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代的炎黄观念与帝统和道统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862002 上传时间:2018-06-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汉代的炎黄观念与帝统和道统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汉代的炎黄观念与帝统和道统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汉代的炎黄观念与帝统和道统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汉代的炎黄观念与帝统和道统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汉代的炎黄观念与帝统和道统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汉代的炎黄观念与帝统和道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汉代的炎黄观念与帝统和道统(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汉代的炎黄观念与帝统和道统论汉代的炎黄观念与帝统和道统1 1经过战国中后期诸子对黄帝、神农的宣扬,汉代炎黄观念趋向成熟,并与政 治紧密结合,二者互相推助,形成了以黄帝为宗的道统与帝统观念。汉代黄帝形 象的主要特征是:以黄老宗师的面目出现,又多与符和图谶联系在一起。这两方 面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推动了汉代诸子炎黄观念的发展,并为 民众认同,从而成为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因素。一、理论上的炎黄观一、理论上的炎黄观1.确认黄帝为帝王之宗司马迁作史记时,把上古至秦汉帝王世系贯穿排列,首列黄帝为帝王第 一人。但是司马迁一方面认为夏商周三代始祖是黄帝的后裔,另一方面又为了神 化帝王,说他们是禀精

2、气而生的真命天子。当时曾有人对这种矛盾发出疑问,褚 少孙解释这些感生帝是“欲见其有天命精诚之意耳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 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 ,明确地宣称感生说是为 了神化他们的祖先,以示他们是天命之子。并且,承认三代始祖为黄帝后裔,是 为了表明他们有帝统渊源,因为帝王的资格是由血统论决定的, “夫布衣匹夫安 能无故而起、王天下乎?其有天命然” 。王充在论衡案书中从贞节观的立场 上批评了禀气于天说,同时也承认黄帝血统论, “五帝三王,皆祖黄帝” 。2这样,黄帝成了帝统之始,这个帝系得到了后代帝王和学者的认同,成为正 宗的产生帝王将相的系统。2.五德终始与符应中的黄帝

3、 随着邹衍五德终始说的兴起,它逐渐为帝王所接受,秦始皇据邹子五德相胜 说,而按水德改服定历,以后历代王朝建立之初都沿袭这种作法。五德相胜之序 为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其历史系统首自黄帝,并且以祥 瑞来昭显天命所归。但是五德相胜相克之说显得过分激烈和决绝,而大一统帝国 对前代制度的继承性又特别明显,为维护帝统道统的一贯性,也为了把朝代更替 说得更合理、温和,帝王们需要新的五德终始说,于是刘歆为王莽代汉创造了五 德相生说。本来,汉初刘邦托称赤帝子,服色上赤。其后曾有一场关于汉为水德 或土德的争辩,武帝最后按土德改制,则汉亦为黄帝之德。而按相生之序:木生 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4、,水生木,刘歆在世经中编排的帝王系统为:德帝 王木太昊帝伏羲氏帝喾高羊氏周武王火炎帝神农氏帝尧陶唐氏汉高 祖土黄帝轩辕氏帝舜有虞氏金少昊帝金天氏伯禹夏后氏水颛顼帝高阳氏成汤中有 两个牵强之处最为明显,一是把汉帝按相胜说定的土德又改为火德;二是按相生 之说,汉火德与秦水德毫不相连,于是就说秦“非其序” ,而把秦排挤出正序之 列。至于在黄帝之上又寻出两位更古的帝王炎帝、太昊,则更是为了体系的需要。 这个系统的最终目的就是证明王莽为黄帝、帝舜之后,是土德,则按尧禅位给舜 的古史传说,汉禅位给王莽也正是天理之序。正是由于五德相生说把朝代的更换1 本文与侯东阳合写。2 论衡奇怪 。装扮成心甘情愿的禅让,

5、使更天命的场面变得温情脉脉,掩盖了篡权者的阴险和 斗争的激烈,故此学说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极大,并得到学者们的认可。同时,与五德相伴而生的是受命帝王均有符命、祥瑞之类。因汉武帝喜欢神 仙事,故符命之风兴起。王莽更是大加宣扬。于是最受尊崇的黄帝一会出现在符 中,一会儿出现在图谶中。王莽竟按所献黄帝策书来封官改制,以示顺天命,当 时人“争为符命封侯” 。汉代黄帝热是与汉、新争当其子孙和符命祥瑞的兴盛有 密切关系。3.炎黄与三皇五帝三皇五帝三皇是中国古代理想的帝王群体,但先秦诸子提到三皇五帝时,并 没有明确地指出其具体人选。汉代学者总结先秦思想,又加以自己的主张,列出 了不同的三皇、五帝说。三皇说有:燧

