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化生活》中的哲学意蕴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905153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化生活》中的哲学意蕴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文化生活》中的哲学意蕴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文化生活》中的哲学意蕴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文化生活》中的哲学意蕴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文化生活》中的哲学意蕴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化生活》中的哲学意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化生活》中的哲学意蕴(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论文化生活文化生活中的哲学意蕴中的哲学意蕴论文化生活中的哲学意蕴内容提要:文化与实践的关系,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文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文化建设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化发展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观点和方法。结合这些问题,从哲学的角度解读文化生活 ,有利于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文化生活教材。关键词:实践,民族性与世界性,一元化与多样化哲学是普照一切的光,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的方法论,同样也是指导我们学习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文化生活的基本方法论。 文化生活中涉及许多文化问题,如文化与实践的关系问题,文化与经济、政治的

2、关系问题,经济基础、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文化与物质生产的关系问题,文化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文化建设中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文化发展多样化的关系问题等,都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好文化生活教材,有必要体会其中所内在蕴涵的哲学道理、思想和方法。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体会,就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生活的、实践的观点,是文化生活之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一方面,文化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人类关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知识都源于自身的社会实践活动。离开了社会实践,就不可能有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

3、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人具有的“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纯粹的意识。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质的纠缠语言是一种实践的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列宁

4、认为,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推理,是“行动的推理” 。 “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入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毛*认为:“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 “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结论。 ”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

5、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另一方面,文化是一个基于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过程。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仅仅是自然界本身;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与之相应的文化,无论是自然方面还是社会方面的,也是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文化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文化都有其产生、发展、繁荣、灭亡的历史。原始社会的文化、奴隶社会的文化、封建社会的文化、资

6、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文化相互更替的历史,是一个基于实践的相互更替的过程。从人类文化发展总体过程上看,迄今为止的文化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在“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的基础上;第二阶段则是建立在“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的基础上。与此相关,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第一阶段人类依靠直接的自然富源,在第二阶段人类依靠间接的自然资源。马克思说:“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相对的独立性,有其独特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但从归根到底的意义上说,实践,只有实践才是文化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7、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归根到底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但是,文化并不是政治和经济的消极产物,一定的文化一经产生后就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正如毛*所说的:“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 ”一方面,经济对文化起决定性作用。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关系、经济体制等对一定社会文化的内容形式、特点、发展趋势等起最终的决定性作用。不承认这一点,就不是唯物主义者。恩格斯在论及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德与经济的关系时说:“人们自觉或不

8、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 ” “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 ”道德如此,文化的其他因素,如政治法律制度、哲学、宗教等,也无一不是经济关系的产物。另一方面,文化对经济政治具巨大的反作用。先进文化促进政治、经济发展,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则阻碍政治、经济发展。在特定的条件下,文化对政治、经济甚至具有决定性作用。毛*说:“当着某一件事情(任何事情都是一样)要做,但是还没有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的时候,确定方针、方法、计划或政策,也就是主要的决定的东西。当着政治文化等等上层建筑阻碍着经济基础的发

9、展的时候,对于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为主要的决定的东西了。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及由其决定的不同的社会形态下,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原始社会,人类生活在自然半自然的状态中,仅仅存在介于动物与人之间的社会性活动,不可能存在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反作用也就无从谈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出现了具有高度专制特征的国家。这时,专制政治对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会结构、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文化的作用、力量日益凸显,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文化在社会有机体中的地位也日

10、益突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个由诸多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自身的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向。文化系统中的不同因素,如政治法律制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从不同侧面并以不同方式反映社会存在,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作用和发展形式。然而,文化系统中的各个因素之间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发展时期,文化中的各个要素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

11、的,有时这一个因素的影响较大,有时那一个因素影响较大。例如,在中世纪的欧洲,宗教对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就特别大,不了解它对哲学、艺术、道德等的深刻影响,就难以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在 18 世纪的法国,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对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就比较突出。尽管各个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在不同国家和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平衡性,但一般地说,政治和法律思想对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最大。因为政治和法律思想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一定的经济基础,体现着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哲学对其他文化因素的影响最为深刻,因为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他文化因素具有指导作用;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对社会的作

12、用越来越大。当然,不同文化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归根到底以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为基础。任何民族文化都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共同组成的。由于地域、民族、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具有各自的特点。正因为如此,世界文化大花园才异彩纷呈,交相辉映。同时,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基于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它们又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也就是说,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既有民族的个性又有世界文化的共性,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文化的世界性寓于文化的民族性之中,离开了文化的民族性就没有什么文化的世界性可言。文化的民族性之中蕴涵着文化的世界

13、性,只有民族性而没有世界性的民族文化是不存在的。正如列宁所说的:“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 。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 ”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是一个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过程。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深深地打上了本民族的烙印,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冲突。但是,这种矛盾与冲突从来就不能阻碍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共

14、同发展的滚滚大潮。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电子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相互交流的速度、深度和广度都远非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可以比拟,文化越来越具有世界性。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说过: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经济全球化时代条件下的文化大交流、大融合的历史进程,不可能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一团和气” ,

15、也不可能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互相排斥” ,而必然是一个交流、融合中有摩擦、冲突,文化霸权主义与反霸权主义相互交织的进程,总的态势是融合大于冲突,合作多于对抗。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无论什么时代,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文化都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一般来说,只要有人的实践活动存在,就会有错误的东西存在,就会有丑恶的现象存在,就会有腐朽的东西存在。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先进与落后、积极与颓废这样的对立,是与人类活动相始终的。任何社会的文化都不可能都是先进的,总有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根深蒂固、西方腐朽思想文化渗透和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我们社会主义国家

16、不可避免地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在文化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性质不同,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判然有别,它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经常的斗争。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每一页都是真理与谬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相互斗争的生动记录。自然科学的无数辉煌成就是在同迷信、偏见的斗争中取得的,唯物主义是在同唯心主义、辩证法是在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在其生命的途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毛*说:“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当着某一种错误的东西被人类普遍地抛弃,某一种真理被人类普遍地接受的时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错误意见作斗争。这种斗争永远不会完结。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然是一个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过程。传统文化是一个集精华与糟粕于一体的复合体。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