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823207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库全书总目录提要(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庫全書總目錄提要 卷四十一 经部四十一 小学类二急就章四卷(通行本)汉史游撰。 汉书艺文志注 ,称游为元帝时黄门令,盖宦官也。其始末则不可考矣。 是书汉志但作急就一篇,而小学类末之叙录则称史游作急就篇 ,故晋 夏侯湛抵疑称“乡曲之徒,一介之士,曾讽急就 ,通甲子” , 北齐书称李铉“九岁入 学,书急就篇 ” 。或有“篇”字,或无“篇”字,初无一定。 隋志作急就章一卷, 魏书崔浩传亦称人多托写急就章 。是改“篇”为“章”在魏以後。然考张怀 书断曰:“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所作也。王云(案此盖引王文字志之语) :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 ,解散隶体。汉俗简惰,渐以行之是也。 ”然则所谓“章草” 者,正

2、因游作是书,以所变草法书之。後人以其出於急就章 ,遂名“章草”耳。今本每 节之首俱有“章第几”字,知急就章乃其本名,或称急就篇 ,或但称急就 ,乃 偶然异文也。其书自始至终,无一复字。文词雅奥,亦非蒙求诸书所可及。 玉台新咏载 梁萧子显乌栖曲 ,有“君巾边杂佩琥珀龙”句,冯氏校本改“龙”为“红” 。今检此 书,有“系臂琅虎魄龙”句,乃知子显实用此语,冯氏不知而误改之。则遗文琐事,亦 颇赖以有徵,不仅为童蒙识字之用矣。旧有曹寿、崔浩、刘芳、颜之推注 ,今皆不传, 惟颜师古注一卷存。王应麟又补注之,厘为四卷。师古本比皇象碑多六十三字,而少 “齐国” 、 “山阳”两章,止三十二章。应麟艺文志考证 ,

3、标“真定常山至高邑”句,以 为此二章起於东汉,最为精确。其注亦考证典核,足补师古之阙。别有黄庭坚本、李焘本、 朱子越中本,字句小有异同。应麟所注,多从颜本,盖以其考证精深,较他家为可据焉。说文解字三十卷(通行本)汉许慎撰。慎字叔重,汝南人。官至太尉南阁祭酒。是书成於和帝永元十二年。凡十 四篇,合目录一篇为十五篇。分五百四十部,为文九千三百五十三,重文一千一百六 十三,注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字。推究六书之义,分部类从,至为精密。而训诂简质,猝 不易通。又音韵改移,古今异读,谐声诸字,亦每难明。故传本往往讹异。宋雍熙三年, 诏徐铉、葛湍、王惟恭、句中正等重加刊定。凡字为说文注义、序例所载,而诸部不

4、见者,悉为补录。又有经典相承,时俗要用,而说文不载者,亦皆增加,别题之曰 “新附字” 。其本有正体,而俗书讹变者,则辨於注中。其违戾六书者,则别列卷末。或注 义末备,更为补释,亦题“臣铉等案”以别之。音切则一以孙忄面唐韵为定。以篇帙 繁重,每卷各分上、下,即今所行毛晋刊本是也。明万历中,宫氏刻李焘说文五音韵谱 , 陈大科序之,误以为即铉校本。陈启源作毛诗稽古编 ,顾炎武作日知录 ,并沿其谬。 岂毛氏所刊,国初犹未盛行欤?书中古文、籀文,李焘据唐林罕之说,以为晋弦令吕忱 所增。考慎自序云“今序篆文,合以古、籀” ,其语甚明。所记重文之数,亦复相应。 又法书要录载後魏江式论书表曰:“晋世义阳王典祠

5、令任城吕忱,表上字林 六卷。寻其况趣,附托许慎说文 ,而按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隶,不差篆 意。 ”则忱书并不用古籀,亦有显证,如罕之所云“吕忱字林 ,多补许慎遗阙者,特广 说文未收字耳” 。其书今虽不传,然如广韵一东部 “炯”字、 “字, 四江 部 “农”字之类,云出字林者,皆说文所无,亦大略可见。焘以说文古籀 为忱所增,误之甚矣。自魏晋以来言小学者,皆祖慎。至李阳冰始曲相排斥,未协至公。然慎书以小篆为宗,至於隶书、行书、草书则各为一体,孳生转变,时有异同,不悉以小 篆相律。故颜元孙干禄字书曰:“自改篆行隶,渐失其真。若总据说文 ,便下笔多 碍。当去泰去甚,使轻重各宜。 ”徐铉进说

