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检查--临床意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806325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脑脊液检查--临床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脑脊液检查--临床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脑脊液检查--临床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脑脊液检查--临床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脑脊液检查--临床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脑脊液检查--临床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脑脊液检查--临床意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辑词条编辑词条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编编辑辑本本段段【名名称称】脑脊液检查( examination of cerebrospinal fluid) 编编辑辑本本段段【检检查查方方法法】(一)压力检查:1初压:穿刺后测得的 脑脊液压力,侧卧位成人为 0.78-1.96kPa(80-200mm 水柱),婴儿有为儿童为 0.39-0.98kPa(40-100mm 水柱),新生儿为 0.098-0.14kPa(1014mm 水柱)。观测初压时应注意脑脊液液面有无呼吸性搏动(随呼吸产生0.098-0.197kPa(10-20mm 水柱的液面搏动 )和脉搏性搏动(随脉搏产生 0.02-0.039kPa(

2、2-4mm 水柱的液面搏动)。前者消失时,提示椎管内有梗阻或有枕大孔疝,均宜小心。2压力动力学检查:(1)颈静脉压迫试验( Queckenstedt 试验)用手压迫双侧颈静脉,使颅内静脉系统充血而致颅内压力增高,增高了的压力传达到连接于腰椎穿刺针的压力玻管上,可引起液面的明显升高,放松压迫后液面迅速下降。当椎管有梗阻时,压迫后液面上升下降缓慢甚或不能。精确测定时,使用血压计气袋缠于颈部,分别充气至 2.7-5.3-8kPa(20-40-60mm 汞柱),压迫 30 秒后放松 30 秒,其间每 5 秒记录一次压力,并绘制成图。有颅内压力增高或疑有颅内肿物、出血者忌行。结果判断:无梗阻时脑脊液压力

3、应在颈部加压后15 秒左右迅速升至最高点,去压后15 秒左右又能迅速降至初压水平;或加压至8kPa(60 毫米汞柱)时可升高至 4.9kPa(500mm 水柱)以上。部分梗阻时压力上升、下降均缓慢,或上升后不能下降至初压水平;完全梗阻时,则在颈部加压后,测压管脑脊液压力不升或上升极少。(2)压腹试验( Stookey 试验)以拳头用力压迫病员上腹部或令其屏气,使下腔静脉及下胸段以下硬脊膜外静脉充血,引起上述水平以下脑脊液压力的迅速上升,可了解下胸段及腰骶部的脊髓蛛网膜下腔以及腰穿针和测压管有无梗阻。正常时压力升高约为初压的两倍,压迫停止后压力迅速下降至初压水平。若压力上升缓慢或不升谓之阳性,说

4、明下胸段以下蛛网膜下腔梗阻。腰穿针和测压管不通畅亦可呈阳性,须予注意。(3)双针联合穿刺试验:在疑有椎管内梗阻的上下部位如腰椎2-3 与腰 5 骶 1 两处同时进行穿刺,借梗阻平面上下两处脑脊液压力在颈静脉压迫试验中所显示的差别。可以粗测腰椎2-5 之间有无梗阻。(4)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 Tobey-Ayer 试验):压迫一侧颈静脉引起脑脊液压力上升,但压迫另侧颈静脉时压力无变化,称单侧颈静脉压迫试验阳性。提示该侧侧窦或颈内静脉有梗阻,如血栓形成等。3终压:放出脑脊液后所测得的压力,当低于原初压的1/2 时常为异常。正常人放液 2-3 毫升后的脑压降低一般不超过0.098-0.197kPa(

5、10-20mm 水柱)或保持不变。若放液 3-5ml 后压力下降大于 0.5kPa(50mm 水柱),应考虑椎管内或枕骨大孔处已有不同程度的梗阻的部位愈低,这种现象愈明显;完全性梗阻时,终压有时可下降到零。若放出数亳升脑脊液后,脑压下降很少或很快恢复到初压水平,则提示有交通性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二)其它1外观: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新生儿脑脊液(因含有胆红素)、陈旧出血或蛋白含量过高时,脑脊液可呈黄色。新出血时进则呈红色或血性,须和穿刺误伤引起的出血鉴别,前者脑脊液血染浓度前后均匀一致,离心后上清液黄色或淡黄色,潜血试验阳性,红细胞形态边缘皱缩或破裂,而创伤性出血则反之。细菌性脑膜炎时,脑脊液

