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775860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3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设计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课堂教学设计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课堂教学设计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课堂教学设计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课堂教学设计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设计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设计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教学设计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课堂教学设计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报告北方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李小燕内容摘要内容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对我们整个社会的经济与生活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同时信息技术对教育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探求信息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教育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影响,我们寻找切入点,探索教师、教材、教学媒体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努力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为他们学会学习创造条件。我们选择“课堂教学设计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进行研究,为教师在

2、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的成果。关键词: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自主学习一、问题的提出一、问题的提出(一)时代的要求(一)时代的要求据报导截止到 2001 年美国已有 95%的中小学和 72%的教室联上了因特网;法国的所有中学都已联入因特网,预计今年实现小学全部上网;德国也准备在 2002 年底前让所有学校联上因特网;英国计划在 2003 年以前使国内 3.2 万所中小学全部联上因特网。即使像巴西、泰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也都在为各自的中小学在 2003 年前实现全部上网而忙碌着。可见教育的信息化已表现出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

3、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初中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中,是否注重对学生进行能力素质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其最终能力素质的形成,直接关系到其未来发展的状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当前中小学教学中急待解决的课题,而多媒体网络以其结构的非线性,人机的交互性,资源的集成性;学习的个别化,信息的多维化,教学的多样化这“三性三化”的明显优势为我们冲破传统教育教学时代的某些弊端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这“三性三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选择的能力和较强的网络能力,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强的知识自我建

4、构能力以及自主的、积极地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操作平台。我们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生存新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深层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坚持性;增强学生的各种交往能力,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可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 21 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这种模式与传统的以文字课本为主要

5、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二)我校的具体情况: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的缺失(二)我校的具体情况:学生主体自主活动整体的缺失现行教学体系在教学目的上是直接实现教学的外在社会目的,即使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具有文化知识、能力和品德的人,而不是实现学生主动的学习和建构主体这种内在教学目的,教学的外在目的代替了教学的内在目的,不是通过内在目的实现进而达到外在目的的实现,因而教师教的活动掩盖了学生学的活动,满堂灌是其典型表现。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等都是从教师如何教来设计,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而不是教师的教适应学生的学,配合学生的学,是所有

6、学生一起跟着教师的步骤走,学生的学习、发展被牵着走,似乎成了他人的事情。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活动,而不是主动的自主活动。有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 的行为次数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总次数中占为,而学生提问、异议及其它类行为的比重均微乎其微,分别占、与。在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言语交往行为基本上是一个非自主的过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是“听师由命” ,即便将主动回答视为学生课堂上参与积极性的标志,这种积极性相当程度上只是更多体现在少数学生(“干部”学生、人际地位高的学生、成绩好的学生)身上。这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失缺了自主性活动。从学生在校的整体活动总量来

7、看,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也是不够的 。在学习过程中,无论学生是否意识到,他们都始终控制着自己的学习。正如常言所说:“别人可以驯服你的身体(如行为)但是不能驯服你的精神(如学习、态度和思想) 。 ”有的教师有时这么想:因为是教师在指导课堂活动、控制学习时间和选择教学方法,以及判决学生行为的后果,所以控制学习的应该是教师而非学生。然而实际情况刚好相反,学习还是自始至终都在学生的掌握之中。如果学生不愿意配合,教师根本无法辅助学生的学习。即便学生保持安静、听从安排、规规矩矩的时候,也不能保证是教师在控制学生的学习。教师只有放弃一些想当然的控制方式,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和学生分享一些对课程

8、内容、授课时间、教学和评价方法的决策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的分配学生的活动时间,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使学生的主动性增强,从而达到乐学、会学。(三)信息技术的发展概述那么什么是信息技术?什么是整合?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都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将如何迎接这些挑战呢?1.1. 整合概念的提出:整合概念的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都把发展信息化教育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来抓,例如美国启动了国家教育技术工程,欧盟发布了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欧洲教育创新行动规划,新加坡在 1996 年推出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2000 年马来西亚实施了多媒体走廊计划,我们国家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

9、程、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等等。2003 年初教育部召开首次“校校通”工程评估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教育应用,实现“大投入下的大产出、高投资下的高效益”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许多教育理论专家都提出了整合的概念。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

10、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余胜泉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博士) ):从我们国家的宏观政策与各位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概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宏观目标为:带动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推进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实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其具体目标可以概述为: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与能力,为学生

11、打好全面、扎实的文化基础,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文化;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概念的发展阶段:概念的发展阶段: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大约从 20 世界 50 年代至80 年代中后期。此阶段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这些 CAI 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一般只提计算机教育,还没有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概念。CAL(Computer-Ass

12、isted Learning 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大约是从 80 年代中后期至90 年代中后期。此阶段逐步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也就是强调如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用计算机帮助搜集资料、辅导自学、讨论答疑,帮助安排学习计划等,即不仅用计算机辅助教师的教,更强调用计算机辅助学生的学。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二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计算机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两种概念同时并存。IITC(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u the Curriculum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阶段:大约从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此阶段不仅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

13、用于辅助教或辅助学,而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这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原来的“计算机教育”概念已完全被信息技术教育所取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 CAI 的本质区别在于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学教”并重的教学结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 。教师教 材教学媒体学 生代表强交互代表弱交互从我校教师和学生的情况分析,部分教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学习不知努力,怕吃苦,缺乏自觉性,老师留的作业都不爱完成,更不愿自己主动学习。老师们要花大量时间督促、检查学生作业。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习不感兴趣,觉得

14、学习负担重,自主精神与自主能力都较薄弱。显然,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现实社会,大家感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 21 世纪课程教材改革相结合,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因此本课题研究试图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探究这些问题。从理论上,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个的指导理论:建构主义、认知同化理论、主导主体教学理论、多远智能理论;从实践上,通过研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基本操作模式、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注意收集、整理教学实践案例。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理论学习与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二、研究的理论依据:二、研究

15、的理论依据:教 师学 生教材及各种其 他学习材料传统教学媒体及多 种现代电子媒体代表强交互代表弱交互(一) “自主学习”理论:自主学习是一种积极状态下的自主能动学习过程和教育理念,自主学习更适合于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习;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自主学习理论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能动性的发展主体,自主学习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全面的综合发展,自主学习理论认为,主体性是主体结构功能的特性,是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相结合的稳固行为方式的统一体,主体的素质结构决定主体性的水平发展。(二)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和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

16、与自主学习理论是共通的,也可以说自主学习理论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环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要求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彻底抛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以及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正是顺应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求而提出来的) 。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就成为以“学”为中心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基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围绕“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前者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通过各种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 ;后者则是为学生主动建构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