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DOC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42716489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中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DOC(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高中语文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心得通过一段时间对专家讲学视频的学习、探讨新课程教学的优秀论文的拜读及跟通过一段时间对专家讲学视频的学习、探讨新课程教学的优秀论文的拜读及跟 同事的心得交流,我有以下几点体会:同事的心得交流,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语文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出,是 语文新课程的核心。例如重视民族精神、国际视野的形成;强化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注重生命意识、环境意识、诚信意识、 职业意识的养成。徐淀芳老师说,课标中提出的这一系列新的课程理念,是编 写教材、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语文教学中

2、,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人文 意蕴,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 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人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 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 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新课程把课本 这本“小书”和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语文学科和生活的密切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 一个非常有新意的提法,是与“语文素养”相吻合的。“人文性”就是教学生 如何做人语文新课程不仅继承了语文教学的工具

3、性,更重要的是强调了语文教学的 实践性。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要教会学生掌握好工具必须引导 学生到言语实践活动中去锻炼、去领会,自己去获得语文交际能力。学生的言 语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其形式灵活多样,尽量适应学生要求、符合 学生兴趣。主要反映在语文课改中淡化字词句篇基础知识和文体知识的教学, 但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中不教这些知识,而是教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与生活中 学会运用语言,这是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理念。二、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语文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新型的师生关系。有一位专家说:“要把学习 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老师首先 是学生的学习伙伴,

4、其次才是学生学习指导者、引导者、诱导者、辅导者。” 语文教育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它既不是教师一味传道授业解惑,学 生一味地服从老师,也不是教师只能造就学生,围着学生转,而是师生平等、 相互合作,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语文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 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 泼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 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教师不管在上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还是研究型课程,都应让学生畅 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使得学生人人都必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另外教师在 教学反馈中,要善于评价学生

5、学习地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效果。三、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师教学,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渠道;课堂,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主阵 地。把传授语文知识作为语文教师的全部职责,这一直是语文教师教学思想中 的误区。在语文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要学习语文知识,也要培养语文能力,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新奇感转化为未知欲。步根海老师说: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培植学习语文的自信心。”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 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资源。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尤其 是新教材的实施中,要求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最大限 度地发挥教材所提供的空间,体现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事实上,新教 材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发展、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我们教师不仅要 承担起培训者的责任,更要充分发挥“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应明白:“语文教育是事业,贵在淡薄名利,默默无 闻;语文教育是科学,难在持之以恒,求是求真;语文教育是艺术,美在享受 母语,陶冶身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