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生命周期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802914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的生命周期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动物的生命周期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动物的生命周期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动物的生命周期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动物的生命周期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的生命周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的生命周期(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生命周期一、单元概述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学生对常见植物、动物、人体的外形、基本构造以及一些生命特征进行了观察,有了一些了解。本册对植物和动物的观察重点将是它们的生长变化和生命周期。动物具有生命周期。不论是我们身边常见的蚂蚁、蝴蝶、金鱼,还是南极的企鹅、北极的熊;不论是凶猛的野兽,还是温顺的家禽,包括人类自己,都具有生命周期。尽管生命周期的长短不一样,但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过程,生物的个体虽然死亡了,但其物种不会灭亡,通过繁殖,它们能一代代地延续下去。本单元以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生命周期为日的,让学生亲历养蚕的过程,了解蚕从卵中孵化,经

2、过生长变化成蛾,然后产出卵,最后死亡这一生长变化的生命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建立动物生命周期的模型,并运用这个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以及人的生命周期现象。教学内容是这样安排的。第 1 课到第 5 课指导学生认识蚕的生命周期。通过亲自养蚕,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学生初步认识生命周期现象。第 6 课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从常见的鸡、蝴蝶、蜻蜓、熊猫、山羊、蟾蛛等动物的生长变化过程,指导学生归纳发现:其他的动物尽管具体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但和蚕一样,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些阶段构成了动物的生命周期。生命周期经历的时间就是动物的寿命。第 7 课将指导

3、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人的身体特点的观察,知道人从刚出生的婴儿到成年人,身体要经历很多变化。人变化的阶段分为出生婴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死亡。每一个人的变化尽管和其他人不完全相同,寿命有长有短,但都要经过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都有生命周期现象。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蚕的一生是不断生长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不同形态的变化阶段。蚕的一生会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一过程称为蚕的生命周期。自然界中的动物都有生命周期,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人和动物寿命

4、的长短与生活环境有关。人和动物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亡,并得以不断延续。过程与方法养蚕并对蚕的一生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学习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对蚕的生长发育进行预测,并在观察中发现问题。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蚕及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规律。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归纳和比较它们生命周期的相同和不同。从自己的生长经历和对周围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观察比较中,了解人的生命周期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较长时间坚持不懈进行观察记录的必要。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认识到动物和人的生长变化、生命周期是有规律的,是不可违背的。人和动物的生命周

5、期与环境因素及其疾病有关。养蚕 丝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值得我们自豪。三、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 1 课 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一)背景和目标本单元的第 1 课到第 5 课是指导学生通过亲自饲养、观察蚕一生的生长变化,从而认识蚕的生命周期。前面 4 课按蚕的生长和变态过程进行教学,第 5 课总结蚕的一生,认识蚕的生命周期。因为养蚕活动中大量的观察、记录是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因此,每节课既有当堂指导学生观察记录的任务,又有指导学生课外观察记录的任务,同时还有对蚕生长发育情况的预测。每课大体有三个步骤。1.过去几周观察到了什么?2.现在的蚕是什么样的。3.预测蚕今后的变化,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外观察。

6、蚕的生命孕育在蚕卵中,新的生命即将从蚕卵里出生。本课指导学生观察孕育着生命的蚕卵,让学生做好饲养小蚕的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以及了解饲养、观察、记录小蚕的方法。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蚕卵” ,第二部分“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科学概念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过程与方法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培养对动物的爱心

7、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葛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三)教科书说明本节在教科书中共两页,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蚕卵” ,第二部分“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 。教学重点是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他们养过蜗牛、金鱼等,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自己感性认识的。教科书首先是引导学生回忆三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相关内容,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了解学生对生命周期的初始认识。第22 页是蜗牛的几个生长阶段,分别

8、是卵、蜗牛交尾、成年蜗牛和蜗牛产卵。第一部分:观察蚕卵本课是单元的第 1 课,也是学习养蚕、认识蚕的生命周期的第1 课。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在学生们的眼里,生命的存在形式多数是动态的。那么静态的蚕卵是不是生命呢?相信学生们通过讨论,能把蚕卵和蚕联系起来,明白静态的蚕卵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对蚕卵的观察,重点要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和形状。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 1 毫米,厚约 0. 5 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 1 天2 天变成淡红色、浅褐色,再经 3 天4 天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

9、是紫黑色的。除了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希望学生在仔细观察中,能有另外的发现,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学生也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第二部分: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这个活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我们要为即将孵出的小蚕建造一个舒适的“家” 。这个活动的重点是为蚕的出生做准备。具体来说要准备一个盒子作为蚕的“房子” ,还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 “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

10、些小孔呢?” “为什么要洒水呢?”这是因为蚕的生活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比如空气和湿度。可以看出教科书在活动设计中有意引导学生关注蚕的生命和环境的关系。课文中学生的对话还有另一层的意思,即启发学生在养蚕过程中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知道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第二方面内容是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具体来说观察小蚕是怎样孵出的,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在蚕卵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当外界温度合适的时候,蚕卵内部的变化在悄悄进行,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这时候,细心的学生可能会发现,从卵壳外隐约看到里面有黑色的环状物在蠕动,这就是即将出壳的小蚕

