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体验式探究学习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887834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体验式探究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体验式探究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体验式探究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体验式探究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体验式探究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体验式探究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体验式探究学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体验式探究学习 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教师应该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这个观点来看,小学科学教学是让孩子们自己提问题,进行探索,在他们的摸索过程中教师给予帮助和引导,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系统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科学教师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新课程标准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是以自然及认识自然的科学方法作为特定对象的探究,是人们通过一定的

2、过程和方法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开展的探索、质疑和研究活动。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由此可以看到科学探究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科学探究一方面指的是科学家用来研究自然界,根据研究所获得的事实证据作出解释的各种方法。科学探究还有一方面指的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科学家的探究与学生的科学探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活动既规范严谨又具有创新价值、研究的是人类未知的领域,揭示的是客观现象,其研究成果能改善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科学课的科学探究活动探究的是学生的未知领域,方法比较简单,但能提高他们对某个事物、某种现象的认识,他们探究的结果可能是人类已经知晓的,但

3、对他们来说是新颖的发现的就拿我们来养蚕来说。教材以蚕的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为主线构建单元,重点让学生亲历饲养的全过程,了解怎样照顾蚕的一生的饮食起居并记录蚕一生的变化,总结归纳昆虫的特征。城市里的孩子,除了电视和书本上,从来没有亲自养过蚕,有的甚至没有见过活生生的蚕。这样的情况给这一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多不便,是简单地将蚕的生命历程告诉孩子,还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去发现、去验证自己曾有的关于蚕的知识?为此体验探究式学习就是一种有效探究方式。所谓“体验” ,就是“体会和验证”,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感受,去再认识、再发现、再

4、创造的这个过程,就是体验式学习的过程。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同时,良好的科学素养无法像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一、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培养学习兴趣。新课标强调:“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而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规定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任务就是教学的失败。这样因时间和空间的狭隘将答案迅速抛给学生,使学生不能充分体验到自己研究问题,

5、自己寻找答案获得知识的快乐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式学习打破教学任务的旧框,以学生的充分活动为中心。以我们来养蚕这一课为例,若是教师在教学时只是将蚕的生长过程机械地告诉学生,学生就仅仅知道了这个过程,而他们对蚕的兴趣,对科学的兴趣,科学的探究精神得不到培养。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设计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养蚕,做好观察记录,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了这次活动,活动中不断提出新问题,不断有新发现。这样,学生实践活动在前,教师点拨在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活动,交流的时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室是学生的“研究所” ,学习兴趣自然高涨。二、在实践过程中

6、,发展学生思维,渗透科学探究精神。体验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对学生来说,有着无穷的乐趣。老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对此的好奇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的全过程,在体验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培养、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如我们来养蚕这一教学活动,我们让学生亲自喂养,亲身经历蚕一生的变化,在体验中感悟科学探究的真正乐趣,减少学生对科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在喂养观察的过程中,学生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与过去他们头脑里的关于蚕的一些知识相印证,在脑子里形成概念的同时,又不断引起他们的思考。例如在蚕吐丝结茧这个阶段时,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蚕蛾是怎样从蚕茧里出来的?”学生们进行

7、了大胆的猜想,有的认为是蚕蛾用嘴咬开了蚕茧,有的认为是时间到了蚕茧自然裂开经过十几天的观察,学生们发现,蚕蛾在快出茧时,茧的一端会变得湿湿的,原来蚕蛾会吐出一种液体溶解粘着蚕丝的丝胶,使丝分离。然后用头和足把这部分丝拨开,形成一个大孔,从孔里钻出来,进行交尾和产卵。学生又提出新的问题:“我们帮蚕蛾将蚕茧剖开,不就节省些时间吗?” “人工剖开蚕茧后出来的蚕蛾与自己钻出来的蚕蛾有什么不一样吗?” 猜想,讨论,众说纷纭。于是我们进行了多次试验。试验结果告诉学生们,自己从蚕茧里钻出的蚕蛾比人工剖开钻出的蚕蛾身体健康,交尾产卵有力,人工剖开钻出的蚕蛾瘦小无力,极易死亡。有疑问,才有猜想,有了猜想,再通过

8、实践来证明。这样既在学生头脑里形成了明确的科学概念,又将对任何问题都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探究思想自然而然地渗透进学生的意识里,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三、在体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自信,学会理解与合作。体验式学习,一方面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增强自信;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又强调人与人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美国马尔腾有句名言:“你的成就大小,往往不会超出你自信心的大小。 ”可见自信心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自信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自信心可使学生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有充分的信心去有效地使用已具有的技能技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

9、导者,要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高度,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大胆舍弃过多过细的铺垫和暗示,更不能越俎代庖,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自己去思考、研究、实践、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建构知识,建立自信。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学生在合作小组中,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信任和理解。经常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互相帮助和支持,还需要妥善地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难题和矛盾,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他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对一个人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形成也具有奠基作用。仍以我们来养蚕这一活动为例,每个孩子选择了自己感兴

10、趣的活动小组,并承担了其中的一项任务,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这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共享其中的苦恼和喜悦,这尤其给那些平时因为机会少而只能旁观的学生一个充分发挥的平台,建立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满足了每个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保德、科恩和沃科曾经说过:“我们发现,脱离体验谈论学习没有任何意义。体验不能被忽略;它是所有学习的核心思考点。学习建立并源自于体验:不论刺激学习的外部因素是什么-教师、材料、有趣的机会-只有当学习者进行了体验,至少某种程序上进行了体验,学习才会发生。只有通过转化学习者的体验,这些外部影响因素才能起作用。 ”湘版科学教材明显增添了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探究活动,亲自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形成科学概念,获得新的知识,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以及合作意识,发展创造力,并为其它方面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因此,无论是在形式上、或实践过程中,体验探究式学习都是值得采用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要从教学设计和内容上下功夫,还要加强学生对科学体验探究的理解。使学生明白探究不仅是学习方式也是学习内容,并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价值取向。使每一次体验探究都有内涵,有吸引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