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上传人:ths****59 文档编号:42754372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3.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0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0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0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0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0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1.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研究对象。科学社会主义的概念、研究对象。概念:概念:科学社会主义,是(研究)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改变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世界并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是阐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目标和道路这个最关键问题的科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核心的核心。就狭义而言,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就广义而言,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社会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2.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意义和方法。意义:意义:学习科学社

2、会主义有助于我们树立科学世界观、革命人生观和正确价值观;有助于我们学好各门具体科学和专业学科;有助于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执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更好地为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将扩大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对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分析能力,明确全世界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大趋势,坚定社会主义必然在全世界胜利的信念;有助于我们认清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世界资本主义的关系,明确我们在改革开放中对世界资本主义应该采取的方针,洞察今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方法:方法:1)理论联系实践;2)世界联系中国;3)成就联系挫折;4)现实联系历史 ;5)现在联系未来3.空

3、想社会主义的概念。空想社会主义的概念。概念:概念:空想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初级形态,是建立在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主义基础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理论和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合理成分:合理成分: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揭露与批判,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迹史的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同时,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历史局限性:历史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空想社会主义者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

4、、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原则,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4.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三次飞跃及其意义。科学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三次飞跃及其意义。第一次是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完成。第二次是社会主义理想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标志。第三次是社会主义制度从一种模式(苏联模式)到多种模式的飞跃,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革的出现。意义:意义: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形态在历史上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螺旋式的逐步上升

5、的进程。这符合人们思想认识的辩证法,也是符合科学理论的发展规律的。自有社会主义以来,确实存在思想认识的三次飞跃,深刻认识这三个飞跃,有助于我们如实地认识社会主义理论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有助于克服僵化思想和教条主义,同时又避免资产阶级自由化和修正主义,这对于提高我们的社会主义觉悟、社会主义素养和加快社会主义改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是有益的。5.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先驱。1)科学社会主义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础,使之建立在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上,而空想社会主义或者是看不到这种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或者是

6、即使看到有某种规律,而不能上升到唯物史观的高度,在理论上陷入唯心史观。2)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正确途径,即无产阶级革命,而空想社会主义向往美好的社会制度,主张通过社会改良或教育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3)科学社会主义正确地指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理想的主体力量是广大无产阶级,而空想社会主义主张依靠个人,特别是杰出的个人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体现为英雄史观。6.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是近代产业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产物。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资本主义大工业较充分发展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它反映了近代产业无产阶级要

7、求推翻资本主义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的愿望和要求,是近代产业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表现。19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起义和工人运动开辟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新纪元。三大工人运动的失败表2明,无产阶级要达到争得解放的目的,必须有革命的科学的理论指导。空想社会主义未能给无产阶级指明正确的方向,而且日益走向反面,游离于工人运动之外,甚至指责工人运动越轨。因此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已经成为时代提出的迫切任务。当时德、英、法三国形成的理论环境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肥沃土壤:德国的古典哲学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论据;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地租、利润和利

8、息作了详细的探讨,为研究剩余价值的来源提供了一些宝贵的思想;空想社会主义为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思想素材,19 世纪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综上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7.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三大理论前提。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三大理论前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物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三大理论前提。以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德国的古典哲学为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思想资源,马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特别是唯物史观,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

9、的英国的古典经济学为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剩余价值理论的思想资源,马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正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以圣西门、傅立叶为代表的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那些天才的、充满创见的猜想,为马恩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点的思想资源。8.社会主义思想如何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如何从空想发展为科学。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1)他们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以及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

10、的基本原理: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正确说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肯定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真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的可能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2)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对现代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入分析,并批判地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学说阐明了无产

11、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历史地位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基石。3)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合理因素,完成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伟大历史任务。9.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模式和现实模式及其评价。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模式和现实模式及其评价。理想模式:理想模式:马克思、恩格斯曾经预想,社会主义将首先在资本主义发达的英、法、德三国取得胜利。落后国家要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必须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社会主义取得胜利并在他们的帮助下才有可能;不发达国家要经过一些过渡阶段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同时不能按

12、别人设计的方法搞社会主义,要从本国实际出发,采取本国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 现实模式:现实模式:列宁分析帝国主义时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新条件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策略:社会主义不可能同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而只能首先在经济不很发达,但矛盾尖锐、又具备了一定主观条件的国家取得胜利。 评价:评价:马克思、恩格斯所在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的上升期,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还没有完全显现,各资本主义通过联合来掘取平均利润,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无产阶级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只有联合起来,与世界性的资本主义进行斗争,方能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 列宁时期,资本主义发展帝国主义阶段,形成了资本

13、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体系内部冲突加深,帝国主义战争使一些原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弱国陷入冲突之中,社会矛盾激化,但民族资产阶段的软弱性、动摇性决定了民族民主革命不可以在他们的领导下取得成功。在这种形势下,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与农民结成同盟军,在经过革命锻炼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3就会成为可能。10. 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困难何在。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困难何在。在曾经存在和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制度中,都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中建立起来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个方面。1)就国内方面而言,有两种矛盾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

14、第一是社会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矛盾。在不发达国家,封建主义的影响依然很大,这种影响体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从经济角度看,封建主义的经济以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为特征,和社会主义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之间存在着矛盾,影响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从政治角度看,封建政治所具有的专制、特权、终身制、等级制等,都与社会主义的民主精神相矛盾。从文化角度看,反映封建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特征的文化也与社会主义的文化相矛盾。这些矛盾都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些社会主义国家也都不同程度地有着不发达资本主义的存在,资本主义的各种影响依然存在,从经济角度看,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私有制,这

15、与社会主义的公有制要求要矛盾,从政治角度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私有制服务的,与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有着原则的区别,从文化角度看,反映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生活的资本主义文化,也和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念相矛盾,这些都影响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2)就国际方面而言,也存在着多方的关系或矛盾,这些关系如果处理不当,会制约着社会主义的发展,这些矛盾也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第一是社会主义面临的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的包围,与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共存,既要防止其武力侵略,也要防止其和平演变或文化侵略,还要吸收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管理方法。第二是面临着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复杂关系,既要防止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出现

16、的大国沙文主义,又要防止自身出现民族主义倾向。第三面临着那些正在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国家独立的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既在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又在尊重他国的经验。3)社会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全新的事业,没有前人的直接经验可以借鉴,要把科学社会主义运用于本国的实际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前进过程中,必然经验不同程度的失误、曲折、甚至倒退。但是,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代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短暂的挫折并不能否认科学社会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11. 苏联模式的特征、影响及其评价。苏联模式的特征、影响及其评价。苏联模式: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在一个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经济落后的资源大国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特征:特征:1)经济上: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 以行政为手段管理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2)政治上:高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缺少有效的人民监督机制;意识形态和国家精神生活上盛行个人崇拜。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3)文化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