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当前高校德育致困原因探析文献综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737321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当前高校德育致困原因探析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当前高校德育致困原因探析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当前高校德育致困原因探析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当前高校德育致困原因探析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当前高校德育致困原因探析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当前高校德育致困原因探析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当前高校德育致困原因探析文献综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当前高校德育致困原因探析文献综述我国当前高校德育致困原因探析文献综述作者:小神箭 出自:教育如履浏览/评论:910/0 日期:2005年8月18日 10:57王 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上海 200046) 内容摘要当前的高校德育面临着诸多复杂问题,陷入了困境,导致高校德育致困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全面把握高校德育致困的原因,对于高校德育摆脱困境,培养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 键 词高校德育;致困;原因 学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德育教育在其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因为它的最终生成品是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特别是在高校,它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的灵魂人的素质和教育质量, ,即关系到教

2、育的主体对象最终能否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能否健康成材并自觉服务于社会。多年来,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道德生活和道德价值观念上的改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前高校德育确实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问题,可以说似乎陷入了困境。面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分析我国当前高校德育致困的原因,这对当前高校德育摆脱困境,培养合格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对高校德育致困原因的研究较多,笔者对此做了一些文献梳理。一、 客观原因1.社会背景(1)国际社会背景。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挑战。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形势由“两极”转向“多极化”发展,冷战形势有所缓和。但在我们吸收和借鉴西方有益科学文化成果的同时

3、,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主张、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乘虚而入。他们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干涉我国内政,支持“”邪教组织和企图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始终没有改变。有不少学生受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所迷惑,看不清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甚至动摇了社会主义的信念。这都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一大浪潮,把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的文明体系之间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引向某种“趋同化”的典范。它对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导致人们的思想、行为、道德观念等作用发生变化,尤其是对求知阶段的大学生冲击更为强烈。首先,经济

4、全球化强化了个人的经济观念,容易产生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极端自私等观念。由于历史性原因,西方国家不择手段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促使大学生信奉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对青年人才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其次,全球化强调了技术素质,将高校培养专业涵养的要求提高到较高的地位,造成容易忽视德育教育的危险。大学生个体也是仅仅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忽视自身的道德思想素质培养。第三,经济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全球化的加速形成一种全球化意味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正日益趋同,但不是趋同于社会主义而是趋同于资本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而是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的倾向,造成了大学生政治立场不坚定,信仰发

5、生动摇,功利化思想严重以及性格怪异、人格扭曲和心理变态等问题。(2)国内社会背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给高校德育工作的挑战。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社会情况也相应的发生变化: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和就业方式呈出出多样化,也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法则很容易侵蚀到社会政治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领域,引发见利忘义、权钱交易,导致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奉献精神的减弱。高校学生也难免受到影响,使他们在思想上、信念上、追求上产生动摇、困惑和彷徨,从而引起思想与行为上的失衡。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党内一些不正之风、腐败现象的

6、存在对学校德育起了抵消作用。如以权谋私、权钱交易、弄权渎职,中考、高考舞弊现象令人忧心忡忡。社会主导文化的缺失。从文化的发展及其功能的角度进行分析,关键在于我们这个社会缺乏一种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强有力的主导精神文化,人们的精神需要没有被满足,从而在思想意识领域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空白”地带,给各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及邪教思想的传播造成极其有利的条件。同时与这种主导精神文化紧密相联系的社会主导价值观、人文精神也没有形成。这是造成目前德育困境的一个深层次原因。2教育体制改革带来新问题(1)高校持续扩招带来了招生制度的改革,宽进严出的实行,走读成份的加大,造成学生的文化、思想水平更大的参差不齐,使德育对

7、象呈现复杂化、多层次化。且走读生趋向松散化,导致学生整体的自由度增大,而家庭、社会的影响则更为经常。这一切,使统一模式、集中管理的德育机制运行日益困难。(2)学籍制度的变革,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行,使“学分”成为学生的“命根”,德育则相形见绌。由于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可以跨专业学习,修业年限不再整齐划一,因此,传统的班、系概念在淡化、在松散。若再以这种动态的班、系为德育的基本载体,德育的思想基础、体系的连续性、系统性都很难把握。(3)学费制度的改革,缴费制度的实行,学生对学校的依附性将减小,学习文化专业知识的目标性更强;自己拿钱读书,也更强调自身的独立性,摆脱学校制约的倾向将增强。

8、其客观后果之一,是使课余集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失去较大的内在动力。(4)就业制度的改革,不包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实行,使高等教育走上市场调节的轨道,市场的需要成了一种巨大的导向力量,无形地掣肘着学生的价值观。原来德育机制中内在的分配导向的力度日益弱化,新的德育导向机制必须重新建构。自主择业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不完备的情况下,出现了不公平竞争,这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5)后勤管理的改革,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推行,很难保证学生按系、按班集中居住。面对庞大的、人数众多而素质参差不齐的、动态而松散的德育阵地,仍以少数辅导员加兼职班主任为主干力量,虽然仍能发挥一定作用,但终究是疲于奔命、难能

9、为力。3以互联网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对高校德育的挑战。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为各国之间的政治交往、经济活动等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让世界各国在时间和空间上距离更为靠近。西方国家利用因特网技术宣传资本主义价值观,大搞文化渗透,企图把资本主义模式强加给我们青年一代,妄图颠覆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我们当代大学生思维敏捷,求知欲强,涉世未深,很容易受影响,甚至意志消沉,迷失了方向。大学生在网上交换信息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到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网络中充斥着各种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东西,影响了大学生是非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有关调查表明,痴迷网络的学生,容易变得消极、冷漠、无情和自私

