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切入点资料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799543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本解读切入点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文本解读切入点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文本解读切入点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文本解读切入点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文本解读切入点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本解读切入点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解读切入点资料(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何谓切入点?我以为,切入点就是理解文本的最佳着力点。从认知心理看,它是读者 情感与思维的兴奋点;从文本内容看,阅读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与鲜明的文本个性和阅读 的感情倾向。文本个性千差万别,情感倾向却异中有同,这就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 既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随心所欲,与此相联的课堂教学形式决不可能固守模式、千 篇一律。它是作品思想艺术个性的凝聚点;从教学组织看,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理想 的课堂教学情境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从认知心理看,真正优秀的文本总是与众不 同的“这一个”,它记录着作者微妙而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生命体验。因此,教师凭借着知 识、智力、阅历的优势,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感受作

2、品的魅力,并用自己的话语诠释这种魅 力,并以此作为点燃学生多的探索、发现、创造激情的“引火线”,这种心智活动的“切 入口”就是解读作品的切入点。确立这个切入点有赖与教师所获得的阅读感悟和本身的鉴 赏能力,有赖与教师对学生阅读感受的尊重和阅读潜能的开发,它与教学参考资料上长篇 累牍的解析没有多大关系。有了这种心理支点,教师、学生与隐性的作者的心灵才会在作 品所营造是境界里,产生强烈的共鸣;阅读的人文力量也才能得以充分 。 一线串珠,让语文教学更简洁、流畅张飞新课改后的高中语文课堂一度呈现出多元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 纷繁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这让语文教学变得不堪重负。笔者认为,新课程 背景

3、下的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面对繁杂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主导性作用,披 沙拣金,删繁就简,使语文教学的目标明确、集中,课堂教学环节简洁、流畅 ,追求语文教学的简约、高效。新课程背景下,努力追求语文课堂教学成为简 洁化的一线贯穿便具有了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所谓“一线串珠”“一线贯穿 ”的“线”,即语文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即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支点,能牵一 发而动全身,明一点而悟全文。语文课堂教学主线的设定极其灵活,通常因教 材而异、因文本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因教师而异。那么,教学设计中如何 选线串珠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一、一字立骨,纲举目张一、一字立骨,纲举目张“一字立骨”法本是一种

4、写作技法,指以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熟语作为 艺术构思的焦点,并以之贯通全文的构思写作方法。这里指教师由课文中的某 一个字、词、句生发开去而贯穿整个课堂。这样就能使课堂教学删繁就简,线 索清晰,重点突出。如曹操短歌行的教学,笔者就是以“忧”为线索,去鉴赏诗歌的艺术 手法,揣摩诗人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 心情。教学设计紧扣“忧”字设置了这样几个环节:一、诵读感知,读出“忧 ” 情;二、知人论世,为何而“忧”;三、品味鉴赏,何以写“忧”;四、拓 展延伸,古今同“忧”。“忧”是本诗的诗眼所在,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题旨。这样以“忧”字为主线,贯穿起诵读感知、内容分析、技巧

5、鉴赏和拓展延 伸这四个基本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思路清晰,重点突出。上述“一字立骨”法,抓的是诗眼、文眼或题眼,主要是题旨型的线索。 还有一种情况是抓住关键字、词、句作导引型线索。如首都师大附中刘明老师 设计兰亭集序(刘明后之览者,感斯文否?,语文教学通讯(A 刊 )2010 年第 7、8 期合刊)这节课时就选用了文中“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 斯文”这句话作为主线,贯穿起第一个课时教学流程的设置。刘老师先这样设 置导语:“王逸少可是非常自信地认为同学们一定和他有相同的感触,一 定会产生共鸣呢!你们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然后学生放声朗读,寻找答案 。找到答案后,由“斯文”,引出文章的写作背景;由作者

6、为什么会如此肯定 地认为“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等一系列的追问,引导学生用原文语句 回答,扫清字词障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也实现了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的目的。笔者在设计氓这课的教学时,就 紧扣诗中三次出现的“淇水”为主线,牵引出整个课堂设计:由水与爱情引出 “淇水”,进而由“淇水”的三次出现,引出主人公爱情婚姻发展的三个阶段 以及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在这个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并由“淇水”引出诗歌 中比兴手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这样的解读方式有别于一般的教辅资料上的内 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称呼变化,追寻情感二、称呼变化,追寻情感抒情、叙事文章中往往

7、会涉及对人或事物的称呼。称呼不仅能恰当地体现 彼此间的身份、关系,同时也能体现一定的心理感受。那么,称呼的变化也就 会涉及人物情感的变化。如氓,抒情主人公对氓的称呼就有变化。第一章 里,先是称“氓”,因为彼此关系未定,感情疏远。接着称“子”,“子”是 对男子的尊称,说明对对方产生了好感。第二章先以“复关”代称,表达热烈 的思念。然后称“尔”,这是两人感情确定后亲昵的称呼。第三、四章而称之 为“士”,视其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经淡漠了,并含有反讽意味。第五章 连“士”也不称呼了,心里积攒的怨气使她连提也不想再提这个人了。到第六 章称“尔”,则表明了不满、怨恨和决绝的态度。在两人爱情婚姻发展得不同

