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我国集约型经济的发展_2317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823619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议我国集约型经济的发展_2317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议我国集约型经济的发展_2317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议我国集约型经济的发展_2317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议我国集约型经济的发展_2317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议我国集约型经济的发展_231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议我国集约型经济的发展_2317(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由网络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第一时间和我联系如果遇到该显示图片的地方没显示出来,请和我联系,我将第一时间为你解答 另外再次声明,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浅议我国集约型经济的发展摘要:中国建国 60 年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粗放型的经 济增长方式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继续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去年金融危机 在全球范围内的深刻影响,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 型的必要性。发展集约型经济是我国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笔者分别从 深化改革、科技进步、发展规模经济等几个方面对如何发展集约型经济 进行了简要阐述,探索我国如何发展集约型经济。 关键词:集约型经济 经济转型 科技进步 国

2、企改革 效益 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迫在眉睫 “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 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经济 增长方式可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即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 大再生产。外延扩大再生产就是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 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增长。而内涵扩大再生产,主要通过技术进步 和科学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益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和 生产水平的提高。现代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将经济增长的方式分成两类, 即粗放型经济和集约型经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增加资 金、资源的投入来增加产品的数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3、。集约型经济 增长方式则是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增加产品的数量 和提高产品的质量,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建国 60 年来,我国虽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 体系,经济规模相当可观,但在生产、建设和流通等各个领域,建设规 模大、经济效益低和结构失衡的问题非常突出,特别是资源环境矛盾日 益尖锐。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如 45 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 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50%。然而这些年来,我国的 GDP 增长了 10 多倍,矿产资源的消耗却增长了 40 多倍,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 方式仍为粗放型。随着近期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 地区受到不同程度的

4、重创之后,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集约型经济又 一次成为经济学界广为关注的专题。 2 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特征 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主要特征为: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技 术创新、人力资本积累、资源转移、规模经济、学习效应等因素形成的 动力所推动,在同样的增长规模和增长速度下,所受的资源约束和通货 膨胀压力较小,如果宏观调控得当,则增长过程基本上可以保持持续稳 定的状态,一般只存在较小的属于动态经济的自然波动,产品的品种较 多、质量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库存积压较少。这是一种增长代价较 小,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较高的增长方式。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发展集约型经济的核心是效益和质量,而 达到这个核心的几个基

5、本途径即是科技,人力,规模和国家调控等。所 以,笔者将从几个途径对发展集约型经济进行阐述和分析。 3 发展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 本文由网络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第一时间和我联系如果遇到该显示图片的地方没显示出来,请和我联系,我将第一时间为你解答 另外再次声明,版权为原作者所有!3.1 深化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步伐,完善国 有企业改革。 在现阶段的中国,提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似乎是很不 合时宜的话题,但是从种种方面来看,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有 30 多年 的经验,但是其中存在的巨大不足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增长方式不仅与生产力有关,也与体制有紧密联系,体制转变

6、 是增长方式转变的前提。以往在如何处理上新项目与利用现有基础的关 系上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一些国有企业缺乏必要的资金进行技术改 造,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低下,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市场需求,造成 产品积压、成本上升,或开工不足,生产能力放空闲置等,结果资金更 加紧张。然而,由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仍根深蒂固,各地各部 门依然热衷铺新摊子,搞了许多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项目,争资金,效益 不佳。这不仅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也不能提 高。究其原因还是经济体制问题。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摈弃计划经济体 制,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同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 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一个

7、比较长期的过程。但是,这既不是一蹴而就, 也不是无限期的过程。我国明确提出,要在“九五”期间和 2010 年基 本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目标。因此,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 企业经营机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强经济运行机制的变革,提 高经济运行质量。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靠企业来实施,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不 能转换的重要原因是国有企业的效益太差。国家每年把固定资产投资和 流动资金贷款的 70以上投到国有企业,而国有企业实现的 GNP 的增 量在全部 GNP 的增量中不足 20。所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抓 住国有企业这个牛鼻子。我们要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通过建 立产权清晰、权责明

8、确的企业财产组织制度,彻底转换经营机制,实现 经济的高效运转。国有企业应按自身特点和公司法要求,改建成有限责 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合作公司等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或采取 租赁经营形式,从产权关系上解决企业经营机制不活、责任不明的问题。3.2 发展规模经济,向规模要效益 规模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 中获得经济效益的基本手段之一。因为有了相当的规模,才便于利用先 进技术,才能有名气,才能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而我国目前有 65 左右的企业没有达到规模经济水平。最典型的例子是我国拥有汽车企业 数量超过发达国家汽车企业总和,却不到日本国一家企业的汽车的年产 量。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没有一家轿车企业达到国际公

9、认为规模生产标准 和要求。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建立一批技工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实 施大企业集团战略。当代国际资本和技术的流动,主要是在跨国公司之 间进行。我国要更好地利用外资,搞好同跨国公司的合作,必须建立自 己的大型企业集团。通过他们与国外的跨国公司进行合资、合作生产、 合作设计、合作进行技术开发等,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目 前,在国际上排名前 100 位的工业企业中,中国还没有一个。要把培育 企业集团作为一项重大发展战略来付诸实施。近期内国家要重点扶持在本文由网络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第一时间和我联系如果遇到该显示图片的地方没显示出来,请和我联系,我将第一时间为你解答

10、 另外再次声明,版权为原作者所有!电子、机械、汽车、石油化工、造船等方面具有经济规模的骨干企业的 发展。 3.3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方式的推 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英明论断。 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日本是一个最著名 的例子,二战之后日本也经历了一段依靠廉价劳动力和消耗资源快速发 展经济的路子,但之后的金融危机使之遭受最大打击,其尽快进行经济 转型,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依靠科学进行企业管理和企业改革,才取得 今天的巨大成就。 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还没有达到相当的紧密度,科技成果转化 率不高,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含量不大,即使

11、是科技与经济结合比较好 的上海,根据最新统计,其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虽然达到 33,但同发达国家的 50以上的贡献率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我 国一些企业效益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落后。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 对 2102 家亏损企业的调查,由于设备老化,工艺落后,造成产品滞销 从而造成企业亏损的企业有 1307 家,占被调查总数的 62.17。由此 可见我们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使科学技术尽快转化为生产力。首先利用 市场机制并且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使国内已有的先进技术在生产中得 到普遍应用,淘汰落后技术。其次,继续大规模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同时增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形成独立自主

12、的技术开发能 力。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引进和消化。第三,努力使企业成为技术进步和 科技投入的主体,加快建立市场、可言、试验和生产结合的企业技术进 步机制。鼓励科研机构进入大型企业集团,改变科研与生产分离的传统 体制。逐步加大对企业科研资金和科技力量的投入比重,做到象发达国 家那样,把 23 以上的科研资金和科研人才配置到企业。 4 展望 发展集约型经济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也不能凭借几 篇学术论文进行指导就能取得重大进步,但是,这是我国在经济转型期 间必须要经历和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笔者坚信,随着我国改革的进一 步深化和完善,传统经济体制必会逐步瓦解,新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也必 然会应运而生,这

13、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只需我们大家继续进行不懈的 努力! 参考文献: 1郭可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江苏企业管理.2005(6):8- 10. 2马凯.新的投资体制即将出台J.经济界.2004(3):64-64. 3John Sargent, Economic Growth: Prospects and Determinates.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Toronto, 1986. 4付新爽,刘鹏,王振江等.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J.上海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17-22. 5曹文.对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2(3):73-75.本文由网络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第一时间和我联系如果遇到该显示图片的地方没显示出来,请和我联系,我将第一时间为你解答 另外再次声明,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