6、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 白虎通正说);伏羲、神农、祝融(白虎通或说);伏羲、女娲、神农(运斗枢 、 元命苞);伏羲、神农、黄帝(尚书伪孔传序)。 五帝说: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 、 吕览 、 史记等);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 易 、 庄子 、 淮南子等);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阴阳五行说、 淮南子等);帝喾、尧、舜、禹、汤(王莽时)。由此可见神农(汉代已明确地称炎帝神农氏)在三皇中是大家公认的,并且他 有时也入五帝说;而黄帝为五帝之一也是多数人认可的,只有王莽为尊崇黄帝, 把他提升为三皇之一,因为三皇是比五帝更古老的帝王序列,地位独特。炎黄本比太昊、颛顼、

7、尧、舜、禹等帝王晚出,然而宣传使得他们在诸传说 古帝王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赫,成为三皇五帝的主角。4.炎黄的圣化与神化随着帝统的建立和托古改制的兴盛,三皇五帝的政治人格和品性也被神化、 圣化。经过先秦诸子对圣人的划分和赞颂,汉代三皇五帝皆为圣人的观念得到了 强化。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皋陶孔子这十二圣是世所共闻的, 他们是“皆上圣世” 。3而黄帝以前的帝王也补增圣人之号。对帝王圣化的目的, 是把他们说成天生异于凡人的帝王将相之种, “圣人自有种世族” ,并以此来推论, 因黄帝是圣人,所以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都是帝王种, “黄帝圣人,本禀贵命,故 其子孙皆为帝王” 。4黄帝成了圣人和帝王的渊

8、薮。为了把圣人与凡人分开,又对圣人进行神化。 “圣人皆有表异” ,故十二圣皆 有异相,黄帝龙颜、颛顼戴舞、帝喾骈齿、神农蛇身人面等等。这些都是“世所 共闻、儒所共说、在经传者” ,而那些书短流长的俗论更是表明圣人“与神通精, 皆天所生” ,因此圣人同时又有“神”性, “称圣则神矣” 。5在对古圣帝王的神化中,尤以对黄帝的神化最为突出。先秦时黄帝所有的品 性都被大力渲染,且赋以更多的神性,不仅“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绚齐, 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6而且有驱使熊虎等动物的特异功能。汉武帝喜欢求神问3 潜夫论赞学 。4 论衡奇怪 。5 论衡实知 。6 史记五帝本纪 。仙,学者和方士为制造封禅礼,

9、多伪托黄帝,在封禅的七十二王(具体人名则有 十二)中,独突出黄帝之事,并附加许多细节, “封禅七十二王,唯黄帝得上泰山 封” 。黄帝常游五大名山,学仙问道,接万灵于明廷,最后骑龙仙去,空留衣冠 冢在人间。王莽时对黄帝的神化更为突出,甚至达到荒唐的地步。面对天下大乱 的局面,王莽却借黄帝显灵等虚象来“诳耀百姓,销解盗贼” ,遭到天下嗤笑。当时,不仅疾虚妄的王充反对黄帝骑龙升天说,而且还有许多学者如桓谭、 应劭、扬雄、张衡等人都批评对黄帝荒诞不经的神化。黄帝等都是血肉之躯,是 真实存在的。反对过分地神化黄帝等人,并不是否定帝王天命观,而是竭力把黄帝论证为 实实在在的帝王祖先,因为黄帝升仙说使得他本

10、身的存在变得扑朔迷离,削弱了 帝王之宗的真实性。并且通过圣王优待学问、十一圣人皆在师师,来提示帝王注 重自我修养,重视学问之道。5.黄帝创制的流变由于五德终始说的一套理论,使“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 色、推本天元,顺承厥意”7。历书和从日月星辰变化来推验人事的星官之书等 被帝王们所重视,于是黄帝创历之事又被详细地加以证实, “牺皇有天下也,未 有书计。历载弥久,暨于黄帝,班示文章乃立历数” ,8并传有黄帝历。黄帝 创制还有“盖黄帝考定是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闰余,于是有天地神祗物类 之官,是谓五官”9, “故星官之书自黄帝始” 。武帝、王莽时,伴随着符命和图谶,假托黄帝创制的器

11、物则更多,明堂图、 推策、明廷、棺椁、舟车、书契等发明名目繁多,表现了人们对事物起源的探索 和思考,而更主要是托古改制,为当时的各项新制度寻找一个权威靠山。黄帝创 制的制度和器物,后代帝王加以继承和发展,自然是正当而合理的。 汉代炎帝主要是五德终始中的一环、三皇五帝中的一个成员,不过,突出强 调了炎帝为南方的火德之神,并变为民间信仰的灶神, “炎帝于火死而为灶” 。他 与黄帝的战争原因也变成“炎帝为火灾,故黄帝擒之” ,10炎帝成为自然灾害的 象征。随着道的形成,以有道伐无道是政治斗争的合理原则,炎帝又因无道而成 为战败者11。除此而外,炎帝没有什么具体的特性,汉人对他的论述很少。而对黄帝的大