10、。据统计,高校中被退学的学生中,约80%是由于痴迷网络而荒废学业。二、主观(自身)原因1 德育本身的原因(1)德育外延扩大化。我国的德育的外延比较大,广及整个社会意识教育,甚至超出社会意识教育的范围。西方“德育”即道德教育,外延比较小。 “大德育”是颇具特色的。其实在“大德育”的概念框架下讨论和研究德育,存在不少理论上难以解决的问题。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甚至心理教育都归于德育其优越性是明显的,其“难题”也是不少的。仅就德育的政治教育性而言,就存在着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的误区。德育目标、德育内容上有政治性要求,但德育不仅是为政治服务的,它还应该为社会经济、文化及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11、德育必须以国家的政治要求为依据,但不应该是唯一。实践表明,德育政治化思维模式只会导致“政治第一“倾向的出现,从而使德育本身缺乏特色,影响德育科学的发展及德育目标的实现。(2)德育功能简单化、正向化。德育功能是德育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时所产生的结果,分为内部功能和外部功能。德育的内部功能主要表现为适应功能、认同功能和享用功能。德育外部功能主要有自然性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等。德育不仅包括正面功能,还包括负面功能。德育具有使个体抗拒外在的道德规范的功能,又可能使个体把道德生活看作是一种限制、一种痛苦,又能为现存政治制度准备政治活动家和理论家,还可能使现有的文化

12、发展链条中断。把德育功能简单化、正向化的思想及作法,是方法论上的失误,但德育实践中,这种方法论中的“失误”还在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德育目标的正实现,害处极大。(3)德育价值不可选择性。德育工作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也要为人的发展服务,这两者是统一的。也就是说德育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必须视学生为德育主体,而要真正实现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就必须强调道德选择,让学生通过各种比较进行选择,再通过实践进行判断。但是,当前的高校德育却不提供给学生选择的机会,选择的过程实质就是承担责任的过程,只有在这个过程中, “知情意行”才会交知在一起,只有这样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准则才是学生自己的,这样的德育才能取得实效。

13、(4)德育内容泛化。当前高校德育有一种倾向或者误区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盲目扩大或者错误理解德育工作内容或内涵,从而形成了所谓“万能”德育、德育包罗万象的局面,这实质上从客观上淡化了德育的科学性、淡化了德育的相对独立性,降低了德育的社会认同度。政治教育、心理教育、美育教育、劳动教育等等都是相对独立的,也应相对独立,虽然他们与道德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此就涵盖其所有,使德育自身难堪重负不言,造成德育科学化进程减缓、德育效果不良才是最应该深刻反思的。(5)德育过程智育化。智育是立足于解决认知问题的。德育则是按照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的政治要求、社会理想和道德规范,来培养、塑造个体的思想、品德、信念

14、和行为习惯的。与任何教育一样,德育活动最终也要归结到对个体身心所施加的影响上。显然,德育过程离不开智育手段。从一定意义上讲,智育为德育建立了必要的认知条件和基础。但事实上,由于对德育和智育范畴的模糊,使高校德育工作出现了用智育思维、形式、手段和方法即智育模式来解决德育问题的弊端或者误入以智育取代德育、削弱德育工作的歧途。总之,德育应该相对独立,牵强的德育观念、德育活动都不会真正意义上使德育科学化,实效性就更难以保证。(6)德育形式课堂化。德育用课堂的形式或者教学的形式进行是国际性的,但德育课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则是中国特色。这里有个德育课的内涵及形式的问题,理想意义上它与传统意义上的智育课的差

15、异还是很大的,目的不一样,方法也不应该一样。但事实上,如果德育过分依赖目前的德育课而忽略了其它的德育形式,或者依旧沿袭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德育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道德不是教来的,而是通过感染获得的。(7)德育管理量化。关于学生道德评估形式的问题长期被争论,因为量是科学的一种特征,所以德育的量化管理也被冠之以科学、系统的美誉。实事求是讲,德育的量化管理客观上对学生管理、班集体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或者促进作用。但其科学性到底在哪里,准确性在哪里,意义到底是什么都尚未能得到比较完美的诠释。实质上,道德的教化性、强制性、不可选择性、非开放性都可以通过这种所谓的德育量化管理得以体现。但

16、这并不是或不全是德育的根本目的。(8)德育操作封闭化。强调加强高校德育小环境建设一直是高校德育的主题,但事实上这种思维及行为常常会造成一种局面:高校与社会、家庭“格格不入”。换言之,在操作过程中,高校德育是封闭的。在德育的封闭化操作下,可能会造成表面上的道德纯洁及繁荣而实质上并不乐观的局面。我们的大学生社会适应力差,心理发展水平低,特别是一跨出校门,其道德迅速“滑坡”,。这脆弱的高校德育是一种“反击”,也富有一定的讽刺意义。事实表明,封闭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人都会成长的,成熟需要过程,需要学生自己去体验。高校德育不应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9)德育行为功利化。德育的实效性不能简单地要求立竿见影,也不能够简单地理解为眼前学生在我们的严加管束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的水平就是我们的德育实效。德育的实效性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形成学生能够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会自己进行道德判断、能够进行道德自律的过程。现实中,德育评估及评价导向科学性不强,使得德育工作及德育工作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