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专题2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921618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专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专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专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专题2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心理专题2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专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专题2(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教育心理专题作业 作业 1 一、 名词解释 1 基因的显性效应基因的显性效应是指等位基因中的显性基因完全压制隐性基因发挥作用。 2 遗传与环境遗传与环境是影响儿童个体发展的两大因素,它主要是指从上代那里获得相似的遗传 素质,遗传不但造成亲子相似性,而且也造成相异性。 3 环境环境指能引起个体反映的外部刺激之总称。 4 认知认知是心理学的术语,指的是我们日常说的认识。 5 图式图式指自身有结构,又用于组织其他不同对象的动作。 6 平衡平衡有两含义:一是为适应环境,同化与顺应一个也不能少;二是大部分的适应既包 括同化又包括顺应。 7 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

2、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能达 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 8 同化和顺应同化和顺应是适应环境的两种机制,也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两种基本的机制。同化是指 把一个新对象成功地纳入已有的某个图式中去,当儿童改变行为方式而适应了一种新环境 时,叫做顺应。 9 依恋依恋是指个体为寻找更多的心理安全而靠近庇护人。 10 儿童的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指成人社会要求儿童按人之为人、民族之为民族的普通方式行为,就是 要求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像他所在的那个文化里的成人那样行为。 二、 简答题 1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请按显性基因效应来举例说明遗传也造成亲子相异性。 1 按显性基因效应,通过实例也可以说明

3、遗传也造成同胞之间的相异性。例如父母都不 近视,却都带有决定近视的隐性基因,于是在先后生育两名孩子时,父母一方的这个隐性 基因若与另一方的等位显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不近视的子女,若与另一方的 等位隐性基因相组合,那就生育出遗传上近视的子女。这样就出现了遗传造成兄弟姐妹间 的差异。 2简述布鲁纳关于简述布鲁纳关于“学科基本结构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的思想。 布鲁纳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规律。布鲁纳认为学生理 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更善于进行探索了,而只有在探索性学习中,才能更真切体味到 学科基本结构的好处。因此布鲁纳主张通过探索性学习来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但

4、是学科 的基本结构又是学生不容易掌握的。为了解决这个难点,布鲁纳提出了“螺旋式课程”的 设计思想。 3简述维果茨基关于简述维果茨基关于“内化内化”的思想。的思想。在皮亚杰看来,心理的发展大部分是“由内向外”展开的,环境的作用只在于是鼓励还是 组织这样的展开。维果茨基的观点恰好相反,强调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环境因素对儿童发 展所起的作用。他认为发展大部分是“由外向内”的过程,在这里,所谓“由外”,即个 体从情景中吸取致死,这既包括儿童自发的活动,也包括系统的教学,而所谓“向内”, 不单单是指把比如知识学到自己的“心里”来,而器饿更指一种“内化”的过程和结果。 内化的过程很复杂,但是内化的结果却可以

5、模式化地作个说明。考虑一名幼儿初学算术, 他知道了 1+1=2,这就算他把一项知识学到“心里”了。现在你使用任何理由向这名幼儿 表明“1+1=3”,如果他接受了你的这一见解,那就表明他先前关于 1+1=2 的知识并没有内 化。显然,你不大可能使一名小学生改变观念,去相信“1+1=3”,这表明 1+1=2 的知识已 经在他们的心里内化了。在维果茨基看来,儿童的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内化。 4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请写出不安全型依恋的两种不良的发展。不安全依恋的两种糟糕的发展:做出自卑的解释,结果心灰意冷;表现为忌妒、敌视,甚 至攻击性行为。 5简述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和差异简述联

6、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相同和差异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有相同又有不同,相同是都在一起玩,都有社会互动。不同的是,联 合游戏没有明确分工,没有共同的目的,互动主要表现在交换玩具和评价同伴的行为。合 作游戏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而组织起来的,各游戏者的行为服从于共同的团体目标。 6简述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名阶段的典型表现。简述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名阶段的典型表现。2所谓观点采择,就是指从他人的眼睛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心理学家塞尔曼认为儿童观点采择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 阶段 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阶段(36 岁)。此阶段的儿童不能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会 与自己不同,因而往往只按自己的好恶作反应行为

7、。比如因为自己喜欢小猫,就认为小明 一定会就小猫,并且的他的父亲也会高兴的。 阶段 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68 岁)。此阶段的儿童已经能认识到别人的观点 可能与自己相同,也可能不同,因而开始表现出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关心。 阶段 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阶段(810 岁)。此阶段的儿童认识到即使自己和他人得 到同样的信息,观点也会有冲突,他们已能考虑到他人的观点,并预期他人的行为反应。 阶段 3:相互性观点采择阶段(1012 岁)。此阶段的儿童不但能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 观点,而且还认识到他人也会这样做,于是会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问题,从而使观点的表 达显得更客观。 阶段 4:社会性或更深层次的观

8、点采择(约 12 岁成人)。如认为小明的父亲会生气, 并惩罚他,因为父亲通常会惩罚不听话的孩子;但另一些人会说,小明父亲的反映取决于 他对“服从”强调到什么程度。 三、 论述题 1论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拉大和缩小少年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的。论述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是怎样拉大和缩小少年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的。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可以缩小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 (1)学校对儿童少年进行的教育可以归为三个方面,即知识技能、价值观,以及精神文明。 这三个方面的教育很少有家庭能够独立地完成。因此,若任由家庭对其子女任意实施教育, 那么儿童少年之间在上述 3 个方面会有更大的差异。现在,义务教育制度

