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研究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872565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研究报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中小学信息技中小学信息技术术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创新新 研究研究报报告告 沈阳市电教馆 于永富 沈阳市和平区电教馆 王铁琪我们的实验课题是由沈阳市电教馆、和平区电教馆主要领导共同主持。参加实验学校有:回民中学、一三四中学、振兴二校、西塔小学、九十九中学、南京一校、文化路小学、四经一校、东北中山中学共同承担。课题指导专家:辽宁省电教馆副馆长马鉴、沈阳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院长韩英,负责课题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工作。一、一、课题课题研究的背景的背景世纪交替,千年轮回,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国际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教育和学习的方式,教育正面临着挑战

2、和新的超越。新世纪的教育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教育思想、模式和方法的变化与教育技术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要求广大教师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把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力。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清楚用好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研究现代教育思想、模式、方法及随之变化而产生的变化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的课题研究,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效率,提高学生在课堂上获取信息的效果和能力,构建一种全新的,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课题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的重要意义。为此,我

3、们提出了本课题的实施,利用校本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的发挥,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优化,使学校更好地适应教育的发展,使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课题内容我们研究的课题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目前已进入结题阶段。1、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内容:1 在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创新。2 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发展与创新。课题研究的价值:本课题研究的上述内容属于教育技术发展中的重大问题,2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在理论研究方面,有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体系,重要的理论体系模式和评价标准体系。理论研究成果将对教育技术学科在信

4、息化环境下的确立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在实践应用研究方面,既有关于学习的创新,也有学习资源的建设,同时还有新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上述实践应用研究成果对促进教育现代化有着深刻的应用价值。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创新研究,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因此发挥其它教研部门合作功能是十分必要的。三、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搞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课题研究1、各实验校选派信息技术学科教师或信息技术骨干参加市区组织的专项培训,保证各校配有 12 名网络管理教师和专职的信息技术课教师。2、各实验校按课题方案要求,上好信息技术课。选拔优秀任课教师,开足课节,按统一教材授课,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的规律和模式。3

5、、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提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活动(1)开展师生网页制作比赛,鼓励师生建立个人网站。(2)在实践应用研究方面,既有关于学习的创新,也有学习资源的建设,同时还有新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上述实践应用研究成果对促进教育现代化有着深刻的应用价值。课题专家组组长、辽宁省电化教育馆副馆长马鉴同志为全体参加实验工作的课题组成员作了围绕目标搞科研的专题报告。使大家明确工作方向,更好的开展工作。课题主持人王铁琪同志针对研究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从而使实验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效应,现在已形成一种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的氛围,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能推进教育科研的工作制度和激励机制,培养

6、出了一批理论水平、科研能力较高的教师,这为本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基础。三、研究方法本实验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我校推动教育现代化实施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在不断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实验中,我们通过采取理论探讨、文献研究、教师培训、教学观摩、阶段总结等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等方式逐步完善实验的过程,进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整合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经验。四、研究内容31、在信息化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研究2、在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学习模式,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创新。3、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的发展与创新。4、在信息化环境下,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五

7、、研究成果(一)理论成果1确立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的特征(1)信息化教育的资源配置根据信息化教育的概念界定,我们在实验中根据实验校的具体情况,调动一切因素,给予行政支持,充分优化了教育资源,完善了资源配置。硬件建设:为了发展我区现代教育技术,我们坚持“充分发挥硬件设备效率为教育工作服务”的观点,使现代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教育功效。近年来,实验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充实有关设施设备、夯实了现代教育技术的物质基础。如四经一校在一三年每班教室配齐了“三机一幕”,增设了 3 台三洋牌液晶投影,1 台价值一万余元的数码相机一台,教师微机 30 台,学生机 40 台。完成了校园网建设,并接入 INTER

8、NET。为教师的信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创设了良好的环境,为推动教育现代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以更好地适应网络化教学、信息化教育的需要。软件建设:为了进一步提高全区教师的信息素养,2003 年 11 月,课题组领导参加了沈阳市首批英特尔未来培训,然后迅速组织全校教师培训,推广英特尔未来教育。通过培训,教师基本掌握了该项教育的技能,教师们因此改变了以往的备课形式,利用网页模板进行假期备课。学校的网络资源得到了优化利用,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自身素质等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学校还组织学生在假期到学校进行专门的电脑强化培训。课程资源设置: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师资源,进行不同学科的课程整合,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并实行

9、弹性课时,20 分钟40 分钟或 40 分钟80 分钟不等,有利于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效果体现通过调整教育资源,并且实施全新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优势在实验中逐渐呈现出来,具体表现如下: 学生受到了更加充分的教育4学生由原来的记忆与模仿转变为理解与创造学生由原来的解决问题转变为解决与产生问题的循环过程 学生由原来的习惯于接受转变为习惯于思考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素养得到了培养传统课堂注重听讲与传授,整合的课堂注重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传统课堂注重书本知识,整合的课堂网络世界与实践活动教师由原来的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信息化教学

10、环境的创设者教师由原来的课程的呈现者转变为信息化教学内容的研究者学生的学业成绩得到了提高。教师通过选择好的教学方法,通过更有效地整合教材,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及时答疑,个别指导,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网络氛围中努力学习,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新的教学形式不仅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且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六、实验校通过研究总结出“任务驱动”、 “七步网络教学”等模式 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随着信息技术教育模式课题研究的深入发展,实验校结合自主学习的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研究优化学生的心理效应为突破口,注重运用多媒体组合的强大功能,改革课堂结构模式,构建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该模式提出了

11、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

12、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5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13、任务“设计、编排非常关键。一般说来,“任务“设计时一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第一、“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任务“设计时要注意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第二、以“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入有关概念,展开教学内容。第三、尽力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第四、“任务“设计要注重渗透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第五、“任务“设计要注重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学习活动中最有效的时

14、刻就是各种学习因素处在最和谐状态的时刻。第六、“任务“设计要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这个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输入一篇语文课文,然后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