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教、月相、日食和月食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808978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月球教、月相、日食和月食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月球教、月相、日食和月食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月球教、月相、日食和月食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月球教、月相、日食和月食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月球教、月相、日食和月食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月球教、月相、日食和月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月球教、月相、日食和月食(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情境情境问题问题探究探究”教学模式在月球教学中的运用教学模式在月球教学中的运用来源: 晋元附校 骆 奇 录入日期: 2008-03-19 阅读次数: 199 今日阅读: 2一、从传统的一、从传统的“缺失缺失”中另辟蹊径中另辟蹊径上海版高中地理新教材专题 6 地球的伙伴月球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月球概况,二是月相,其中月相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教学中月球概况是由教师用语言进行描述介绍,月相是由教师运用手绘板图边讲边绘进行教学的。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1、缺乏直观性。月球表面自然环境和地球有很大的差异,比如,由于月球的质量比地球小得多,所以月球上的重力加

2、速度要比地球小得多,人在月球上走起路来轻飘飘的。再比如,月球公转位置和月相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但板图很难表现这种动态变化过程。2、学生学习被动,缺乏主体的体验性。由于缺乏直观情境作支撑,学生难以实现自主探究,所以教师必须进行传授,这样的教学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运用二、运用“情境情境问题问题探究探究”教学模式寻求突破教学模式寻求突破“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设模拟真实或类似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生成学生能自主探究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教学模式依据的主要理论是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

3、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模式的心理学基础,源于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学说。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提出,知识不能简单地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每个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意义建构。依据这种教学模式的原理,我对月球概况和月相部分的教学分别作了如下设计。 月球概况部分月球概况部分1、情境创设:月球概况部分主要介绍了月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如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进行自主探究呢?在教学中,我首先给学生仔细观看一段介绍月球表面自然环境的视频。在视频介绍中展示了被太阳照亮的月球表面、黑暗的天

4、空、好似地球上慢动作播放的行驶的月球车。使学生进入月球表面的“情境”。2、问题生成:在学生看完视频后,如何生成问题呢?下面是课堂实录:教师:在视频中你们看见月球表面自然环境中有哪些特征和地球上有明显差异?学生甲:月球表面没有生命存在。学生乙:月球表面是亮的,而天空却是黑暗的;还有宇航员面对面讲话不能直接听见,而是通过无线电进行通讯的。学生丙: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走起路来轻飘飘的等生成这些“问题”后就自然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探究”。3、分析探究:要求学生分析上述“特征”产生的原因。下面是课堂实录:学生甲:(月球表面没有生命存在)。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没有水。学生乙:(月球表面是亮的,而天空却是黑

5、暗的;还有宇航员面对面讲话不能直接听见,而是通过无线电进行通讯的)。原因是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所以没有大气的散射作用,天空即使在白天也是黑暗的;没有大气声音也无法传播。学生丙:(宇航员在月球表面走起路来轻飘飘的等)因为月球质量小于地球,所以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小于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教师:造成月球表面这一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丁:我认为月球质量小是根本原因,因为质量小造成了月球表面引力小,所以吸引不住大气和水,从而产生了这一系列的特征。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要学生自己去发现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自然环境有差异的地方并且要回答造成的原因。这样的“任务”对学生而言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同

6、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所以学生都观看得特别认真,思维异常活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所起的是设计组织引导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活动有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等认知体验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才真正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月相部分月相部分月相的变化规律和成因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教学中,月相的教学往往是由教师在黑板上绘制板图进行讲解。这种方法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直观情境的支持,非常抽象。学生往往对“农历日期月相升落时间”没有直观的感受,以至造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如何突破月相的教学难点呢?我经过仔细思考,对月相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1、问题情境的创设:首先,我

7、应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看不同的月相照片,明确“月相”的概念。然后问学生月亮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学生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当然存在着很多错误的观念。比如,有学生说:“月相的变化是由于有什么东西在地球和月球之间挡住了月球的一部分,所以发生了月相的变化。”这说明学生对月相的成因确实存在着诸多疑惑。日常生活中,人们虽然能看见“月有阴晴圆缺”但由于在白天天空比较明亮的时候,即使月亮在地平线之上,人们一般也看不见月亮,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及其成因。教师在学生回答后不要急于判断学生的对错,而是让学生带着众多的疑问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探究”。2、学生自主

8、探究:月相变化的本质是由于月球在绕地球公转运动过程中,地球上的观察者所看见的月球被照亮的部分不断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回顾日地月三者之间的围绕运动关系,然后给他们看相关的 flash 动画,使学生进入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运动的“情境”。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探究月相变化,就必须创设类似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直观情境,让学生“身在其境”从而获得主体认知体验,最后由学生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1)搭建支架:人们对月相变化规律和成因之所以难理解,主要是因为我们一般不能从日、地、月相互运动的宏观上去进行观察。为了实现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就必须创设产生月相变化的类似情境,让学生能直观地“看见”月相的

9、变化过程。如何搭建这一支架呢?经过思考,我进行了如下设计。课堂上我要求全班学生团坐于教室的中间,扮演地球上观察者的角色。在明确太阳的方向后,让一名学生手持一只半边涂黑的白色排球(代表月球)围绕着(地球)全班同学作自西向东的公转运动。这样全班学生就能“看见”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了。(2)自主探究:在搭建认知平台的基础上,让学生仔细观察排球白色部分(即月球亮的部分)的形状变化并思考分析月相变化的成因。在学生观察完后,要求一名同学上讲台在多媒体课件上将月相照片(新月、蛾眉月、弦月、凸月、满月)拖放到“月相成因图”相应的位置上。其他同学在“学生自主探究记录”的“月相成因图”上把观察到的不同月相图形(新月

