西藏西部佛教石窟壁画中的降魔变与西域美术的比较研究,西藏研究1999 年 1 期;6.吉隆文物古迹与

11、蕃尼道上古代中尼文化交流的若干问题,西藏研究2000 年 1 期;7.西藏东嘎石窟壁画中的佛教故事画试析,西藏研究2000 年 4 期;8.三段式神兽镜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日日本研究1999 年 03 号;9.蜀与滇之间的考古学,日四川的考古与民俗,庆友社,1999 年;10.从新出考古材料论中国西南的带柄铜镜问题,四川文物2000 年 2 期。李永宪:副教授,47 岁,考古学,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分工负责子课题“石棺葬与中国西部以石为葬埋藏习俗的综合研究”。主要研究成果:专著:西藏原始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年。图录:西藏西部佛教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

12、,2001 年。论文:1.西藏岩画初考,中国西南文化研究,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年;2.中国西南细石器与时期时代文化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 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年。报告:1.西藏斑公湖北岸岩画调查,考古2001 年 6 期;2.西藏札达县格布赛鲁墓地调查简报,考古2001 年 6 期。徐学书:副研究员,41 岁,考古学,成都永陵博物馆。分工负责子课题“川滇青藏地区石棺葬的来源”。主要研究成果:论文:1.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综述,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三十五周年纪念 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 年;2.关于滇文化、滇西青铜文化的再探讨,考

13、古1999 年 5 期;3.关于我国冶铁技术起源的探讨,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 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年。张长虹:助教,25 岁,考古学,四川大学藏学研究所。分工协助霍巍进行子课题“石棺葬文化与吐蕃早期文明研究”。郭继艳:研究生,25 岁,考古学,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分工协助罗二虎进行子课题“川滇青藏地区石棺葬典型墓地的分析”。主要研究成果有:论文:试论巴蜀文化的陶质炊器,四川文物2001 年 1 期。六、时间安排1、开题会议时间:2001 年 9 月2、成果小型研讨会时间:2003 年 5 月;地点:成都、四川大学3、研究报告提交时间:2003 年

14、12 月川滇青藏民族走廊地带石棺葬文化的考古学综合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申请评审书)申请者本人近三年的主要研究成果(380 字)专著:秦汉时代的中国西南,天地出版社,2000 年 6 月。(22 万字)论文:共 12 篇,约 24 万多字。1.汉代画像石棺研究,考古学报2000 年 1 期。2.试论中国南方的岩洞葬,考古2000 年 6 期3.陕西城固出土的钱树佛像及其与四川地区的关系文物1998 年 12 期4.汉晋时期的中国“西南丝绸之路”,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 年 1 期 (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 年 2 期5.试论青衣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四川大学学报(哲

15、社版)1999 年 3 期6.秦汉时代中国西南地域民族,东南研究第 35 卷 3 号, 1997 年 12 月,日本京都大学7.中国初期佛像与西南地域文化圈,世界文化佛教,日本永田文昌堂,2000 年申请人及所在学位学科点情况(是否博士点梯队中副教授以上人员)(200 字)该申请人已发表、出版学术论文、报告、专著、编著等共计 500 多万字,其中在考古学权威核心期刊考古学报上发表论文 2 篇、国内其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8 篇(其中 2 篇收入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日本国发表论文 6 篇。申请人所在学科为国务院学位办公室首批(1981 年)批准的博士点,申请人系该博士点梯队中副教授以上人员,并长期担任硕士生导师,正在培养硕士生 4 名。研究课题:名称:川滇青藏民族走廊地带石棺葬文化的考古学综合研究 研究方向:西南考古 研究类别:基础研究起止时间:20012003 年 成果形式:专著 申请经费:总额:20 万元; 第一年:10.3 万; 第二年 5.5 万; 第三年:4.2 万一、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与理论意义(650 字)川滇青藏走廊地带,是指沿青藏高原东部的横断山脉,以及这里的金沙江、澜沧江等多条南北流向的水系所形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