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民法基本原则的税法适用【精品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744306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论民法基本原则的税法适用【精品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略论民法基本原则的税法适用【精品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略论民法基本原则的税法适用【精品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略论民法基本原则的税法适用【精品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略论民法基本原则的税法适用【精品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略论民法基本原则的税法适用【精品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略论民法基本原则的税法适用【精品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略略论论民民法法基基本本原原则则的的税税法法适适用用=论文关键词:民法 税法 基本原则 法律适用 论文摘要:民法与税法作为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法律部门,在立法本位、调整对象、 调整方法及责任承担等方面存在差异。但税收法律关系的公法之债性质,使民法与 税法存在诸多联系。在税法立法本位转变为在实现国家公共职能的同时,充分保障 纳税人权利的前提下,运用民法平等、意思自治、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以及 禁止权利滥用等基本原则指导税收法律关系,成为公私法融合大趋势下税法领域研 究的新课题。 作为市民社会基本法的民法,从其产生之时起,就着眼于调整平等主体之间或简单、 或复杂的民事关系与财产关系。税法则通过法

2、律的手段调整税收关系,维护正常税 收秩序,保障国家税收职能的实现。作为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法律部门,在公私法趋 同的大背景下,如何异中求同,使民法与税法共同发展,乃是税法学界理论研究的新 问题。本文试以民事基本原则为切入点,对其在税法中的适用加以探讨。 一、民法与税法关系之探析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税法则是国 家权力机关及其授权的行政机关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虽然民法是 私法,税法是公法,但作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手段,两者既相关联,又相区别。 (一)民法与税法的差异性 民法因其私法性质与税法的公法性质不同,因而存在诸多差异。 首先,立法本位不同。

3、法律的本位是指法律的基本观念、基本目的、基本作用、基 本任务,或者说以何者为中心3。民法的立法本位随着历史发展,而历经义务本位 、权利本位与社会本位三个阶段,最终落脚于尊重个人的人格,保障个人的自由,维 护个人的权利,实现个人的利益,充分体现以民为本、以权利为本的指导思想。税法 的立法本位,经历了从过分强调国家本位到强调保障纳税人权利,实现权利义务对等 的过程。在保障国家实现其公共职能的同时,充分体现纳税人的个人本位,即纳税人 权利的实现。 其次,调整对象不同。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税 法的调整对象是税收关系,包括税收征纳关系和其他税收关系。前者存在于平等的 民事

4、主体之间,而后者主要存在于国家与纳税人之间。 第三,调整方法不同。民事关系自身所体现出的商品经济的本质特征,使其在调整方 法上强调主体地位的平等性,主体行为的“任意性”,以及解决争议方式的协调性1 。税收关系涉及实体法律关系与程序法律关系,实体法律关系的调整方法强调双方 当事人地位的平等以及权利义务的对等,程序法律关系的调整方法在确保纳税人合 法权利的同时,强调国家对税收征管的强制性。 第四,责任承担不同。民事法律责任是一种以财产性责任为主,非财产性责任为辅的 责任,具有补偿性。其归责原则包括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与公平责任原 则。针对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分别采取人身性或财产性的责任承担

5、形式。税收法 律责任亦是以财产责任为主,非财产性责任为辅的责任,兼具补偿、制裁和教育的功 能。对法律明确规定需具备故意或过失要件的,以过错责任为主,对违反税法义务而 不以发生损害或危险为其要件的,采取过失推定主义,允许当事人举证其无过失而免 责4。广义上的税收违法行为包括行政违法行为与税收犯罪行为,因此主要采取行 政责任形式与刑事责任形式。 (二)民法与税法的关联性 民法与税法虽然性质不同,但两者之间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民法与税法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水平提高的产物 。 剩余产品的出现产生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为私有制的产生准备了物质基础。而 私有制的急剧发展

