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身交響-中文藝術歌曲篇》詮釋報告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796811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聲身交響-中文藝術歌曲篇》詮釋報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聲身交響-中文藝術歌曲篇》詮釋報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聲身交響-中文藝術歌曲篇》詮釋報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聲身交響-中文藝術歌曲篇》詮釋報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聲身交響-中文藝術歌曲篇》詮釋報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聲身交響-中文藝術歌曲篇》詮釋報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聲身交響-中文藝術歌曲篇》詮釋報告(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聲身交響-中文藝術歌曲篇詮釋與評析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Being in Sound of SymphonyChinese Art Song曾麗君 Tseng,Li-Chun德霖技術學院 De 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中文摘要傳統藝術不能背離群眾乃至孤芳自賞,古典音樂需找尋一條能關聯於現代 的道路,一條可與觀賞者及現代科技互動的路線;聲身交響系列的基調就是在 創造新的表演形式,目的在於呈現舊觀念思想之跳脫,且試圖在傳統的表演藝 術上嚐試新的可能。聲身交響系列音樂會是以聲樂為表演本質,附加鋼琴伴奏型態的創新藝術 表演;此一系列的

2、表演實屬一人音樂會,由演出者單獨包辦聲樂演唱技術與藝 術歌曲伴奏技巧,揉合不同的表演工具,嘗試驗證在古典音樂領域裡,成為一 種可被學習、能被實際運用的創新改變。筆者的靈感來自於實驗劇場之小型演出,近年來無論國內外皆醞釀著成本 低人數少之跨域藝術製作,再者年輕族群嚮往現代聲光效果,為著通識古典音 樂鑑賞的教學工作,筆者設想出一個潛移默化的演出型態,導引青年學子進入 音樂殿堂,為未來的文化藝術傳承刻畫深切印象。Traditional art cannot be isolated from the public. It has to be on the track to interact with

3、audiences and technology in the modern world. The aim of new performing styles is to get rid of the conventional thinking mode and in an attempt to create new possibilities in the performing arts. The serial concerts primarily presents vocal solo accompanied on the piano by herself at the same time.

4、 The new performing art is a kind of solo-recital which demonstrates this innovation of art to be studied and performed in the classical music field.The inspiration comes from the miniature performance of experimental drama. As a lecturer of Appreciation of Classical Music, the author figures out th

5、e performing style with low cost and few participants along with modern audio visual effects to attract younger generations and guide them into the sanctuary of music.壹、創作理念壹、創作理念大學教育主要由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兩者建構而成,通識教育以培養博雅通識人才為宗旨,企盼建立學生健全人格、與宏觀的視野,以補救過份窄化的專業教育與學科本位的束縛1。筆者投身教學以來,接觸的學生群多屬通識類群,即便有過專業訓練的學生,仍會對跨領域的

6、音樂應用產生極大好奇,遑論通識與專業的區隔,欣賞者對藝術美好境界的追求仍都是一致的。筆者認為音樂欣賞的目的並不是要每個參與者都能成為音樂家,其最終目標應是在於導引人們內在心靈覺知,並發展出對音樂喜愛的倾向。筆者想嚐試全新的表演形式藉以呈現新藝術精神,將欣賞者導入深奧之藝術殿堂,旨在化解年輕人對古典音樂市場之排斥感,讓年輕人藉以擺脫專業標準化之困境。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稱博雅科目(Liberal Arts), Liberal 字根來自拉丁文liberare ,目的在於培養具自由意識與有教養的紳士,與奴隸勞役工作的定義相對,其屬性是為自由人的教育,非他人指使之工具並擁有

7、獨立人格,能專注在自為目的的活動上,以追求內在自我完足之智慧2。佊得、杜拉克變革的哲學-Drucker Saying on Change一書中提及:創新,就是要找出原本失落的一小塊,把現存的元素轉換成全新、且更有生產力的組合。 3 “聲身交響-中文藝術歌曲篇”之創作理念遊走於古典音樂世界,貼近流行1 劉阿榮:多元智能與藝術創新:大學通識教育的可能向度述評2005 年藝術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與教學研討會:典範發展與實例探究,頁 69。2 葉坤靈:美國大學博雅教育之失落與重整之過程2005 年藝術大學通識教育課程與教學研討會:典範發展與實例探究,頁 39。3 Peter F. Drucker,齊思賢譯

8、:杜拉克思想精粹-變革的哲學 Drucker Saying on Change , 台北市:商周出版,民 94,頁 96。歌手的表演形態,目的在吸引對音樂喜好但又抗拒嚴肅音樂的欣賞者走入音樂殿堂, “聲身交響”本質上是古典藝術的魂,卻把現存的表演體制轉換成外貌全新的組合,讓聲樂演唱與樂器伴奏結合成一體,恍若流行音樂市場之天王歌手周杰倫、王力宏自彈自唱的表演形式,當年輕的欣賞者望而興嘆時,殊不知早已踏入嚴肅音樂的高深殿堂,繼而發現流行樂界之外的世外桃園。 “聲身交響-中文藝術歌曲篇”的音樂表演形式,除用心吸引從未涉足古典藝術世界的年輕新觀眾外,更想考驗筆者自身的表演能力,筆者大學時期主修聲樂、副

9、修鋼琴 ,碩士主修鍵盤樂器類的管風琴, “聲身交響”主要的意義即是指:兼顧歌唱技術與鋼琴伴奏的多重表演實力的綜合藝術表演形式。貳、學理基礎貳、學理基礎聲身交響系列創作於 2006 年歲末,筆者首次嘗試以歌者自行鋼琴伴奏之方式演唱全場藝術歌曲,藉此推展聲樂藝術,呈現古典音樂藝術之創新思維。但自彈自唱的想法不容易得到認同,直到一年後的 2007 年歲末,與各界同好一起解決了困頓的音響技術,達成舞臺技術之理想,完成創新的第一步。大研前一對創新及發明下了一番定義:創新的範疇指凡是在所有經營領域中未曾有過的思考或做法,與創新相似的名詞尚有發明Invention、 發現Discovery,但發明 、發現指