6、可呈乳白色或绿色混浊,垂直静置后可出现薄膜样沉淀物,如结核性脑膜炎有由液面倒悬至试管底部的漏斗样蛛网状薄膜等,在薄膜样沉淀物中寻得细菌的阳性率一般较高。2细胞学检查:成人正常白细胞数在0.01109 个/L 以下(早产儿及新生儿在 0.03109 个/L 以内),但多核白血球不应超过 5 个,主要为小、中淋巴细胞。当脑膜有刺激性或炎性病变时,脑脊液的白血球计数即可增多。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病变时,有多核或单核细胞的不同程度的增高;各种脑部肿瘤特别是临近脑膜、脑室或恶性者,也有白血球的增多。使用特殊的脑脊液细胞离心沉淀器,将浓集于玻片上的细胞给以各种染色,还可细致观察到细胞的形态改变,大大提高了

7、诊断效果,如嗜伊红细胞增高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内有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提示脑脊液中有陈旧出血等。此外,还可直接观察到肿瘤细胞和寄生虫卵等,以及对细胞进行免疫功能的研究。3生化检查:(1)蛋白:正常脑脊液蛋白含量在蛛网膜下腔为150-400mg/L,新生儿为 1g/L,早产儿可高达 2g/L。蛋白增高多与细胞增多同时发生,见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可仅有蛋白增高而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多,称为“蛋白细胞分离”,多见于颅内及脊髓肿瘤、椎管梗阻、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甲亢、糖尿病和铅、汞等金属中毒等。(2)糖:正常含量为 450-750mg/L,约为血糖值的 1/2-2/3 左右。糖量降低见

8、于细菌性或隐球菌性脑膜炎、恶性脑肿瘤等,系因糖的酵解加速之故。糖量增高见于血糖含量增高(故应同时查血糖量核对)以及中枢系统病毒感染、脑外伤、后颅凹及脑室底部肿瘤和高热等,以上均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有关。(3)氯化物:正常含量为 72-75g/L,较血液氯化物含量 5.7-6.2g/L 为高。在细菌性(特别是结核性)和霉菌性脑膜炎和血液氯化物含量有减少时(如呕吐、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减少,血液氯化物含量增高(如尿毒症、脱水等)时增高。(4)细菌学检查:对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时十分必要,包括细菌、霉菌涂片和培养,必要进还需动物接种,以查明致病菌,供临床用药时参考。(5)免疫学检查:常用的有补体结合试

9、验和免疫球蛋白的含量测定。前者对囊虫、肺吸虫、钩端螺旋体及病毒等感染有一定助诊价值,后者有: IgG、IgA、IgM、IgD、IgE 以及其它免疫球蛋白,其中以 IgG 浓度最高, IgM 不易查得。如 IgG 增高和查得 IgM 时,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有感染、脱髓鞘性疾病或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6)蛋白质电泳检查:正常脑脊液蛋白电泳图的条区与血清电泳图相似,主要分为前白蛋白、白蛋白、1、2、1、2与 球蛋白等,因使用电泳的方法不同而含量差异很大,也与脑脊液蛋白含量有关。脑脊液中蛋白量增高时,前白蛋白比例降低,甚至可消失;白蛋白来自血清,分子量较小,容易通过血脑屏障,脑脊液蛋白增高时,白蛋白也增

10、高。 1、2 球蛋白增加主要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萎缩性与退行性病变。 球蛋白增高而总蛋白量正常见于多发性硬化和神经梅毒,两者同时增高时则见于慢性炎症和脑实质恶性肿瘤,也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有关,寡克隆区带(oligoclone)是指在 球蛋白区带中出现的一个不连续的、一般在外周血不能见到的区带,是神经系统内部能合成IgG 的标志,在 95%多发性硬化患者中比 IgG 的增加发生早,有重要的助诊价值,但阳性也可见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视神经炎、浆液性脑膜炎中。(7)酶学检查:正常人由于血脑屏障完整,脑脊液内酶浓度比血清内酶浓度低;当颅脑损伤,颅内肿瘤或脑缺氧时,血脑屏障破坏,细胞膜通透性也有改变