8、 阶段,抒情主人公对男子的称呼变化极耐人寻味。教学设计中就可以抓住称呼 变化这条线,牵引这个教学流程。囚绿记中作者对常春藤的称呼也有明显变化的:绿影绿色绿 友绿囚绿友。这不同的称呼同样反映出作者对常春藤的情感变化:喜 悦恼怒敬重怀念。笔者设计这课时也抓住文本中的这个特点,引 导学生找出称呼变化,体会情感流变。在此基础上,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品味 语言,进一步体会作者复杂而又深沉含蓄的情感,并结合背景,探究主旨。三、名家观点,导引贯穿三、名家观点,导引贯穿所谓名家观点,主要是名家在文学创作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论断或者是文艺 批评方面比较中肯、独到的见解。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直接使用名家对本篇作品的评价

9、,或者借用名家其他方面的见解,作为纲领来贯穿自己的教学设计 。如河北正定中学宋宏雄和崔卿老师设计的并序教学简案 (宋宏雄、崔卿入其内得真谛,出其外有高致,语文教学通讯(A 刊) 2010 年第 6 期)借鉴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二)对孔雀东南飞“质而 不俚,乱而能整,叙事如画,叙情若诉,长篇之圣也”的评价,从诗歌的语言 风格、情节发展与矛盾冲突、叙事中人物形象塑造以及诗歌的民歌气息等四个 方面展开对全诗的鉴赏。教学内容充实,层层递进,重难点突出,并有利于培 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深入探究的良好习惯。再如苏教版选修选读中高祖本纪这课的教学。班固在汉 书司马迁传中评价史记“其文直,其事核(真实),不虚美,不

10、隐恶 ,故谓之实录”。教材编者将高祖本纪编排在了“不虚美,不隐恶 史记的史家传统”。笔者就抓住“不虚美,不隐恶”这一论断,展开高祖 本纪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根据相关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并形成如下板书 :优点 缺点仁而爱人 乐善好施 不事生产抱负远大 礼贤纳士 轻慢侮人知错即改 善于纳谏 好酒及色坚忍克己 能屈能伸 狡黠无赖审时度势 知人善用 粗俗鄙陋不虚美 不隐恶并由此展开“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拓展延伸。这样就正确处理了 课标、教材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 间的多重对话,从而化繁为简,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四、问题引导,管中窥豹四、问题

11、引导,管中窥豹这里的“问题”,指的依据课标要求、单元重点、文本特点和实际学情而 设置的“主问题”。最先提出“主问题”概念的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他认为 :“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 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 (余映潮论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3 年第 5 期)因此,“主问题”就是关乎教学立意的、提挈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生成的,对展开课堂教学具有凝聚力和支撑力的核心问题。语文教学中的主问 题能有效地简化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富,于明析之中透 露出细腻,让学生迅速找到对话文本的关键

12、点,并围绕主问题展开积极有效的 对话,抓住“关键点”深入解读文本。如琵琶行的教学我设置了这样三个主问题:1、谁解琵琶声?理解诗中精彩的音乐描写。2、谁解青衫泪?了解琵琶女的遭遇,理解诗人的在诗中表露的情感。3、谁解风物意?理解诗中景物描写的作用。由这三个主问题,笔者将本诗的教学分别演绎成三个课时。每个课时围绕 一个主问题展开,直击本诗的教学重点。又如边城这节课的教学,教材编排为自读课文,虽然是节选但篇幅仍 然很长。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主问题来进行一课时的教学:作者谈到自己的写作动机说,他要表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 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小说节选部分,表现 了

13、人类的哪些“爱”?笔者以这一主问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撷取最能打动人的细节,在课本上 进行圈点批注,讨论交流,体会作者从祖孙情、爱情、军民情、邻里情、朋友 情、摆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表现湘西的风土人情,从而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 美的理想世界。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是笔者个人在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中的一隅之 见。但语文教学要删繁就简,返朴归真,简单实用,已经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 识。选择合适的教学主线,就是以线串珠,以点带面,让课堂教学流程中的每 个环节都尽可能简洁明了、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环环相扣,使语文教学更简 洁而流畅、简约而高效、厚重而实在,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全 面提高学生的语文

14、素养,并引领学生的生命成长,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 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参考参考书书目:目: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制订,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第 1 版2、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 2 版3、选读,丁帆、杨九俊主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年第 2 版4、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用书(必修 15),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年第 2 版5、语文教学通讯(A 刊)2010 年第 6 期,语文报社6、语文教学通讯(A 刊)2010 年第 7、8 期合刊,语文报社精当的主问题的设计依赖于教师对文

15、本的通透的掌握,这不仅仅是技术层 面的问题,更是学养的体现。 找准切入点,简简单单教语文找准切入点,简简单单教语文-关于文本选点,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点思考关于文本选点,提高课堂实效性的一点思考课堂教学中,一个好的切入点,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研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能使教学双方都心中有数、目标明确,使教学内容简明扼要,使教学活动变得更为顺利。教学中只有准确选择切入点,才能做到“牵一点而动全文”,在简简单单的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课堂实效性得到最大的显现与提升。根据我们语文课堂教学选点突破的研究实践,现就在文本中找准切入点,实施简简单单教语文,提高课堂实效性谈一些认识。一、研究背景一、研究背景新课程标准提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语文教学应紧密依靠教材文本,发挥教材文本的导向作用,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闪光点,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情境,针对学生之间的不同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等诸多因素、差异,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模式,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精简教学内容,精巧教学方法,达成高效课堂。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正告别课改初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