6、加速了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的瓦解,促使国家产生。民法的产生是 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把商品经济关系的规则直接用法律原则加以表达。国 家的出现使得统治者将生产交换过程中形成的交易习惯上升为具有强制力的法律。 随着法律的成文化与法典化,民法从“诸法合一”中分立出来,成为调整平等主体之 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独立的法律部门。由于国家并不直接从事生产劳动,创造 物质财富,因而需要社会生产者将自己所创造财富的一部分交给国家,从而产生由国 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税法,以规范税收行为。由此可见,剩余产 品的出现,在个体之间形成了以平等为基础的商品交换关系;在个体与国家之间形成 了税收关系。而国

7、家的产生使得平等主体的商品交换关系与税收关系被纳入法律调整的范畴,从而产生民法与税法。 其次,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以民事法律行为的存在为基础。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的需要,按照法律规定,以国家政权体现者身份,强制地 向纳税人无偿征收货币或实物,并由此形成特定分配关系的活动。国家之所以征税, 是国家职能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国家之所以能够征税,是因为有纳税行为的发生 。纳税行为虽然为纳税提供依据,但就纳税行为本身而言,多是民事行为,因此纳税 人既是税收法律关系主体,也是民事法律关系主体,税收法律制度须与民事法律制度 相协调。 流转税产生于商品流转中的商品销售与经营活动所产生的流转额,而商品销售与

8、经 营活动是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最为典型的方式。所得税产生于纳税人通过自身的 民事行为取得的所得收入。个人所得中的工资薪金、生产经营、劳务报酬、财产转 让与租赁、利息、特许权使用费等所得,或是纳税人通过劳动取得的收入,或是通过 合法处分自己财产取得的收入;而企业所得则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等取得的收入 。这些收入均是纳税人以民事主体身份,平等自愿的从事民事活动的所得。财产税 产生于纳税人所拥有或支配的某些特定财产。静态财产税对纳税人在一定时期内权 利未发生变动的静态财产课征,而所谓静态财产是纳税人财产处于占有与用益等物 的自物权与他物权存在状态。动态财产税则是对纳税人的财产所有权发生变动和转 移

9、时进行课征。由此可见,财产税与物权的关系最为密切。行为税产生于纳税人的 特定行为。车船使用,车辆购置,证券交易,书立受领各种合同、书据、账簿、执照 等行为,均是纳税人所从事的涉及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民事行为。由 此可见,纳税人所从事的民事活动是国家向纳税人征税的基础原因。 第三,税法的课征对象涉及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 税是以私人的各种经济活动为对象而进行课征的,而私人的各种经济活动又首先被 以民法为中心的私法所规制。税法的征税对象是指税法所确定的产生纳税义务的标 的或依据。从其范围上看包括物和行为5。物是指按照一定的征税对象的一定税 率计算出来的应当上缴国家的货币或实物,涉及商品、劳

10、务、财产及资源等形式。 其中流转税以纳税人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而流转额是纳税人(民事主体)在商品流 转中取得的具有所有权性质的收入额;所得税以纳税人的所得或收益为征税对象,而 所得或收益则充分体现纳税人的所有权;财产税以纳税人的某些特定财产为征税对 象,拥有特定财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是纳税人纳税的依据。行为是纳税人所实施的, 需要国家通过征税从而加以限制和监督的活动。行为税以纳税人某些特定行为为征 税对象,而行为本身就是民法所调整的除物之外的又一对象。由此可知,税法的课征 对象产生于民事主体的经济活动,涉及物权中的所有权与使用权,以及特定的民事行为。 第四,民事私法之债中的某些制度在税收公法之债

11、中的运用。 传统理论认为,税收法律关系是国家以权力主体身份出现,而在国家与国民之间形成 的服从关系。而以1919年德国租税通则制定为契机所形成的“债务关系说”, 把税收法律关系定性为国家对纳税人请求履行税收债务的关系,国家和纳税人之间 的关系乃是法律上的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税收法律关系是一种公 法上的债务关系6。既然同属特定人之间可以请求特定行为所形成的法律关系,民 事之债中的某些制度就可以借鉴性地用于税收之债。例如民事之债中的代位权与撤 销权制度适用于税法中,可以使税务机关通过这两项权利的行使,防止国家税款因纳 税人的非法行为而流失。民法中的优先受偿权适用于税法中,分不同情况而

