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西农村劳务经济的现状与发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770171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广西农村劳务经济的现状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浅析广西农村劳务经济的现状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浅析广西农村劳务经济的现状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浅析广西农村劳务经济的现状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浅析广西农村劳务经济的现状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广西农村劳务经济的现状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广西农村劳务经济的现状与发展(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广西浅析广西农农村村劳务经济劳务经济的的现现状与状与发发展展许 冰内容摘要内容摘要: :保持农民收入稳定较快地增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广西新一轮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问题。现阶段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有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我区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最初的劳务输出演变为初具一定规模的劳务经济,其意义已经超越了转移剩余劳动力、农民增收的简单内涵,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对于我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加快发展我区劳务经济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重大而艰苦的任务。关关键词键词: :劳务经济 农

2、村劳动力转移 劳务输出劳务经济是劳动者通过提供劳动服务而获取报酬收入的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区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劳动力外出就业为标志的劳务经济的发展,不仅对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也为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了愈来愈大的贡献,尤其是近年来,在农产品需求制约问题凸现,通过农产品的总量扩张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农民收入进入相对缓慢增长的情况下,以农民工资性收入为主要形式的农村劳务经济的强势发展,成为我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之一。因此,研究如何做大、做强广西农村劳务经济,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广西一、广西农农村村劳务经济

3、劳务经济运行的运行的现现状、作用及特征状、作用及特征(一)我区(一)我区农农村村劳务经济劳务经济的的现现状状广西农村劳务经济的现状主要体现在广西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现状上。据统计,目前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约 1000 万人,累计已实现产业转移的劳动力为 575 万人,占广西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的 57.5%;未实现产业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为 425 万人,占 42.5%。随着科技应用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资源的增多,农业富余劳动力还将继续增加。在剩余劳动力的分布上,经济较发达的桂东地区、沿海地区及首府城市和工业城市,2由于耕地少,人口稠密,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存在着较大的潜在农业富余劳

4、动力;在桂西北及少数民族聚居的经济欠发达的百色、河池、崇左、来宾市等,由于人口密度相对较小,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相对较多,潜在的农业富余劳动力也相对较少。(二)广西(二)广西农农村村劳动劳动力外出就力外出就业业的重大作用的重大作用1、 、拉拉动动了了农农民收入的增民收入的增长长。 。“十五”以来,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出现了部分农产品结构性过剩,导致农产品价格长期低迷,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增收的来源主要依靠工资性收入支撑。在下面的资料中,可看出劳务输出收入对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20002005 年广西年广西农农民人均民人均纯纯收入增收入增长长情况表情况表指 标(元)2000 年2

5、001 年2002 年2003 年2004 年2005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64.51944.32012.62094.52305.22491.01、工资性收入483.8543.8686.6784.6857.62、家庭经营纯收入1297.212971236.31229.91343.23、转移性收入76.185.380.763.387.04、财产性收入7.46.89.116.817.5(数据来源:广西年(数据来源:广西年鉴鉴: :20012005 卷)卷)从 2000 年到 2004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 440.7 元,增长 23.6%。其中,工资性收入增加了 373.8 元,增长 1.77

6、 倍;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加 46.0 元,增长 3.5%;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增长 21.0 元,增长 25.1%。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 2000 年的25.9%提高到 2004 年的 37.2%。2005 年,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2491 元,这其中工资性收入依然是拉动农民收入的主要因素。另据统计,广西 4060 个贫困村中有富余劳动力 164.39 万人,现在有 96 万人外出务工,占贫困村总劳动力的 30%,每年总工资收入近 44 亿元,占当年贫困村总收入的37%。2、 、优优化了化了农农村村劳动劳动力的就力的就业结业结构。构。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发生

7、新的变化。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经济发展处在起步阶段,农村二、三产业和城市经济发展滞后,非农产业吸纳的劳动力有限,农村第一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八十年代初期,广西农村劳动力 95%以上主要从事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不足 5%。1984 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3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城市吸纳劳动力能力增强。到 1990 年,全区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到 89.9%,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上升到 4.0%,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上升到 6.1%。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以后,沿海地区经济加速发展,吸纳了大批农村劳

8、动力从农业转向城镇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的从业结构变化更加明显。到 2003 年,农村乡(镇)村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人数占 69.5%,比 1990 年下降 20.4 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 7.7%,比 1990 年提高 3.7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人数占22.8 %,比 1990 年提高 16.7 个百分点。3、 、为为国民国民经济经济的持的持续续快速快速发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劳动力。力。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以从事体力劳动为主,劳动时间长,工资报酬低,为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八十年代开始的沿海地区轻工业的大发展和各地建筑行业的持续发展,主要依靠农村劳动

9、力转移为其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据调查,目前城市企业雇用一名农民工的成本大约相当于正式工的二分之一左右。4、是构建和、是构建和谐谐社会、建社会、建设设社会主社会主义义新新农农村的重要途径。村的重要途径。目前,广西一些城市农民务工每年的纯收入与当年全市的财政收入持平。有的县份甚至比当年当地的财政收入还高,有力地促进了劳务输出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三)广西(三)广西农农村村劳动劳动力外出就力外出就业业的主要特征的主要特征1、 、产业转产业转移和就移和就业业区域区域转转移基本同步。移基本同步。近几年来,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既是行业间的转移,很大程度

