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堤及清口枢纽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870798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大堤及清口枢纽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黄河大堤及清口枢纽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黄河大堤及清口枢纽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黄河大堤及清口枢纽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黄河大堤及清口枢纽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河大堤及清口枢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大堤及清口枢纽(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河大堤及清口枢纽黄河大堤及清口枢纽 页面功能 【字体:大 中 小】 【推荐】 【打印】 【关闭】建炎二年(1128 年)黄河南徙,自此开始了其长达 700 年的夺淮入海历史。 黄河新河道的形成过程,也是黄淮水系的调整过程,其间南北决溢泛滥在所难 免。元代至明前期黄河基本处于不治的状态。为了阻止洪水北泛运河,一旦北 岸决口,便即刻兴工堵塞。因此 12 世纪15 世纪黄河堵口大工不断。 明宣德至弘治年间(14261505 年)黄河在今山东曹县至江苏徐州间向北 频繁决口。一旦北决,黄河洪水多从张秋冲决会通河,当年的漕运便会因此受 阻。明弘治四年(1491 年),黄河在曹州(今山东曹县)黄陵岗、金龙

2、口等 7 处决口,洪水北行在张秋进入会通河,北上的漕船、货船都被堵在张秋。孝宗 帝紧急任命副都御史刘大夏堵口。刘大夏制定并实施北堤南分的策略。在他的 主持下,兴建了自曹州至徐州长 250 多公里的黄河北大堤太行堤。 黄河北岸大堤形成后,阻止了黄河的北泛,保障了会通河的畅通。但是任 河向南分流给黄河以南广大地区造成了经年不断的严重洪水灾害,导致黄河下 游南向分支越来越多,分支愈多,河流的挟沙能力愈低,黄河河道状况愈益恶 化。弘治时(14881505 年),下游分成三支,至嘉靖末年,今山东、安徽和 江苏境内黄河多达 13 股分支,黄河已经没有主流河道。分流治黄的策略步入穷 途末路。 隆庆六年至万历

3、二年(15721574 年),总理河道万恭(15151592 年) 负责治理黄河和运河。针对黄河善淤善决的特性,万恭在黄河上排列数百艘大 船,号令众多船工用耙疏浚河底,结果是上疏则下积,此深则彼淤。此种情况 下,山东虞城县(今河南商丘东北)的一位秀才向万恭建议:“以人治河,不 若以河治河。”即通过筑堤束窄河道,过水断面缩小后流速增加,达到冲刷淤 积的目的。将“束水攻沙”的方略落实到防洪工程规划和建设以及清口洪水调 度上,则是万恭之后的总理河道潘季驯的功绩。 潘季驯(15211595 年),浙江湖州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出任 总理河道,此后又三次重任,直到万历二十年(1592 年)退

4、休,前后历时 27 年。在他的主持下,完成了河南郑州以下至海口的黄河两岸堤防建设。他的 “束水攻沙”规划思想在徐州至淮安黄淮交汇的清口间防洪工程建设和洪水调 度中得以实现。通过加高高家堰堤防,形成洪泽湖水库,逼使淮河清水出清口, 黄淮合流达到了刷深黄河的目的。经过数十年的努力,黄河由金元以来多支漫 流入淮的局面一变而为独流入海。图 4-5 明代后期黄淮运交汇形势与潘季驯“蓄清刷黄”方略示 意图淮河水含沙量低,称之为清;黄河水称之为黄。随着黄河河 床的淤积抬升,淮河汇入黄河并与黄河合流入海愈益困难。为抬 高淮河入黄水位,明清时期采用加高高家堰的措施,形成洪泽湖 (“蓄清”)。洪泽湖清水下入黄河,

5、将提高对入海水道的冲刷 能力,是为“刷黄”。高家堰建成后,洪泽湖成为淮河洪水停蓄的空间,由此带来了新的防洪问高家堰建成后,洪泽湖成为淮河洪水停蓄的空间,由此带来了新的防洪问 题,即洪泽湖水位上升,回水使湖区上游的泗州城和明祖陵被淹。题,即洪泽湖水位上升,回水使湖区上游的泗州城和明祖陵被淹。万历二十年 (1592 年),泗州积水久不消退,潘季驯因此被削职为民。“束水攻沙”的方 略遭到朝廷上下的质疑,甚至有人提议废毁高家堰。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 继任总理河道的杨一魁为缓解泗州淹城之灾,动用民工 20 万,实施了分黄入海 和导淮工程。杨一魁在清河以上开新河,分流黄河入海;在高家堰建闸,导淮

6、 入运河;并疏浚清口,恢复淮河清口出水能力。杨一魁为黄河和淮河下游行洪 找到新的出路,更重要的是,导淮入运,进而入江和入海由此而拉开了序幕。在清代,明祖陵不再成为掣肘防洪 的主要问题,洪泽湖水位不再受此控制。 康熙时(16621722 年)泗城淹入湖中。 康熙初,黄河多次南决,主流由涡河下 入淮河,高含沙的黄河洪水进入洪泽湖 后使湖区迅速淤高,造成高家堰多次开 坝泄洪和决口,导致了淮扬地区大水灾。 清代河臣重又拾起潘季驯“束水攻沙” 的治河方略。众多治河者当中,尤以靳 辅的成绩最为突出。康熙十六年至二十 六年(16771687 年),靳辅连续十年 担任河道总督,主持黄淮运的规划与治 理。他继承

7、了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方 略,对其慎审全局、将黄淮运作为一个 大系统综合考虑而治理的思路甚为赞同。 在他看来,治理的关键仍在控制黄河河 床的淤积。为此,他大力修筑黄河堤防, 并将其延伸至云梯关以外接近海口的地 方。 治河过程中,靳辅发现,黄河的含 沙量较高,自身的挟沙能力不足以将全 部泥沙输送入海,必须引进含沙量较低 的清水,以加大河流的输沙能力。因而, 除继承潘季驯加高加厚高家堰以逼淮注 黄外,靳辅还在徐州以上增建减水石闸 6 座,在睢宁增建峰山等闸 4 座,以便 从黄河南岸分泄洪水。分泄的洪水进入 洪泽湖。然后清水出清口,助淮刷黄。 黄河入海口至明末已渐淤积,当时有人 主张加以疏浚,但潘季

8、驯坚持认为只要 采用束水攻沙的方略即可加以解决。靳 辅则认为海口处三年以上的淤沙业已板 结,水流难以冲刷,因而主张以疏浚作 为束水攻沙的辅助措施,由此提出人工 开川字河以协助水力冲刷,这是他较潘 季驯的进步之处。 然而“束水攻沙”的治水方略,最终没有敌过黄河泥沙。高含沙的黄河在 水量与含沙量之间,水不能敌沙。清口及黄河下游河道迅速淤积,嘉庆以来清 水难以畅出清口,最终导致了清口枢纽的失败,淮河全河改道由运河入海或归 入长江。黄河尾闾河床淤积速度加快,自道光(18211850 年)以来连年决口。 终于咸丰五年(1855 年),黄河在其北岸铜瓦厢(今河南兰考)发生大改道。 黄河全河夺溜北上,南宋以来黄河夺淮入海的局面自此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