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原文及翻译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867718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问说原文及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问说原文及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问说原文及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问说原文及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问说原文及翻译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问说原文及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说原文及翻译(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问说是清代刘开写的一篇议论文。“说”是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铺相成,缺一不可。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1)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 2) ,非问无以广识( 3)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4)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5)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 “就有道而正”(6)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7) ,所谓交相问难

2、(nn)(8) ,审(9)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 “学 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 刍荛(r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 劝善规过足矣,其以 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 10) ,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 (qing)以为知;理有未安(11) ,妄以臆度(du)。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

3、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 (12)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 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 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

4、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13) ,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 ,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14)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字词解释(1) 问说:关于勤学应当勤问的学说。 (2)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 (3)无以致疑:不会发现疑问;无以:没有用来 的(办法) ;致:求得 (4)广识:增广知识;广:使 广

5、,增广。 (5)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达,通达 (6)舍问:丢开问 (7)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奚:何,怎么 。 其:之,代词,指代文中的“理”与“识” 。焉,代词,指代上述的 “理”与“问”。 决:判断,解决。 (8)就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 (9)以资切磋:借以共同研究;资:凭借 (10)交相问难( nn):互相诘问;难:驳诘 (11)审:详细 (12)是己而非人:以己为是,以人为非。是 :以为是 非:以为非 (13)未安:不稳妥的地方 (14) 臆度(y du):主观猜测;臆:主观的;度:猜测,估计 (15)狎(xi):亲近而不庄重

6、(16)理无专在: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 (17)唯道之所成而已矣: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18)舍问,其奚决焉 舍,放弃。 (19)君子之学必好问 必:必须 好:喜欢,喜爱 (20)而或:但却 (21)不肖:不成器的人 (22)是故:因此 (23)相辅而行:互相协助进行 (24)贤:道德才能高 (25)破:破解。 (26) 问说选自孟涂文集 ,有删节。刘开( 1784-1824) ,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清朝桐城人,散文家。 (27)理:真理 (28)知:了解 (29)强:勉强 (30)不屑:不重视,轻视。 (31)问说:关于勤问的论说 (32)几:接近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

7、”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 “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 “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 ,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 (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 (这就是中庸 )所说的互

8、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 “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 ”(的时候) ,并提“学问之道”, “学”之后(就)紧跟着 “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 ,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 (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

9、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 (更)何况世俗的人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 , (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 (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了) 。 (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 (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

10、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 (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这样(的话) ,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 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 ,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

11、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 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 ,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 ,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专门存在于某人,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 “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 (说) ,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 ,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考虑道德学问方面的成就罢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