12、力渲染,在武帝和王莽时形成两次高潮。对黄帝的推崇,使得他的形象 更加神圣化,以致于一切都要从他那里找到论据,而这又推动了黄帝形象的进一 步丰富化。二、帝王形象的塑造模式与帝统、道统二、帝王形象的塑造模式与帝统、道统1.帝王形象的塑造模式为了突出表现帝王们受命于天、异于凡人的资质,从帝王出生、相貌、才能 到登极都有许多天命的征兆,形成了一套神化圣化帝王的格式:感生说:帝王出生不是禀精气,就是有非常之象。7 史记历书 。8 后汉书律历志下 。9 史记历书 。10 淮南子兵略 。11 新书益壤 。异相:帝王有特异之相貌。异性:圣王生下来就有超常的智能。符瑞:天子登帝位前有显德之兆,在位时更有祥瑞“应

13、德而至” ,昭示太 平。封禅:报天地之功曰封禅。封禅不仅是盛世的标志,是对群神的回报,也 是刻石立碑、称颂帝王功德的好机会,故为帝王所重视。这一套模式成了后代帝王登极时所必造的神化、圣化自己的舆论格式(封禅 不是必有的)。2.帝统观的实践帝统指君主权力的传延,它虽然体现为世代相袭的血统论,然而又超越氏姓, 适应于各个朝代的帝王。血统论主要是针对帝国内部来说的,同姓而王的世袭制自夏代确定下来,周 代的宗法制又将君民按金字塔形排列,天子既是君又是全国最大的宗,祭祀先帝 成为帝王的一种资格。帝统自此表现为嫡长子继承制。秦始皇欲帝位一至万世地 传下去,然二世而亡。汉高祖为确保帝位相传,与群臣相约:非刘

14、氏而王,天下 共击之。说明帝王们无不想维持帝王的血缘传延。这种帝统观念是如此强烈,以 致于起义者们总是立同姓王,或借其名义而树大旗。它扼杀了民主和新生和力量, 使得政治多呈现下滑的趋势。维护帝统的人多认定,自黄帝而下,皆同姓而王; 觊觎帝位者却竭力反对君统说,为自己夺权制造理论,然一旦登上位,又为帝系 问题而大伤脑筋。可见权力是观念的变压器,帝统是每个帝王所必定要维持的。帝统体现在不同朝代则是后代帝王必定尊崇前面的君主,立其后代,使奉祀 之, “是故周人之王,尚(上)推神农为九皇,而改号轩辕谓之黄帝下存禹之 后于杞,存汤之后于宋,以方百里爵称公”12。 “武王追思先王,乃褒封神农之 后于焦、黄

15、帝之后于祝。 ”13因为这些帝王有德于民,有功于帝王事业,故“盛 德之祚,百世享祀” ,为他们立祠祀之。对炎黄二帝的祭祀,在重祀与尊祖的上 古时已存在, 鲁语中说有虞氏、夏后氏均祠黄帝。后来则主要把它们放在五 帝的范模中祭祀。五色帝是阴阳五行说兴盛的产物,然而最初祭祀它们的统治者 却并未把五位视为一个整体,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最早祭祀的是秦襄公 “始列为诸侯” , “自以为主少 之神,作西,祠白帝” ,此后秦文公作 祭白帝、秦宣公作密祭青帝、灵公作吴阳上下分祭黄帝、炎帝,他们受五行 说影响的可能性很小。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才有秦始皇称黑龙之瑞,汉高祖刘 邦才立黑帝祠以凑齐全数。因黄为中和之色,主

16、中央之土,且黄帝又是帝王共同 的最早的祖先,所以黄帝成了帝统之源,占核心位置。3.道统的总结与认同道统指的是政治原则的一脉相承,是帝王和诸子百家在对兴衰治乱的政治经 验总结的基础上得出的。道统观到汉代发展成熟,因为随着大一统帝国的建立, 在理论上也需要统一的帝王之道,于是贯穿古今、万淙归流的道统观就应运而生。在总结历史时,战国以来的学者们逐渐形成了共同的认识:三皇五帝的治术 各不相同,但伏羲始定人道,神农教民耕作,黄帝始定王道,尧为百王之高峰, 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其中“黄帝始作制度得其中之和,万世常存” , “后世虽圣, 莫能与同也。后世得与天同,亦得称帝,不能立制作之时,故不得复称黄也” 。1412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 。13 史记周本纪 。淮南子虽称道术而批评黄帝,却不得不承认黄帝“正律历之数、别男女、异雌 雄、明上下、等贵贱”15的功绩,因此黄帝又成了帝王之道的鼻祖。但是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