10、的是發明出以往所沒有的事物;創新則是發掘出以往就已經存在卻不曾被發現的事物4。Time for fresh thinking的兩位作者 Jake McCall, Tim McChesney 也提及創新的關鍵在於新奇的想法與審視事件的新方式, 創新是讓事物發展繼4 Peter F. Drucker,齊思賢譯:杜拉克思想精粹-變革的哲學 Drucker Saying on Change , 台北市:商周出版,民 94,頁 80。續前行的催化劑。 bothboth innovationinnovation andand creativitycreativity comecome fromfrom l

11、ookinglooking at at thingsthings differently,differently, freshfresh thinkingthinking andand newnew ideas.ideas. In In ourour view,view, innovationinnovation is is appliedapplied creativity,creativity, andand innovationinnovation is is thethe keykey to to sustainablesustainable growthgrowth5 5.聲身交響系

12、列音樂會是以聲樂為表演本質,附加鋼琴伴奏型態的創新藝術表演;其創作理念與配合樂器表演之說唱曲藝之唸歌、京韻大鼓、蘇州彈詞、或西方藝術之吟遊詩人、名歌手等表演方法相類似,是過去曾經存在的表演形式卻又不盡相同之綜合表演藝術。此一系列的表演實屬一人音樂會,由演出者單獨包辦聲樂演唱技術與藝術歌曲伴奏技巧,揉合不同的表演工具,嘗試驗證在古典音樂領域裡,成為一種可被學習、能被實際運用的創新改變。 聲身交響為解決聲樂演唱方向之音響問題,不得不借用麥克風藉以導正音響方位,然而輔助音響之使用,並無損於整體音樂會之品質,麥克風雖有放大音量之效用,卻也同時放大了優點與缺點,若沒有深厚的演唱實力則效果適得其反。200

13、4 年 5 月錢南章教授於德霖藝術季大師經典講座從個人創作經驗談台灣現代音樂的發展論及:創作時作曲家可以創作很好的曲子做為自己的志業,但是你不能做”貝多芬第二” 。,作音樂要作自己的音樂。作曲家是背負著文化傳承與把臺灣帶出世界的重大責任(之承擔者)。(作曲家)該要思考如何立足台灣、放眼國際,發揚國內的音樂。 筆者長期觀察國內音樂表演市場,驚覺古典音樂的觀眾逐漸流失,流失的原因在於表演模式與時代脫節、不符合社會民情的表演內容、毫無創新的組成5 Jake McCall, Tim McChesney. Marketing Magazine. Toronto: Mar 31, 2003. Vol. 1

14、08, Iss. 12; pg. 11架構, 相較流行音樂的訊息,處處充滿新奇與驚喜,相信觀眾前來的目的還有很多是景仰大師風采之外的事務。筆者的靈感來自於實驗劇場之小型演出,近年來無論國內國外皆醞釀著低成本少人數之跨域藝術製作,再者年輕族群嚮往現代聲光效果,為著通識古典音樂鑑賞的教學工作,筆者設想出一個潛移默化的演出型態,導引青年學子進入音樂殿堂,為未來的文化藝術傳承刻畫深切印象。參、內容形式參、內容形式“聲身交響-中文藝術歌曲篇”上半場曲目安排原則,首先以“第一階段臺灣現代音樂發展時期”之作家沈炳光教授(1922 - ) 作品做為開場。沈教授青年時期畢業於福建音樂專科學校,民國 36 年任教

15、於臺北師範專科學校共計 11年,目前活躍於新加波、馬來西亞。第一組套曲命名為沈炳光聲樂作品二首 ,演唱沈教授早期兩首聲樂作品【冬夜夢金陵】及【碧潭泛舟】 。第二組套曲訂名為近代聲樂作品之創作時代比第一套曲之沈炳光聲樂作品二首時期更早,實為師承黃自之高足門生之作,亦是二次大戰之前中國近代音樂的最好代表,作家計有陳田鶴(1911-1955)、劉雪庵(19 05-1981) 、林聲翕(1914 - 1991)等。 第一組套曲與第二組套曲的安排 ,目的在於比對第一階段臺灣現代音樂發展時期風格與內戰前在大陸所作風格實無多差異,臺灣現代音樂的發展也因為受到大陸遷來臺灣之音樂風格薰染,而產生了多元且深厚之影

16、響。“聲身交響-中文藝術歌曲篇”上半場中段之曲目安排李健(1932 1997)教授之【相思】及【枕戈曲】兩首聲樂作品。李健先生隨軍旅隻身來臺,考入政工幹校,在臺灣接受了完整的音樂教育且熱衷於樂曲創作,並成為良多貢獻之音樂教育家。第三組套曲訂名為李健聲樂作品二首 ,李健教授之【相思】及【枕戈曲】兩首聲樂作品與沈炳光教授之【冬夜夢金陵】及【碧潭泛舟】作品風格相似。上半場結束之前安排張義鷹聲樂作品四首作為“聲身交響-中文藝術歌曲篇”之第四組套曲,曲目包括【竹扇】 、 【牽牛花】 、 【秋思】 、 【楓葉情】四首選曲。作曲家張義鷹聲樂作品集”閒雲之歌”屬“臺灣現代音樂發展第二階段”時期,張義鷹(教授 1943- ) 1970 年畢業於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現今之臺灣藝術大學)聲樂主修。並先後任教於母校臺灣藝術專科學校、東吳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