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期刊论文投稿人应远离学术不端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915428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期刊论文投稿人应远离学术不端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医学期刊论文投稿人应远离学术不端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医学期刊论文投稿人应远离学术不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期刊论文投稿人应远离学术不端(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我们所说的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比如一 些人为了名利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抛弃科学实验数据的真实诚 信原则,极大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学术不端会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 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每一位医学研究生都有义务避开这些学术不端现 象。在各个领域,学术不端的类型都有很多,比如一稿多投、购买作者署名权等等。有的 人完全不懂学术,但善于钻营混迹于学术圈;有的人依靠弄权术和圈钱术,大量挥霍国家 百姓税收,依靠学术大手和学术交易;有的人大搞学术山头主义和学术军阀,完全不顾学 术水平和人才培养,只考虑学术和政治地位。

2、学术水平不高,但争夺学术位置的能力很厉 害。学术水平不行,但高呼万岁的声势不小。拉大旗扯虎皮的事情比比皆是。这些问题大 概都不同程度存在,不杜绝这些问题,我国的学术风气治理真是难上加难。过去的几年里,越来越多的学术论文被发现存在问题,被撤销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大 大增加。导致论文撤销数量增加到底是因为犯错误的人多了,还是因为被人揭发的数量多 了?还是二个因素都存在。笔者个人认为,被撤销论文数量的增加有一个因素是目前国际 上论文数量的增加。重要的是,当我们发现有论文很可能存在问题时,作为朋友、主管、同事或旁观者的 我们,是应该保持沉默,还是勇敢低站出来揭发?保持沉默可以明哲保身,不需要技巧。 如果

3、要揭发学术不端行为,可能会因此付出代价,或许应该采取一些策略更好一些。本周 四的自然新闻特写专门给读者介绍了三种不同的对付学术不端的方法。一是分析、二 是诉诸法律、三是匿名举报。每种方法都有具体的战例,但除分析法似乎不错外,诉诸法 律的效果不怎么样,匿名举报也倍受争议。在生物科学方面,最近关于转基因粮食导致动物肿瘤发生的论文被杂志撤销,至少过 去大力鼓吹这个研究的学者们应该主动承认自己的判断失误,而不是明知说错而不敢于承 担。否则哪怕你其他说法是正确的也难以让人相信。投稿论文被撤销的原因很多,有剽窃 被抓、有图像处理不当、有数据造假。学者甲将自己视为数据告密者而非揭发者。作为一位社会科学家,他

4、任职于美国费城 宾夕法尼亚大学,其日常工作内容主要涉及档案数据的整理。这些数据涵盖了房价、拍卖 记录、高校招生等方面,是他探究判断力与决断力的重要资料。他怀疑这些数据的真实性, 担心使用这些数据会导致自己的研究误入歧途。他说:“如果是开展实验,你要做的就是 执行检验,然后便可以继续,然而研究档案数据的人必须对这些数据抱着非常认真的态度。 ”1999 年,学者甲本以为自己马上要退休了,直到有一天当她决定看一看实验室同事的 培养皿后,一切都改变了。作为一名辐射生物学家,学者甲 供职于纽瓦克市新泽西医科和 牙科大学,她曾与一名年轻同事共同负责一项旨在研究“旁观者效应”的科研项目:当一 个细胞受到辐射

5、时,它周围未受到辐射的细胞会有何反应。学者甲 此前已经培训博士后 Anupam Bishayee 如何使用该技术,她想看看 Bishayee 的进展,没想到培养皿中空无一物, 而且不久后她还收到 Bishayee 提供的细胞计数。学者甲 之后用 14 年的时间揭露她所认为的学术不端行为。大学委员会、美国科研诚 信办公室及两次法庭审理曾评估过她的报告,但并未采纳。为此,她支出了数千美元诉讼 费,花费数之不尽的时间搜罗了超过 30000 份文件。此外,她还可能因此而丢掉工作。但 现年 84 岁的 学者甲 决不妥协,她说:“如果有能力的话,人们有义务去做自己认为对 的事情。”有些人认为,只要实验数据