11、,使脑脊液内酶量增加,且不受蛋白总量、糖含量及细胞数的影响;主要与脑细胞坏死程度和细胞膜的损害程度有关。常用的有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磷酸已糖异构酶和溶菌酶等;其中,乳酸脱氢酶在恶性肿瘤和细菌性脑膜炎时要较良性肿瘤和病毒性脑膜炎增高明显,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也能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溶菌酶的变化与蛋白、糖、白细胞尤其中性粒细胞的关系密切,在化脓性,结核性和病毒性脑膜炎含量分别不同,且不受药物治疗影响,因此,对鉴别和判断脑膜炎的性质有较大价值。一、常规检验:1、 (CSF)颜色检查正常参考值 无色水样液体。临床意义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

12、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肉瘤等。2、透明度检查正常参考值 清晰透明。临床意义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 (未破裂者)。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4凝块:见于化脓性

13、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5薄膜: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等。3、细胞计数正常参考值 成人:(0-8)106/L;儿童:(0-15)106/L; 新生儿:(0-30)106/L。临床意义1细胞数明显增高 (200106/L):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2中度增高 (200106/L):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3正常或轻度增高: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流行性脑炎(病毒性脑炎 )、脑水肿等。4、蛋白定性试验正常参考值 阴性。临床意义1脑脊液蛋白明显增高 (+以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脊髓腔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及其转移癌、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梗阻等。2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 (+

14、 - +):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性、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膜血管梅毒、麻痹性痴呆、脑血栓形成等。5、葡萄糖半定量试验正常参考值 1-5 管或 2-5 管阳性。临床意义1脑脊液葡萄糖增高:常见于饱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后、血性脑脊液、糖尿病、脑干急性外伤或中毒、早产儿或新生儿等。2脑脊液葡萄糖降低:常见于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神经梅毒、脑瘤、低血糖等。6、细菌及寄生虫检查正常参考值 阴性。临床意义1脑脊液中有细菌,可引起细菌性脑膜炎。如急性化脓性脑膜炎常由脑膜炎奈瑟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病程较慢的脑膜炎常由结核杆菌、新型隐球菌等引起。2脑脊

15、液中若发现血吸虫卵或肺吸虫卵等,可诊断为脑型血吸虫病或脑型肺吸虫病等。7、细胞分类 (DC)正常参考值 红细胞:无或少量; 淋巴及单核细胞:少量;间皮细胞:偶见; 其他细胞:无。临床意义1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硬膜下血肿等。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霉菌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麻痹性痴呆、乙型脑炎后期、脊髓灰质炎、脑肿瘤、脑溢血、多发性神经炎。3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脑炎、脑出血、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恶化期。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寄生虫性脑病等。5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浆液性脑膜炎。6吞噬细胞: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脑膜炎

16、。7肿瘤细胞:见于脑、脊髓肿瘤。8白血病细胞: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二、化学检验:1、蛋白定量正常参考值 腰椎穿刺: 0.15-0.45g/L;脑室穿刺: 0.05-0.15g/1;脑池穿刺: 0.10-0.25g/L。临床意义1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蛋白质含量为3-6.5g/L;结核性脑膜炎刺激症状期蛋白质含量为0.3-2.0g/L,压迫症状期为 1.9-7g/L,麻痹期为 0.5-6.5g/L;脑炎蛋白质含量为 0.5-3.0g/L。2引起脑脊液循环梗阻的疾病,如脊髓蛛网膜炎与脊髓肿瘤等,其蛋白质含量可在1.0g/L 以上;3脑软化、肿瘤、退行性病变等,脑脊液蛋白可增至0.25-0.8g/L。4多发性神经根炎、浆液性脑膜炎、脑脊髓梅毒、麻痹性痴呆、脑溢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流行性脑炎、脊髓灰质炎等脑脊液蛋白亦增加。2、蛋白电泳正常参考值 前白蛋白: 0.0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