10、上也是就业区域的转移。据抽样调查推算,2003 年末,广西农村累计已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劳动力 575 万人中,外出打工(离开本乡镇范围)的劳动力 505 万人,占 87.8%,只有 70 万人留在本乡(镇)范围内从事二、三产业,占 12.2%。广东、福建依然是外出农民工的主要目的地,但长江三角洲也渐渐成为广西外出务工农民新的开发地。2、 、农农村村劳动劳动力力转转移以青壮年移以青壮年为为主。主。调查结果显示,2003 年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年龄在 25 岁以下的人数占 51.9%,2630 岁的占 14.2%,31 40 岁的占 17.2%,41 岁以上的仅占 16.7%。在农村许多地方,年

11、青人基本外出打工,只有农忙和过年过节时候,才看见年青人的身影。3、 、农农村村劳动劳动力力转转移以初中和小学文化的人数居多。移以初中和小学文化的人数居多。2003 年,农村外出打工的人员中,具有小学文化的劳动者占 23.2%,初中文化的劳动者占 63.4%,具有高中和高中以上文化的劳动者仅占 13.0%。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与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素质基本相同。4、 、农农村村劳动劳动力力转转移中男性多于女性,移中男性多于女性,举举家外出家外出务务工的比例在逐工的比例在逐渐渐增加。增加。按性别分类,42003 年当年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男劳动者占 63.3%,女劳动者占 36.7%。女

12、性劳动者由于要承担哺育孩子和操持家务的责任,实现就业产业转移和外出打工的比例小于男性。但在泛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女性占 52.78,比例高于男性。同时,举家外出务工的比例在逐渐增加。5、 、转转向外省的比例增加,区内向外省的比例增加,区内转转移的比例下降。移的比例下降。1997 年当年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转向外省的比例为 45.4%,在区内转移的占 54.6%。到 2003 年,转向外省的比例提高到57.9%,在区内转移的比例下降为 42.1%。说明区内劳动力市场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不旺,吸纳能力有限。据统计,2004 年,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增人数达到 68.8 万人,2

13、005 年为 85.83 万人,两年共转移 154.63 万人。除 41.43 万人在自治区内跨县转移就业外,113.2 万人转移到泛珠三角区域的有关省市。6、 、转转向第二向第二产业产业比例下降,比例下降,转转向第三向第三产业产业比例上升。比例上升。据调查,1990 年当年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中,转向第二产业的劳动力的比重占 59.2%(其中转向工业的占 36.2%,转向建筑业的占 23.0%),而转向餐饮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仅占 40.8%。到 2003 年,当年转移的劳动力中,转向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比重下降为 29.5%(其中转向工业的比重下降为 12.9%,转向建筑业的比重下降为

14、16.6%),转向第三产业的比重提高到 70.5%。7、素、素质质高的高的农农民就民就业业空空间间大,大,劳务劳务收入高。收入高。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民,大部分只能在简单劳动领域寻找就业机会,文化程度高的农民,易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就业空间大,高薪职业的就业机会多。据自治区农调队的一项测算,农民的文化程度与打工的工资收入水平相关系数为 0.71,为较强的相关关系。8、 、劳务输劳务输出人出人员员由体能型向体能技能并重由体能型向体能技能并重转变转变。 。根据市场对技能人员需求大幅度上升的状况,广西各地、各部门通过实施农民工“阳光培训工程”、 “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 “广西青年劳务输出

15、及技能培训”等项目,大力开展订单培训,使输出技能型人员比例大副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由体能型向体能技能并重转变。9、 、农农村村劳动劳动力由无限量力由无限量输输出出转转向有限量向有限量输输出,出出,出现结现结构性缺工。构性缺工。由于劳动环境恶劣,常年超时工作、劳动强度大,工资、福利待遇低、没有工伤、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现时的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输出不再像“十五”中前期那样呈无限量的输出态势,而是有限量、有选择性的输出。农村外出就业劳动人员(尤其是拥有生产技能的熟练工),也开始选择那些工作环境相对较好,工资、福利待遇较高,管理较人性化的企业就业。这种变化,不仅使劳动力输入地出现了结构性缺工现象(体现

16、在地区性短缺、部门性短缺、劳动力技能和年龄结构性短缺),劳动力输出地也出现了结构性缺工现象。10、由季、由季节节性、性、临时临时性性务务工向常年性工向常年性务务工工转变转变。 。随着土地承包制度的稳定和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已在各地推广开来,外出务工经商者通过转让土地承包权等形式,相对固5定地、常年性安心在外务工。据对广西 32 个市、县 2310 户农户的抽样调查测算,到 2003年底,广西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中,累计已实现产业转移的人数占 26.0%(6 个月以上的长期稳定转移的部份)。仅百色市全市农村劳动力 1 年内累计转移时间在 6 个月以上的常年性转移的劳动力就达 40 万人。11、向外、向外劳务输劳务输出与返出与返乡创业乡创业并存。并存。劳务输出造就了农民企业家,部分务工能人返乡创业,带回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促进了农村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二、广西二、广西发发展展农农村村劳务经济过劳务经济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问题(一)区内就(一)区内就业业容量小,容量小,农农村村劳动劳动力力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