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870641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传播媒介的两种含义: 1.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2.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 (一)媒介即信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 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 的社会变革。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 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 行为类型。媒介又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口语媒介(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脱部 落社

2、会)、电子媒介(地球村),麦克卢汉把媒介作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形态变化的决定因素来看 待的。 (二)媒介即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是视觉能力 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说明媒介对人类 感觉中枢的影响。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综合”“分化”“再综合”的历史。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这种观点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 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推论。 (三)热媒介和冷媒介: 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

3、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分类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但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 反应各具特点,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麦克卢汉理论的意义与局限: 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 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 分无疑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这一点已经为信息社会的发展所证实。 局限:1、他是一位技术自然主义者,理论的极端性和片面性。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 革的唯一决定因素,忽略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2、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4、看不 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他的技术自然主义强调媒介是人的生物性延伸,而不是人的社会性延 伸。3、理论的全部依据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片面的,人具有理性。 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电视人”和“容器人”媒介不仅通过其内容影响人的认识、价值观和行为,而且它 的出现、使用和普及及其所形成的媒介工具环境本身,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的个性和性 格。a.“电视人”(林雄二郎):伴随电视普及而诞生成长的一代,注重感觉的“感觉人” ,跟着感觉走,性格孤僻、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社会责任感较弱。b.“容器人”(中野牧):在 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孤立、封闭的

5、“罐状”容器; “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立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 对方内部,因为彼此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 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认同,但很容易受大众传媒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 类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建立在对现代人的社会 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基础上。 “媒介依存症”的特点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 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 的社会性格等。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佐藤毅)电视与日本人的自私

6、化和“充欲主义”价值流行的 关系:电视作为一种商品,是人们欲望追求的对象,也是唤起和引发人的占有欲和享乐欲的媒 介,在追求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发生变化,由勤俭、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为个人享乐和“充 欲”价值,即“他律性欲望主义” 。 新媒介的定义、特点及其意义定义: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 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电子出版物、 互联网等。特点及其意义:a.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增强大大改善传统受众的被动地位, 增加互动性;b.多媒体化和媒介功能的融合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c.媒介资源丰富化 改变少数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社会成

7、员和群体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基础条 件;d.信息传播全球化把人类传播范围扩展到全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受到更多变 量的影响。简言之,新媒介技术正使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重大变革。 “电子乌托邦”(Teletopia)思想内容:对媒介技术的发展无条件乐观,认为新的传播技 术必将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评价:建立在对新媒介某些 技术特性的期待的基础之上。是不对的。因为理想社会形态的出现并不由单纯的技术可能 性得到必然保证,而需要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合理化以及人自身素 质的提高等)。 大众传媒的特点地位稳固;社会组织,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大众传播生产

8、资料 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比其他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是传播特权的拥 有者(远超一般社会群体),制约社会信息环境的主要变量。 大众传播的组织目标经营目标:面对市场是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必须把自己的 信息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商场上销售出去。传媒的经济来源:广告收益(广告主的压力)和 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发行量、收视率等,受众的压力)。宣传目标:包括宣传某种思想、 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力或社会影响力等。通过言论活动、报道 活动及传播内容的选择和提供实现。公共性和公益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力基础,也在很 大程度上制约大众传媒活动。原因:作为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

9、用者和公共财产的使用者,大 众传媒满足社会信息需求、影响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对 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美)库尔特?卢因,“把关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 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怀特的新闻选 择把关(gate-keeping)模式:社会上存在大量新闻素材,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有闻必录”, 而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一道关口,受众接受到的新闻只是少数。 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盖尔顿和鲁治):时间跨度;强度或阀限价值(重要性);明晰性; 文化接近性;预期性;出乎意料性;连续性;媒介内容的组合性;社会文化价值。新闻筛选三前提: (1)附加性前提新闻要素多;(2)补偿性前提某些要素较突出;(3)排除性前提新闻要素含 量偏低则不太可能入选。所以,新闻价值或要素所体现的主要是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和市 场标准。“把关”实质:“把关”是个复杂过程,既要分析新闻价值,也要考虑政、经 和意识形态因素。原因:a.大众传媒依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 加工活动;b.新闻选择受经营目标、受众需求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制约,与媒介方针、利益 一致的内容易入选;c.“把关”是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