6、是自己做的,那么套用别人论文中的句子来描述实验结果 就不算剽窃。也有人认为,只有照抄他人论文的结果、讨论部分才算剽窃,而照抄他人论 文的引言部分则不算剽窃。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即使是自己的实验数据,在描述实验结 果时也必须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而不能套用他人的语句。引言部分在介绍前人的成果时, 也不能直接照抄他人的语句。经过初次观察后,学者甲 和其他博士后决定隐秘地追踪 Bishayee 的实验进展,并对 他的培养皿拍照留作证据。当 Bishayee 报告了一个被他们认定受到霉菌污染的数据后, 学者甲 与她的同事指责 Bishayee 捏造数据,并将此事向大学研究诚信委员会检举。但该 诉求很快便宣

7、告失败。在检举过程中,学者甲 的同事承认在拍照前曾移动过 Bishayee 的培养皿,委员会认为此举有篡改证据的可能。此外,学者甲 承认自己并不熟悉当时用来观察 Bishayee 培养皿的显微镜。委员会裁 定,学者甲 没有充足证据证明 Bishayee 的学术不端行为。事实上,学术研究是由人来做的,像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学术研究会出现种种错误。 这些错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限于客观条件而发生的错误。这类错误难以避免, 也难以觉察,随着科学的进步才被揭示出来的,犯错误的科研人员没有责任,不该受到谴 责。一类是由于马虎、疏忽而发生的失误。这类错误本来可以避免,是不应该发生的,但 是犯错者并无

8、恶意,是无心造成的,属于“诚实的失误”。犯错者应该为其失误受到批评、 承担责任,但是是属于工作态度问题,并没有违背学术道德。还有一类是学术不端行为。 这类错误本来也可以避免,但是肇事者有意让它发生了,存在主观恶意,违背了学术道德, 应该受到舆论谴责和行政处罚,乃至被追究法律责任。另一位学者 Simonsohn 的这种直觉最先萌生于 2011 年夏季,当时他第一次阅读荷兰 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 Dirk Smeesters 及安阿伯市密歇根大学 Lawrence Sanna 的论文。 两者论文中引用的数据包含过多高度效应和统计学上的重要结果,看起来过于完美以至于 令人难以信服。在 Sanna 的

9、一篇论文中, Simonsohn 对一项实验给予特别的关注。实验 中,被分为两组的志愿者所得出的数据具有惊人相似度的标准偏差。医学期刊论文企鹅 3110643181 论文发表在 Smeesters 的研究中,Simonsohn 发现一个可疑的低频率的约整数, 并且许多平均值具有不寻常的相似性。他说:“如果这些数据基本没有受到干扰,而且每 一项研究得出的数据都非常可靠,那数据就是假的,真实的数据应该有误差。”为了检验自己的怀疑并证明论文结果的不真实性,Simonsohn 将这些实验模拟了数千 次。他将自己的分析应用于同一作者的其他论文中后发现,同样的模式再一次出现。之后 他对数据进行了阴性对照,

10、发现使用相同研究结构的其他心理学家的论文无法得出与上述 两位研究者同样的模式。学者 Simonsohn 与两位作者取得联系,并花费数月时间排除任何能够将他发现的差异 合理化的替代解释,最终,据 Simonsohn 所说,只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这两位作者操纵 了数据。但他仍然克制住自己,没有指责任何人。他与 Smeesters、Sanna 及其论文的合 着者联系,希望获得原始数据。他还将自己的观点罗列出来,并询问是否有其他人例如学 生或者研究助理擅自篡改数据。他说:“我的思想十分开放,我的工作理念是,作为一个 研究者,篡改数据的受害人是自己。”2012 年夏天,Smeesters 和 Sanna

11、 从原有岗位辞 职,他们的一些文章也被撤回。众所周知,匿名揭发早已不再是新鲜事。自 2010 年起,一个笔名为“Clare Francis” 的人在学术界引起不小的风波。他(很多人怀疑这是一个团队)向生命科学期刊编辑发送 了数百封邮件,邮件中指出很多案例涉嫌操纵、剽窃或伪造数据。这些神秘投诉导致一大 批文章被撤回和更改,但是,面对这些狂轰乱炸式的匿名揭发,编辑感到非常困扰。一些 编辑表示,他们有时感到毫无头绪。不管你是否认同这种方式,Francis 引发了一场大讨论编辑应如何处理匿名举报。 由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任何人都可以对学术论文公开表达不满,目前匿名举报的数量正 逐年增长。我们必须对别人的观点注明出处的一般是指那些比较新颖、比较前沿的观点,如果不 做说明就有可能被误会为是论文作者的原创,这样就有了学术不端的嫌疑。对于已经成为 学术界的常识、即使不做说明也不会对提出者的归属产生误会的观点,则可以不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