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昌之腊文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823722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安昌之腊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安昌之腊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安昌之腊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安昌之腊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安昌之腊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安昌之腊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安昌之腊文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安昌之腊文化浅谈安昌之腊文化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 011 班 沈婷摘要摘要: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绍兴县安昌镇,是一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典型江南水乡古镇,数 千年来,越中儿女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民俗风情。腊文化,在 安昌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地方风韵。腊文化的研究,对于展现绍兴民俗 历史和发扬传统文化,研究中国古礼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安昌 腊文化 腊祭安昌,绍兴北部的一个小镇,也是浙江省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安昌镇背枕大和山,东西旗(涂山若鼓)鼓(白马山如鼓)对峙,西小江穿境 而过。辖区内河网密布,舟楫穿梭,沃野似锦。古镇石板铺砌的三里长街

2、。北 街,店铺毗连,雨廊相续;南街,粉墙黛瓦,庭院深深。老街上梁桥众多,素 有“碧水贯街千万居,彩虹跨河十七桥”之美誉。古街,小桥,流水,台门, 弄堂,构成了典型的水乡古镇景观。一、安昌的历史一、安昌的历史 安昌是一个拥有着四千年历史的名镇。古代,安昌镇北濒杭州湾。早在新 石器时代,越族先民就利用境内交流内外越的白洋深水良港和海岸滩涂,在这 里从事渔盐生产和海上贸易活动。目前,境内尚有白洋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 明初为御倭所建的白洋巡检司城,山西古闸,朱公桥及白洋朱燮元故居等著名 古迹可供人研究和凭吊。 安昌古谓长乐村,为何今名安昌?相传公元 896 年,吴越王钱缪奉唐王朝 之命屯兵该地平定董昌

3、之乱,遂命名为安昌。明万历甲辰岁(1604 年)羊山石 佛崖刻和绍兴府志均记有“大唐中和年间(881 后-885 年)武肃王缪以八 都兵屯羊石寨,平刘汗宏及获董畅,因名其乡为安昌焉。 ”我们追溯源流,探索 到安昌地名之缘起,便可知安昌历史之悠远。 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方风韵使得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在安昌驻足,对 安昌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留下了不少诗文,如元代诗坛领袖杨维 桢描写白洋女晒盐艰辛的水乡竹枝词 , “苦海熬干是何日,免得侬来爬雪沙” , 把那份勤劳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唐代诗人孙逖的立秋日题安昌寺北山 亭 , “天路云虹近,人寰气象遥” ,描写得意境悠远,令人向往。相传,

4、夏朝, 大禹在这里会盟诸侯,并在涂山并在涂山娶妻成家。涂山氏盼望大禹龟甲的 “侯人兮猗” ,使安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爱情诗的发源之地。二安昌的腊文化二安昌的腊文化 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的民风民俗和地方文化正在渐渐地消逝,而安昌人 为了保持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于是在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举办“腊月风情节” 。通 过各种各样在腊月里举行的民俗活动,来展示其醇厚而质朴的腊文化,并使之 得以延续和宏扬。腊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乡土文化,它还是悠久的历史文化,它 保存的是绍兴水乡的历史遗迹和别地已经逝去的生活形态,渗透着中华民族的 传统文化,并把这种历史文化相当部分沉淀在民风习俗中,良风雅俗致人以美德。 腊文化的内涵和

5、外延涉及广泛,在安昌的腊文化中,腊月的特色食物,民 俗风情(主要指腊月社戏) ,以及腊祭活动,构成了腊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文 化。 腊祭食物及其文化 每年的腊月,在安昌狭长的廊棚里便会挂满鱼干、酱鸭、香肠等只有在腊 月里才见得到的绍兴特产,每家每户都忙着搡年糕、包粽子,而这些食品都成 了除夕夜里分岁时的心备之物。读书人家寓意“高(糕)中(粽) ” , “代代传种 (粽) ” 。香肠,又香,又长,又圆,表示“岁岁团圆,长久团圆” 。十二月初八, 即腊八节,安昌人家煮食配料丰赡,色香俱佳的腊八粥,但这一习俗也趋于消亡。 腊月廿三,家家送灶君上天,供一个垫竹箸的饴糖饼,即胶牙糖。鲁迅在华 盖集续编送

6、灶日漫笔中说:“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 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现在用白糖煎熬,拉扯成的扯白糖代替饴糖, 扯白糖鲜甜胶牙,深得孩童青睐。而今,扯白糖这一特色民俗也只能在腊月里 的安昌才难得一见。 腊月社戏 在绍兴,看社戏是旧时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形式。旧时有越郡风俗 词 ,其中“绍兴安昌镇戏文快板”一段颇能概括社戏情形:“做戏文,在安昌, 定子弟,趁夜航。有昆曲,有高腔,玩乱弹,也不妨。包种桌,五果装,拜菩 萨,保安康。 “今日安昌,祭社活动早已消亡。但逢腊月工资或某些特定时节, 如做寿、祭祖,或举办庙会集市期间,才屡见不鲜。现再逢腊月,安昌人便会 在城隍殿对面的戏台上