10、、蛾眉月、弦月、凸月、满月)填在相应的位置上。从课堂实际教学结果来看,正因为依托了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的直观模拟情境,所以学生填写的正确率很高。为了让学生明确农历的上半个月的月相是西侧亮,下半个月的月相是东侧亮,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要求一名学生将新月、上弦月、满月和下弦月贴在教室对应的墙上,然后让学生思考回答上、下弦月分别是东侧亮还是西侧亮。这个情境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体验到观察者跟随地球自转而造成的方位的变化。我们知道,上下弦月都是向着太阳的一侧被照亮,但由于观察者跟随着地球自转,在观察上下弦月时,观察者的位置实际已相差了 180 度,所以造成了地球上观察者感觉上的上弦月西侧亮,下弦月东

11、侧亮的情况。学生有了这一“情境”的参照,他们便能自主地探究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所以适当的“情境”创设对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至关重要。(3)分析讨论:在学生掌握了月相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紧接着让他们思考讨论月相变化的原因。由于有了上述模拟情境的支持,学生直观地“看见”了月相的变化过程,所以他们在回答月相变化成因时都能围绕着日、地、月三者之间的相互位置的变化这一核心进行思考,使教学难点获得轻松突破。“情境”是生成“问题”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和支撑。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一系列“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搭建了思维平台,让学生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学习经历,提高了

12、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应用“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以单一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情境创设激发问题引导探究”上,真正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日食、日食、月食月食是光在天体中沿直线传播的典型例证。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并不是每次都发生日食,发生日食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日食总是发生在朔日(农历初一) 。也不是所有朔日必定发生日食,因为月球运行的轨道(白道)和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并不在一个平面上。白道平面和黄道平面有 59的夹角。如果在朔日,太阳和月球都移到白道和黄道的交点附近,太阳离交点处有一定的角度(日食限)

13、,就能发生日食,这是要满足的第二个条件。由于月球、地球运行的轨道都不是正圆,日、月同地球之间的距离时近时远,所以太阳光被月球遮蔽形成的影子,在地球上可分成本影、伪本影(月球距地球较远时形成的)和半影。观测者处于本影范围内可看到日全食;在伪本影范围内可看到日环食;而在半影范围内只能看到日偏食。日全食发生时,根据月球圆面同太阳圆面的位置关系,可分成五种食象:1初亏。月球比太阳的视运动走得快。日食时月球追上太阳。月球东边缘刚刚同太阳西边缘相“接触”时叫做初亏,是第一次“外切”,是日食的开始;2食既。初亏后大约一小时,月球的东边缘和太阳的东边缘相“内切”的时刻叫做食既,是日全食的开始,这时月球把整个太

14、阳都遮住了;3食甚。是太阳被食最深的时刻,月球中心移到同太阳中心最近;4生光。月球西边缘和太阳西边缘相“内切”的时刻叫生光,是日全食的结束;从食既到生光一般只有二三分钟,最长不超过七分半钟;5复圆。生光后大约一小时,月球西边缘和太阳东边缘相“接触”时叫做复圆,从这时起月球完全“脱离”太阳,日食结束。 月球表面有许多高山,月球边缘是不整齐的。在食既或者生光到来的瞬间月球边缘的山谷未能完全遮住太阳时,未遮住部分形成一个发光区,像一颗晶莹的“钻石”;周围淡红色的光圈构成钻戒的“指环”,整体看来,很像一枚镶嵌着璀璨宝石的钻戒。有时形成许多特别明亮的光线或光点,好像在太阳周围镶嵌一串珍珠,称作倍利珠(倍

15、利是法国天文学家) 。无论是日偏食、日全食或日环食,时间都是很短的。在地球上能够看到日食的地区也很有限,这是因为月球比较小,它的本影也比较小而短,因而本影在地球上扫过的范围不广,时间不长,由于月球本影的平均长度(373293 公里)小于月球与地球之间的平均距离 (384400 公里),就整个地球而方,日环食发生的次数多于日全食。日食和月食月全食和月偏食形成示意图。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的形成示意图。日环食。3.5 英寸望远镜摄于 1999 年 2 月 16 日。日偏食。图中太阳黑子清晰可见。2.5 英寸折射望远镜摄于 1999 年 2 月 16 日。日偏食的全过程。图中太阳黑子清晰可见,还有卷

16、云出现。114mm Tasco 望远镜摄于 1998 年 8 月 22 日厦门。日全食过程中的倍丽珠现象。日出时的日偏食。1998 年 8 月摄于加拿大的新斯科舍。太平洋上日落时的日偏食。1992 年 1 月 4 日摄于美国圣地亚哥。日偏食和白塔。摄于希腊萨洛尼卡。日全食的偏食阶段。摄于 1999 年 8 月 11 日。日全食的全过程,每 8 分钟拍摄一次。天体与日历天体与日历日食与月食日食与月食作者:网络 来源:中国节日网 J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日食与月食 日食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中间,太阳、月球与地球三点成一条直线,地球上被月球遮住太阳的地区就是日食点。 朔的时候,月亮走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如果这三个天体恰好或几乎排列成 一条直线,那么月亮全部或一部分遮住了太阳,就发生日食现象。望的时候,月 亮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边,也就是地球处在太阳和月亮的中间,此时三个天体 几乎排列成一条直线,那么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亮的光线,月亮进入了地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