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地理说课稿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2803322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地理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地理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地理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地理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地理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地理说课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说课稿: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说课稿张延粉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 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 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 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

2、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 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 教学重点: 1、世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

3、,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 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 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 ,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 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 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 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

4、和沟通。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 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三、说学情与学法 1、说学情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电脑, 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所在地没有图书馆。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 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 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

5、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 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 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 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 四、说教学过程 (造气氛,导新课) 用电脑动画音视频材料演示降

6、水全过程。其中用电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动态的运动 过程,说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图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 种主要形式,使学生直观获取,得出降水的定义。(学习新课)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测定 1、降水的定义 什么是降水? (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 降水。 ) (过渡)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测量工具:雨量器(单位:毫米) 教师展示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绍: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 般每天 8 时、20 时各观测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

7、个地方的 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讨论结果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下面我 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问题情境: 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相比较,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如何准确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2.看降水柱状图,分析、回答问题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10、11 月) ;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6、7、8 月) ;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8、 小结:该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利用所提供资料动手绘制降水柱状图,教师根据学生绘制情况选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 评价,总结降水柱状图绘制的基本过程。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线 让学生讨论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的定义,说明“等降水量线”的定义。 定义: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然后出示“降水的分布” 。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让学生对照课本 56 页活动 15 的五个问题,观察大屏幕。 画面 1:点击赤道附近降水量在 2000 毫米以上的地区,使之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点 击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在 200mm 以下的地区,使之闪烁,

9、请学生读出降水量。由学生归纳出 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画面 2:点击回归线,使回归线两侧闪烁,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二:南北回 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画面 3:在底图上显示南北纬 30?、60?并闪烁,让学生说出中纬度的纬度范围,然后对 中纬度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总结得出规律三:中纬度沿 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也少。 画面 4:在世界年降水量图中分别显示出赤道、南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两极附近 地区,由学生总结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 2000 毫米以上

10、。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 ,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坡,属于地形 雨) 。降水最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 ,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 0.1 毫米。 这时要给同学们说明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与气温一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 地形的影响。 画面 5:降水与地形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 测量。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

11、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 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 当中去。 巩固练习 1.下列地区中,属于冬季多雨地区的是(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 B.30 度40 度大陆东岸地区 C.地中海沿岸 D.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 A.1000 毫米左右 B.2000 毫米左右 C.500 毫米左在 D.3000 毫米左右 3.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 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 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 4.下列地

12、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 ) 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30 度40 度大陆东岸两极地 区A. B. C. D. 五、说板书设计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的测量 三、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柱状图)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等降水线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 2000 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 六、说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使我深深体会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关注 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确实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去探索、去交流、去发表自己的见 解。这就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本课我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赋予学生展示自己的 舞台,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当然在讨论交流活动中也出现少部分同学不能全身心地投入。 这是我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必须为之努力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