9、要求学校普遍地 对儿童少年实施上述 3 方面的教育,于是在这些方面就缩小了个体差异。 (2)儿童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差异会很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也有很大差异。虽然极少 数家庭的教育水准会高于普通学校,但是从全社会看,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平是相当低的。 但是学校通过义务教育,帮助大部分无力承担子女教育的家庭实施下一代的教育,这就提 高了全社会基础教育的水准,缩小了个体差异。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环境也可以拉大儿童少年之间的个体差异。 学校以各方面的专业教师、各种设备器材,满足志趣不同的学生的需要,从而造成个体差 异分布的调整。例如子女的基因型会和父母的不同,于是就可能这样,即父母五音乐天赋, 而子女有。如

10、果没有普及的学校教育,该家庭的子女将因为没有音乐教育的刺激而不能发 展其音乐天赋并且研习成材。有了规范的学校后,这名学生就可能脱颖而出,学校就在音 乐方面拉大了他与其他条件相似的同学之间的个体差异。学校在这方面可以做得非常系统, 从校内除常规课程之外开设的兴趣课,到学校所在地区各级校外才艺辅导机构,乃至送到 专业机构接受准备性的训练,使才艺潜能不同的儿童少年个体都能更充分地得到发展。 2.论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典型现象。论述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的基本含义和典型现象。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儿童达到认知成熟所需要经历的 4 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其基本的

11、特点是循环反应,婴儿的循环反应具有探索性和实验性,帮 助婴儿形成最初的因果观念。这一阶段婴儿获得一项最重要的认知成果是形成了叫做“客 体永久性”的认识。 (2)前运算阶段。其基本特点是头脑可以运作,但运作还不可逆。典型地表现为延迟模仿, 指当被模仿的对象不在时模仿该对象。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的局限性是思维的不可逆性, 典型地表现为“不能守恒”。皮亚杰的“ 三山实验”专门揭示了这一阶段的儿童“自我中 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够守恒后,出现了新的认知进步,突出地表现在理解类 包含和完成传递性排序的逻辑运算上。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之所以有时会退回到不守恒的 状态,是因为他们不能完全从形

12、式上考虑问题。 (4)形式运算阶段。这是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思维特点是 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是可能性的而非亲历性的,是逻辑的而非经验的,皮亚杰曾用钟摆实 验来考察儿童的假设检验思维。 3论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论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含义。3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完成智力作业所及的水平与他经过成人或教师的点拨而 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我国教师说的“跳起来摘果子”可以看作“最近发展区”的一 个形象的表达。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冲击着流行的学校教学观。根据这个概念,学 校教学要把辅助学生学习视为必要的教学环节;教学要向学生提供具有智力挑战性

13、的作业; 同伴讨论,合作学习也都是有必要的。但是如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怎样的作业算是 稍稍超出学生现有的能力?班级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之间不同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没 有对这些实践问题做出明确的说明,需要我们教师自己去探索。 4论述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主要方法论述培养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主要方法 训练观点采择能力的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这要求个体暂时置身于他人的 处境,并按这一处境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可见角色扮演促使人们更好地知觉他人的 处境,体验他人在此处境下的内心感受,从而提高了观点采择能力的水平,在角色扮演活 动中,扮演者可以互换角色,其他同学在旁观时练习分析与评论,这

14、也有助于他们克服自 我中心,最后教师应有所总结。 5 论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论述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柯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研究的教育含义: (1)集中研究儿童的道德认知,亦即道德观念。因此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道 德观念的教学。 (2)把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看成是同义的。这给我们启发:学校进行道德观念 的教学不应该仅仅是灌输现成的道德观念陈述,而应该讲清理由;讲清理由也不能仅仅按 照“因为所以”、“假如那么”之类的句式来做。他所采用的道德两难 故事给我们的启发是:学校道德观念的教学要富有智力挑战性,要使学生在道德行为的矛 盾冲突中领悟道德观念及其理

15、由。 (3)探究儿童赖以进行道德判断或道德行为的或思想,这特别值得教师借鉴。 作业 2 一、 名词解释 1 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而造成持久的变化。 2 在经典条件反应行为的消退过程中会出现一种叫作“自发恢复”的现象。在一个为期 7 天的消退过程中,每天做 3 次消退试验,每后一次试验的唾液分泌量都少于前一次的, 从而表现出消退。但是当我们看相邻的两天时,却可以发现每后一天的第一次消退试验的 唾液分泌量总比前一天的最后一次消退试验的唾液分泌量多,跟反弹似的,这种反弹现象 就是自发恢复。自发恢复。 3 分化分化就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作出精确的反应。 4 泛化泛化是指在特定的条件反射形成后,有机体对

16、类似于条件刺激的其他刺激也做出同样 的条件反应。 5 效果率效果率是指如果在一个情境和一种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并且伴随着或跟随着令学习 者满意的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或跟随的是一种令学习者烦恼的 事态,那么这项联结会削弱。 6 强化强化是指这样的一种程序或过程或麂子,即学习者的行为结局提高了该行为的发生可 能性。 7 惩罚惩罚是指一有机体的行为结局是出现了烦恼子。 8 对象对象对象期望对象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形成的预料。 9 替代学习替代学习是指他人替代我付出代价而使我学到了怎样会成功、受奖,怎样将失败、遭 罚;如果没有他人,就得亲历这一学习过程,那就得我付出代价,可有些代价是我付不起 的。 10 行为行为结局期望结局期望是指认识了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后形成的预料。 二、 简述题 1巴甫洛夫的局限性在于把经典条件反应的形成、保持和消退完全看成是环境影响的过程, 忽视了意识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