6、文表亦曰:“高文大册,则宜以篆籀著之金 石。至於常行简牍,则草隶足矣。 ”二人皆精通小学,而持论如是。明黄谏作从古正文 , 一切以篆改隶,岂识六书之旨哉?至其所引五经文字,与今本多不相同,或往往自相 违异。顾炎武日知录尝摭其“汜”下作“江有汜” 、 “氵臣”下又作“江有氵臣” , “卺” 下作“赤舄己己” , “”下又作“赤舄” 。是所云诗用毛氏者,亦与今本不同。盖 虽一家之学,而宗派既别,亦各不相合。好奇者或据之以改经,则谬戾殊甚。能通其意而 又能不泥其迹,庶乎为善读说文矣。案:慎序自称:“易孟氏、 书孔氏、 诗毛氏、 礼 、 周官 、 春秋 左传、 论语 、 孝经 ,皆古文。 ”考刘知几史

7、通 ,称:“古文尚书得之壁中,博 士孔安国以校伏生所诵,增多二十五篇(案此亦据梅赜古文而言,实则孔氏原本仅增多十 六篇) 。更以隶古字写之,编为四十六卷。司马迁屡采其事,故迁多有古说。至於後汉,孔 氏之本遂绝。其有见於经典者,诸儒皆谓之逸书。 ”是孔氏壁中之书,慎不得见。 说文 末载慎子冲上书,称慎古学受之贾逵。而後汉书儒林传又称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 , 林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注解。由是古文尚书遂显於世。是慎所谓孔氏 书者,即杜林之本。顾隋志称杜林古文尚书所传仅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 旧本(案古文除去无师说者六篇,正得伏生二十九篇之数,非杂以今文。 隋志此文,亦 据梅赜古文,未及

8、与汉书互校) 。自馀绝无师说。陆德明经典释文采马融注甚 多,皆今文尚书 ,无古文一语。即说文注中所引,亦皆在今文二十八篇之中。朱彝 尊经义考辨之甚明(案彝尊又谓惟“若药不瞑眩”一句,出古文说命 ,殆因孟子 所引而及之。然此句乃徐锴说文系传之语,非许慎之原注,彝尊偶尔误记,移甲为乙, 故今不取其说) 。则慎所谓孔氏本者,非今五十八篇本矣。以意推求, 汉书艺文志称 “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 洒诰脱简一, 召诰脱简二,文字 异者七百有馀,脱字数十”云云,所谓“中古文” ,即孔氏所上之古文存於中秘者。是三家 之本立在博士者,皆经刘向以古文勘定,改其讹脱,其书已皆与古文同。儒者据其训诂言

9、 之,则曰大小夏侯、欧阳尚书。据其经文言之,则亦可曰孔氏古文尚书 。第三家解 说,只有伏生二十八篇递相授受,馀所增十六篇不能诠释,遂置不言。故马融书序称 逸十六篇绝无师说也(案融序今不传,此语见孔颖达尚书正义中) 。使贾逵所传杜 林之本即今五十八篇之本,则融尝因之作传矣。安有是语哉?又後汉书杜林传 ,称 “林前於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 ,尝宝爱之,虽遭艰困,握持不离身”云云,是林所传者 乃古文字体,故谓之“漆书” 。是必刘向校正三家之时,随二十八篇传出。以字非隶古,世 不行用。林偶得之以授逵,逵得之以授慎,故慎称为孔氏本,而亦止二十八篇,非真见安 国旧本也。论尚书者,惟说文此句,最为疑窦。阎若璩尚

10、书古文疏证牵於此 句,遂误以马郑所注为孔氏原本,亦千虑之一失,故附考其源流于此。说文系传四十卷(兵部侍郎纪昀家藏本)南唐徐锴撰。锴字楚金,广陵人。官至右内史舍人。宋兵下江南,卒於围城之中。事 迹具南唐书本传。是书凡八篇。首通释三十卷,以许慎说文解字十五篇,篇 析为二。凡锴所发明及徵引经传者,悉加“臣锴曰”及“臣锴案”字以别之。继以部叙 二卷, 通论三卷, 祛妄 、 类聚 、 错综 、 疑义 、 系述各一卷。 祛妄斥李阳 冰臆说。 疑义举说文偏旁所有而阙其字及篆体笔画相承小异者。 部叙拟易序卦传,以明说文五百四十部先後之次。 类聚则举字之相比为义者,如一、二、三、 四之类。 错综则旁推六书之旨,