12、优先于 无担保债权、担保债权、罚款、没收的违法所得等,以保证税款征收的有效性。 二、民法基本原则在税法中的适用 法律原则是指可以作为规则的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原理和准则。基本原则 体现着法的本质和根本价值,是整个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出发点,构成法律体系的 神经中枢,决定着法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具体原则是基本原则的具体化,构成某一法 律领域或某类法律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直接出发点7。民法的基本原则作为整个民 法制度的“灵魂”,体现民法的本质和特征,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和司法活动。税法 的基本原则是决定于税收分配规律和国家意志,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根本准则8。 通说认为民法基本原则包括平等、意思自治、

13、公平、诚实信用、公序良俗以及禁止 权利滥用原则。民法与税法虽然性质不同,但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联系。在税法立 法本位转变为在实现国家公共职能的同时,充分保障纳税人权利的前提下,在税法中 运用民法基本原则指导税收法律关系成为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一)平等原则的税法适用 民法上的平等原则是指民事主体享有独立、平等的法律人格,其中平等以独立为前 提,独立以平等为归宿。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互不隶属,其权利能力( 地位)平等,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其合法权益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这种 法律人格的平等在税法上的适用,历经了一个漫长的观念转变过程。 传统的“国家分配论”主张义务本位观,强调“所

14、谓赋税就是政府不付任何报酬而 向居民取得的东西”9。用税收的强制性、无偿性及固定性来论证国家是只享有 征税权利而无须承担任何代价的权利主体,纳税人是担负纳税义务而无权索取任何回报的义务主体的观点。随着“债务关系说”的确立,作为税收法律关系的双方当 事人,债的本质要求双方地位平等,在权利义务的享有与承担上应是互为权利义务人 。因此,在税收法律关系中国家只能以平等身份出现,而不能以其强势凌驾于纳税人 之上;国家与纳税人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当两者之间产生税务纠纷时,双方 以平等地位通过法律加以解决。 在适用民法平等原则的基础之上,税法上的平等还强调机会平等。通过税收的调节 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建

15、立机会平等的竞争环境,使各种市场主体按照自身的经济能力 ,通过努力参与市场竞争,进而实现社会有序发展的目标,促进经济效率,贯彻机会平 等原则。 (二)意思自治原则的税法适用 意思自治原则是根据资产阶级“契约自由”理论提出来的。它是指民事主体在符合 法律规定或不违背合法约定的大前提下,以个人的真实意思自愿地创设、变更和终 止民事权利和义务。意思自治原则表现了民事主体的个人意志在经济活动领域内依 法获得的最大限度的自由。 税收传统的“国家需要论”认为,税收是由国家单方意志决定的强制性行为,纳税人 只能履行义务而不享有权利。现代税收理论则以社会契约论为基础,认为税收是以 人民授权为前提,将其意志法律

16、化,在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形成的公共契约。这种契约 关系存在的前提是纳税人的意思自治,从法律权利与义务的角度阐述,表现为国家与 纳税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纳税人因履行纳税义务而获得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 国家通过行使征税权来满足其国家职能实现的物质需要,因而负有提供与满足人民 对公共服务需要的义务。由于税收法律关系的设立、变更与终止不可能不考虑税收 效率而单独地发生在纳税人个体与国家之间,因此,纳税人以意思自治为前提,授权 于人民的代议机关(立法机关),通过其制定宪法与法律以创设、变更、终止税收法 律关系。 任何的意思自治都不是毫无限制的。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一旦成立, 双方都应依法实现权利和履行义务。国家及其授权的征税机关不仅无减免或不减免 税收的自由,更没有擅自征税或不予征税的自由。纳税人只能依法纳税,而不能仅凭 自己的意思自治而偷税、漏税。税法禁止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就纳税义务的范围与履 行方式以协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