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达标测评: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教版)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804216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达标测评: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达标测评: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达标测评: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达标测评: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达标测评: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达标测评: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达标测评: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达标测评: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达标测评: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 (2011泰兴第一次检测)汉代晁错在他的论贵粟疏中写道:“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 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材料反映出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 男耕女织 B. 自给自足 C. 脆弱性 D. 连续性 2. (2010广州联考)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

2、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 ” 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 A.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 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 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 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3. (改编题)歌曲青花瓷好评如潮,以瓷器作为“中国元素”来创作歌曲,思路新颖,开拓了“中国风歌曲创作新路”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陶瓷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商朝时期我国开始出现原始瓷器 B.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C. 明宣德年间制造的青花瓷被人们奉为珍

3、品 D. 青瓷中著名的秘色瓷产于唐朝的越窑 4. (2010济南模拟)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 ) A. 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B. 井田制趋于瓦解 C. 小农经济发展完善 D. 土地兼并严重 5. (创新题)中央电视台对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艘沉入海底 400 多年的明代晚期商船“南澳一号”水下考古发掘进行了连续大型直播,撩开了明代古沉船神秘面纱的一角。 有关该船载有的物品最不可能出现的是( ) A. 青花瓷及一些铜锣、算珠和漆器残片 B. 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C. 该船当时可能装载有丝帛和棉织品 D. 在沉船上发现破损的

4、瓷制西餐用具 6. (2010安徽模拟)有人从辉煌繁荣的宋代商业一书中,找出三个错误,其中不包括( ) A. 汉阳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四大商业名镇 B. 市坊界限被打破,开封城内出现“草市”和夜市 C. 南宋时期通过朝贡贸易扩大了国库财政来源 D. 商业环境相对宽松,但重农抑商思想仍占主流 7. (2010济南外国语学校期末)下图是 CCTV2“鉴宝”节目的一位收藏爱好者的藏品,它色彩鲜艳,效果如同油画一样。假如你是“鉴宝”节目的现场观众,请正确说出该瓷器 出自( )A. 唐 B. 宋 C. 元 D. 清 8. (2010上海黄浦模拟)中国两千多年来独一无二、长盛不衰、始终开放的港口城

5、市是( )A. 广州 B. 泉州 C. 福州 D. 明州 9. (创新题)近年来,有关商帮的电视电影层出不穷,轮流登台。从大染坊到大宅门 ,从乔家大院到徽商传奇等一系列电视剧在国内掀起了“商帮文化热” 。商 帮文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商帮出现的历史条件主要 有( ) 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加强 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政府放弃歧视商人的政策 政府不再推行专卖制度A. B. C. D. 10. (2010上海松江模拟)下列三张图所揭示出的我国古代商业活动中心发展的趋势是( )A. 由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 B. 政治中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C.

6、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D. 由主要在北方地区逐渐向南方和沿海地区发展 11. (2010长沙一中)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历史的变化,其实质是( ) A. 私田开垦越来越多 B. 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效率提高 C. 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 D. 生产关系的变革 12. (2010安徽屯溪一中)据清代史书记:“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吏之,赢十百金, 即莫不志在良田。 ”对上述材料描述的现象评述不正确的是( ) A. 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必然产物 B. 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 C.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

7、变 13. (2010济南一模)下面是我国古代某地区居民的职业结构表。这里的“某地区”应该是( )职业自耕农和地主佃农工场主商人占人口比例24%36%30%10%A. 汉代江南地区 B. 唐代关中地区 C. 宋代太湖地区 D. 明代苏杭地区 14. (2011常德模拟)明政府明文规定:“贡船者,法所许,市舶之所司,乃贸易之公也;海商者,王法之所不许,市舶之所不经,乃贸易之所私也。 ”(邓钟筹海重编)以下对材 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明政府全面禁止对外贸易 B. 明政府严格限制官民对外贸易 C. 明政府允许朝贡贸易,禁止民间对外贸易 D. 明政府鼓励有组织的对外贸易,打击私自出海贸易 1

8、5. ( 改编题)18 世纪,欧洲流行一句格言:只有他们中国人拥有双眼,欧洲人是独眼,世界上所有其他的居民均是瞎子。这句话强调的是( ) A. 中国人素来有远见,长期领先世界 B. 世界各地彼此隔绝,了解困难 C. 中国闭关锁国,中国人盲目自大 D. 中国经济发达,技术先进 16. (2010潍坊模拟)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 ,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 A. 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 B. 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C. 小农经济的封闭性造成自大心态 D. 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

9、反映 17. (2010临沂质检)1793 年,英国马嘎尔尼代表团来华,受到乾隆帝接见。事后,马嘎尔尼感慨道:“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不堪的旧船,只是幸运地有了几位谨慎的船长才 使它在近 150 年期间没有沉没。 ”下列史实支持马嘎尔尼论点的是( ) 强化皇权,反对变革 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经世致用,舍本逐末 经商逐 利,风气大盛A. B. C. D. 18. (2010山东师大附中二模)康熙帝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后,限令南洋一带的中国商人必须在三年内回国,否“不得复归故土” 。雍正帝也规定:“其从前逗留外洋之人, 不准回籍。 ”康熙帝和雍正帝的做法所体现的政策是( ) A. 重农抑商 B.

10、 官府垄断贸易 C. 打压商人 D. 闭关锁国 19. (改编题)明清时代,大量以记叙生活琐事和平民百姓见闻为主的章回形式的长篇和短篇白话小说蓬勃兴起并取得了长足发展。下列情况在清代作品中可能有所反映的有( ) 官员家里挂着一幅清明上河图摹本 苏州织造局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 有些富商走出国门,到日本、俄罗斯做生意 康熙时有位宰相竟然谋反,结果被朝廷 满门抄斩A. B. C. D. 20. (改编题)据统计:新航路开辟后,从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 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 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

11、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 根本原因在于 ( )A.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 由于鸦片的输入导致白银很快又外流 C. 自然经济的顽固存在和封建制度的强化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二、非选择题(第 21 题 18 分,第 22 题 22 分,共 40 分) 21. (2010南通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 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 贵、闽、粤、桂等 13 个省区。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公元 31 年)迁

12、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 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杜诗传材料三 长安市有九,各方;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三辅黄图卷二 (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主管五均 的官。除负责征收工商税外,还负责掌握市场物价。) 汉书食货志材料四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 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食货志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各有何

13、特点?(4 分)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2 分) (2)据材料三,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6 分) (3)基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2 分)结合所学知识加以 评价。(4 分) 22. (2010湖南师大附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 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 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 “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因 “丝绸之利日扩” ,到乾隆时, “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 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14、”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材料二 (在广东佛山罗定)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 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 金,日得铁 20 余板则利嬴,得 8、9 板则缩。 摘自屈大钧广东新语卷15材料三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MGodtey)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 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 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 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 引发人们营商

15、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四大城市繁荣与发展的主要原因。(4 分) (2)你认为材料二中所反映的生产状态属于什么性质?(2 分)说说你的理由。(3 分) (3)结合材料一、二你可得出什么结论。(2 分) (4)材料三中郭德利认为“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 业发展的因素” ,据材料分析他的论据是什么?(4 分)除此以外,你认为明清时期阻碍工商 业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5 分)最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2 分)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达标测评卷九达标测评卷九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 C 【解析】从材料“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 “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 责(债)者。 ”可知封建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