11、通诸人事,以尽其意。终以系述 ,则犹史记之 自叙也。锴尝别作说文篆韵谱五卷,宋孝宗时李焘因之作说文解字五音谱 。焘 自序有曰:” 韵谱当与系传并行。今韵谱或刻诸学官,而系传迄莫光 显。余搜访岁久,仅得其七八阙卷。误字无所是正,每用太息。 “则系传在宋时已残阙 不完矣。今相传仅有抄本,钱曾读书敏求记至诧为“惊人秘笈” ,然脱误特甚。卷末有 熙宁中苏颂记云:“旧阙二十五、三十共二卷,俟别求补写。 ”此本卷三十不阙,或续得之 以补入。卷二十五则直录其兄铉所校之本,而去其新附之字。殆後人求其原书不获,因摭 铉书以足之。犹之魏书佚天文志 ,以张太素书补之也。其馀各部阙文,亦多取铉书 窜入。考铉书用孙忄面

12、唐韵 ,而锴书则朝散大夫行秘书省校书郎朱翱别为反切。铉书称 “某某切” ,而锴书称“反” 。今书内音切与铉书无异者,其训释亦必无异。其移掇之迹, 显然可见。至示部窜入铉新附之“祧、祚”三字,尤凿凿可证者。错编篇末,其 文亦似未完。无可采补,则竟阙之矣。此书成於铉书之前,故铉书多引其说,然亦时有同 异。如铉本“福,也” ,此作“备也” 。铉本“艹耒,耕多草” ,此作“耕名” 。铉本“,前颉也” ,此作“前顿也” 。铉本“鹨,大雏也” 。此从尔雅作“天龠也” , 又铉本“”字下引礼记 、 “”字下引诗之类,此作“臣锴按礼记曰” , “臣 锴按诗曰” ,则锴所引,而铉本淆入许氏者甚多。又如“氐字下云

13、“阙” ,此作 “家本无注。臣锴案,疑许慎子许冲所言也” 。是铉直删去“家本无注”四字,改用一“阙” 字矣。其凭臆删改,非赖此书之存,何以证之哉?此书本出苏颂所传篆文,为监察王圣美, 翰林祗候刘允恭所书。卷末题“子容”者,即颂字也。乾道癸巳,尤袤得於叶梦得家,写 以与李焘。详见袤跋 。书中有称“臣次立案”者,张次立也。次立官至殿中丞,尝与写 嘉二字石经 ,陶宗仪书史会要载其始末云。(案:是书在徐铉校说文之前,而列其後者,铉校许慎之原本,以慎为主,而铉 附之。此书锴所论著,以锴为主,故不得而先慎也。 )说文系传考异四卷、 附录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汪宪撰。宪号鱼亭,仁和人。乾隆乙丑进士,候选

14、主事,未就铨而卒。南唐徐锴 作说文系传四十卷,岁久散佚。自明以来,方以智号精於小学,而通雅称楚金所 系,今皆遗失。则世罕传本,已非一日。好事者秘相传写,鱼鲁滋多,或至於不可句读。 宪所见者,犹属影宋钞本,然已讹不胜乙。因参以今本说文 ,旁参所引诸书,证其同异, 以成是编。讹者正之,其不可解者则并存以俟核定焉。考洪适隶释 ,载汉石经论语碑 ,末有“而在於萧墙之内 ,盍毛包周无於一行,是则考异之鼻祖。 经典释文以 下,沿流而作者颇众。惟韵书、字书节目繁碎,从未有缕析旧文,彻首彻末,订舛互而汇 为一编者。宪作是书,亦可云留心小学者矣。末有附录二卷,乃朱文藻所编。上卷为 诸家评论系传之辞,下卷载锴诗五

15、首及其兄弟轶事,亦颇费搜罗。然所收李焘序 一篇,采自文献通考 ,本焘之说文五音韵谱序 。因通考刻本误脱标题一行,遂 联属於说文系传下。乃不辨而收之,殊失考订。至於二徐琐记,於系传更为无关。 以是为例,将郭璞尔雅 、 方言注末亦附载游仙诗乎?今存其上卷,以资考核。 其下卷则竟从删汰,庶不以贪博嗜奇,破著书之体例焉。说文解字篆韵谱五卷(两江总督采进本)南唐徐锴撰。其书取许慎说文解字 ,以四声部分,编次成书。凡小篆皆有音训,其 无音训者,皆慎书所附之重文。注“史”字者籀书,注“古”字者古文也。所注颇为简略。 盖六书之义已具於说文系传中,此特取便检阅,故不更复赘耳。据李焘说文五音韵 谱序 ,此书篆字皆其兄铉所书。铉集载有此书序二篇。後篇称:“韵谱既成,广 求馀本,孜考雠校,颇有刊正。今承诏校定说文 ,更与诸儒精加研核。又得李舟所著 切韵 ,殊有补益。其间有说文不载而见於序例、注义者,必知脱漏,并从编录。疑 者则以李氏切韵为正。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