7、摆上三天三夜的社戏,而且人们倾镇而出,看戏的热情 不减当年。于是,社戏也成了安昌腊文化中的一部分。 腊祭活动 在安昌腊文化中,最具地方特色要属“腊祭” 。关于“腊祭” ,那得从“腊” 字说起。 “腊”在古代原本是一种岁终进行的祭祀的名称。东汉蔡邕独断一书中 明确地说:“腊者,岁终大祭。 ”应劭风俗通一书中亦云:“礼传:腊 者,猎也,言田猎取禽,以祭祀其祖也。或日: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 祭以报功也。 ”按照古籍上的注释:“腊者,猎也。 ”就是说,腊与捕猎有关, 我们的祖先用打猎得来的野兽,野禽等猎味(在冬天里)祭祀神灵。东汉学者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 ”所

8、以说, “腊”是古代祭名。据载, “腊祭”这一习俗始于周代。 关于“腊祭” ,现今有两种说法。其一, “腊祭”也即“蜡祭”,即在前文中 提到的岁终祭典。相传,在夏代,腊(蜡)祭称之为“嘉平” ;在商代称为“清 祀” ;在周代称为“大蜡” ,从汉代起又改称为“腊” ,并以此名义传承下来,成 为历代祭典。由于“腊(蜡)祭”照例于岁终举行,所以从汉代起称岁终之月 为“腊月” ,而举办腊祭的这一日称为“腊日” 。至于“腊日”究竟是“腊月” 中的哪一天,当时并不确定。由隋杜台卿玉烛宝典的介绍可知,汉代以冬 至后戌日为腊日,曹魏以冬至后辰日为腊日,两晋则以冬至后丑日为腊日。到 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多数的腊日

9、都定在了十二月的戌日,即腊月初八这一天, 再加上当时腊祭所祀之神又正好是八位,人们就把腊日固定在了腊月初八这一 天这也是后来人们说的“腊祭八种” 。根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 “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的记载,从此遂有“腊八”之名,并在民间流传开来形成传统节日腊八节。而另一种观点,即“腊祭”和“蜡祭”并非同一概念。 据悉,先秦时期,我国有很多祭祀活动,如对祖先的祭祀,对山川河流等自然 之神的祭祀,以乞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并且,有春、夏、秋、冬不同的祭祀时 间。其中冬季有两个重要的祭祀:蜡祭和腊祭。蜡祭是岁终对八位农神的祭祀, 是为了报答众位农神对对农业种植的功劳和贡献,因而蜡祭在野外进行。蜡祭 所拜之

10、神据文献资料所载有:一为先啬神,祭农神;二为司啬神,祭后稷;三 为农神,祭古时田官之神;四为邮表畦神,祭始创田间庐舍,开道路,划疆界 的人;五为猫虎神,祭其吃野鼠野禽,保护了禾苗;六为坊神,祭堤坊;七为 禾庸神,祭水沟;八为昆虫神,祭以免害虫,共八种,又称“蜡祭八神” 。而 “腊祭”祭祀的是先祖和五祀。先祖自然指的是祖先,至于五祀, 白虎通卷 一云:“五祀者,何谓也?谓门、户、井、灶、中溜也。 ”可见所祀的是来年的 收成,所以“腊祭”在家中或庙中进行。二,祭祀所用的祭品也不同。祭八神 用的蜡祭用的是田地中所产的粟杂粮;祭祖先和五祀的腊祭用的是打猎所得的 禽兽。而后来所演变的“腊祭八神” ,便不

11、得而知了。而如今,早已没有从前那 么的考究了,蜡祭和腊祭也没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安昌人们的印象中,凡在腊 月里一切有关祭祀的活动都被定义为“腊祭” ,而经过岁月的变迁,许多“腊祭” 活动都逐渐消亡了。在腊月的安昌,现今只存在三种祭祀:一、廿三夜送灶; 二、祝福;三、除夕祭祖。在这三种活动中,无一不体现了腊祭时安昌祭文化 的深远影响。 廿三夜送灶 在这里, “灶”并非物体,而是民间所说的“灶司菩萨” ,也就是月令 中 所指的腊祭五祀中的灶神。外地也有人称其为灶君、灶王爷。 礼记礼器孔 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 ”旧时绍兴人对所有神祗几 乎都以菩萨相称。民间祭祀灶神,除农历半年