11、。也许还能看到刚好有小蚕咬破卵壳从蚕卵中爬出来。小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黑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蚁蚕长约2 毫米3 毫米,体宽约 0. 5 毫米,样子有点像蚂蚁,所以叫蚁蚕。在观察蚕卵的变化时,教科书要求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一定的温度。第三方面内容是指导小蚕的饲养方法,这是养蚕活动中很关键的问题,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拿到蚕卵后可能不久就会孵化出小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 2 小时3 小时就会进食桑叶。教科书第 23 页资料介绍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主要提到了小蚕的食物是什

12、么(第 23 页右下图中的叶子是蚕的食物桑叶),怎样让小蚕吃饱吃好,怎样保持蚕房的清洁及避免受到伤害。这段资料不仅介绍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它还告诉学生:除了气温、湿度,蚕还需要另外的生活条件食物及安全卫生的场所。(四)教学建议这一课教学的时间,选择在当地蚕卵即将孵化之前为宜,南方城市一般在 3 月底 4 月初。蚕适于在温度范围为 2229的环境中生长,其最适宜生长的温度为 27左右。教学前可先了解一下学生对蚕及养蚕了解多少,然后进入新课的学习。1.观察蚕卵。教师要为每组学生准备观察用的蚕卵及放大镜。为便于观察,最好每两人一套观察器材。在观察产卵时,除明确观察的任务及要求外,要教育学生细心和小

13、心。细心指细致观察,在观察中善于提出问题。小心指爱护蚕卵,不要把它弄坏,因为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观察蚕卵的活动结束后,让学生预测一下,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1)为小蚕的孵出做准备。可让学生讨论,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学生可能会讲道:要准备住的地方、吃的东西,还要为它保暖。教师在学生讲的基础上要进行补充讲解,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鼓励学生提出质疑。最后教师要强调,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学生得到蚕卵后由于急于想看到小蚕孵出,

14、可能会用棉花把蚕卵包裹起来,或者把它揣到怀里,也有可能会把小蚕放到火炉旁边给它加温等。对于这些做法,教师要耐心说服学生,最好还是让蚕卵在自然状态下,自己孵化较好。因为适合小蚕孵出的时候,也正是桑树萌出嫩芽的时候,如果提前让小蚕孵出,可能会找不到桑叶喂养小蚕,小蚕便会死掉。再说,蚕卵被棉花包裹,可能把空气也隔绝了,放到火炉边,蚕卵可能会被高温烤死。(2)怎样饲养小蚕。掌握饲养小蚕的方法,是这个单元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们对养蚕活动兴趣很浓,但因是初次饲养,加上饲养和观察活动多是在课外完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喜欢用手抚摸小蚕,把它放在手心当玩具;在换叶子及清扫粪便时,

15、容易把小蚕弄丢;在缺少桑叶时,把一些似桑叶但不是桑叶的食物喂给小蚕吃;在给小蚕喂桑叶时不会计划及节省;等等。为此教师必须加强指导,除了课堂上讲,教师在课下还要多了解学生的饲养情况,出现问题,及时指导。养蚕还应注意的事项如下所述。给蚕投放桑叶,叫给桑。桑叶不要水洗,保持自然状态。给桑要有一定的时间和数量,每天可以在清晨、中午、下午放学和晚上睡觉前各给桑一次,睡前可多放一些。对 4 龄5 龄大蚕可适当增加给桑的次数。桑叶的数量以蚕能基本吃净为宜。如果桑叶剩得太多,说明给得多了,如果桑叶被吃得只剩叶脉,说明给得少了。清除蚕粪和桑叶的残渣的过程,称为除沙。为避免小蚕丢失,对 1 龄小蚕可以不除沙。2

16、龄、3 龄每天各除沙 2 次,4 龄、5 龄的大蚕应每天除沙 1 次2 次。如果是用莴笋叶养蚕,因莴笋叶含水量大,会使蚕的粪便也有较多的水分,蚕盒内湿度大,要增加除沙的次数,及时清除粪便和残叶。蚕在眠期,室内要安静,光线要稍暗,不要翻动眠蚕。眠蚕蜕皮后,要到头部呈现淡褐色、爬动找食时才开始喂桑叶。刚起眠的“起蚕” ,消化力较弱,要喂鲜嫩桑叶并逐渐增加叶量。温度和湿度对蚕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在温暖和干燥的环境中,蚕吃得多,可以缩短饲养期,还可以防止病菌繁殖。1 龄、2 龄小蚕,最适宜的温度是 2628;4 龄、5 龄大蚕,最适宜的温度是 24-25,相对湿度是 75%左右。蚕室最忌闷热和潮湿,蚕房应放在阴凉的地方,一定要通风干燥;还要消灭蚊、蝇和鼠类,以免蚕受侵袭和被吃。发现病蚕或死蚕,应立即剔除,以免蚕病蔓延。采摘的桑叶如果一时吃不完,可以储存起来。储存的方法是放在塑料袋中扎紧带口,放在冰箱中冷藏。需用时,取出后要等几分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