12、初一(七月初一)和八月初三他 的生日之外,就是腊月二十三日送灶。 (从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开始,绍兴人习惯 将平日某月某日的叫法省去月份,以夜称日,如十二月二十三日叫“廿三夜” 。 “廿三夜”因为有送灶这项活动,故又称“谢灶夜” 。 “谢”字含有答谢的意思。 ) “廿三夜”傍晚,每家主妇先将灶司堂掸扫干净, (过去,绍兴城乡居民多 以柴草作为烧饭做菜的燃料,一般家庭的灶头间都砌有双眼大灶,灶上则几乎 无一例外地设有灶司堂,供奉“灶司菩萨”神像。神像两旁分别贴着“上天凑 好事” 、 “下地保平安”对联一副。如今,绍兴大多数人家都没有了双眼大灶, 可人们还是习惯地在墙上贴上“灶司菩萨”的神像)在掸扫完

13、毕后,主妇们会 在灶司像前放置三双筷子,三盅老酒,酒盅前边依次又放三盅米饭,三碗或五 碗素菜( 要单的。一秀可以是素鸡,表菜炒油豆腐,慈姑之类的) ,另外还有 胶牙糖和糕鸡。而现在安昌人已经不习惯放胶牙糖和糕鸡了,而是用扯白糖和 水果来代替。有些人家把扯白糖也给省了,而是用两三条年糕沾点白糖来代替。 一切放置停当,然后点燃香、烛(香三支或五支,或单)阖家男女轮站着行拜 礼。接着,将灶司菩萨的神像及两旁的对联揭起,送到天井里,天井里预先铺 着一束稻草,抖上烧纸,放上用黄、银两色纸折元宝间隔串起来的太锭。主妇 将“灶司菩萨”的神像放到太锭上焚化,送灶司菩萨上天,即送灶。这样祭祀 活动才算结束。据安

14、昌当地的老人说,过去,把灶司菩萨的神像揭下来时,应 放在“阁伙”上边, (“阁伙”是竹制底座,左右各穿一根筷子,犹如一顶小轿),再将“阁伙”连同神像放进桶盘,再端送至天井。而现在人们已经不用“阁 伙”了,简便了许多。而年三十夜傍晚祭祖之前,各家各户又纷纷在灶司堂上 贴起新的灶司神像及对联,又摆上如同送灶那天的菜肴祭拜,以迎接灶司菩萨 的“述职”归来。在过去,很讲究,要求在“迎灶”时把胶牙糖拿掉, “糕鸡” 用年糕粽子替代,而现金菜肴的要求也没有这般苛刻了。在今天的安昌,有好 些人家并非年年送灶了,据说如果在这一年中,家事并非很顺利的人家才会送 灶,如果一切顺利,就可以隔一年或两年送一次灶。 祝

15、福 “祝福”也称“祚福” ,用绍兴方言叫即“请大菩萨” 。鲁迅先生曾以此为题 材创作小说祝福 ,塑造了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祝福始于元朝,后由于年深 日久,竟演变成为一年一度的习俗了。过去,每逢旧历腊月除夕前夕,绍兴城 乡差不多每户人家都“请大菩萨” ,而如今,城里有许多年轻人家已把这一习俗 取缔了,只在农村里还很兴这个,特别是在安昌这样的古镇上。安昌人习惯在 腊月廿四至廿八的夜间进行。具体日子时辰会根据黄历上所写的“吉” “凶”而 定。过去人们习惯在半夜过后,拂晓前“请大菩萨” ,而现在可能人们都不想在 寒冬腊月里半夜起床,都改在晚上七八点左右进行。人们会按照“横神直祖” (祀神桌子按木纹横着

16、摆,祭祖则反之)的规矩,将八仙桌置于堂前靠近大门 的位置(如果是大户人家,则会摆上两张八仙桌) ,并大开正门。接着上福礼香 烛。福礼主要指鸡、肉、鱼三牲。考究的再加鹅及牛肉或羊肉,称为五牲福礼。 鸡或鹅要用筷子将其首戳在身躯上,使之昂首跪在盘中,头朝福神。而在鸡、 鹅、肉(猪肉以整方条肉,使之拱起,又称“元宝肉” )上要插成单数的红漆竹 筷,一般为五、七、九这些数字。在鸡、鹅的筷子上应缠绕煮熟的鸡肠、鹅肠。 现在的鱼一般用鱼干代替, (鱼干是绍兴的一种腊月的特产) ,有些人家用白鲞 代替。过去,人们应把这些三牲(五牲)福礼及年糕、粽子放在一只红漆木制 桶盘里,现在这种桶盘已经很少见了,只有在安昌的三里长街的箍桶店里才有 得买。现在人们都把这些祭品放在盘里或者洗净了的脸盆里,而在鸡或鹅旁应 放上一把菜刀,供神割食之需。而福礼还应包括三茶六酒及盐、豆腐干和炖熟 的禽血各一盘。而在每一种福礼上都需放上一张五厘米左右见方的红纸。现在 的人们还会摆上几盘水果。一切放置妥当,人们会放上香烛、烛台(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