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考议论类例文评点_c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711689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考议论类例文评点_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选高考议论类例文评点_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选高考议论类例文评点_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选高考议论类例文评点_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选高考议论类例文评点_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高考议论类例文评点_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考议论类例文评点_c(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精选高考议论类例文评点 C 湖南师大附中汤正良置评 2929 岂以亲疏辨好恶?(2003 年湖南卷)湖南考生芝兰玉树,其皆出于庭乎?蓬蒿杂草,其皆植于外乎?不尽然也。亲之,则菽麦难辨,蓑草蓬花,皆以之为倾国之色;疏之,则沙金不分,芙蓉玉露,皆以之为凡尘泥淖,非独花草也,贤者亦如斯。昔楚王亲郑绣、靳尚而疏屈原,为其近于心而谄于行也。由是则燕雀乌鹊,巢于朝堂之上,露申辛夷,死于林薄之中,鲍臭日近而香兰日远,致国之殇,无怪也。蜀之刘禅,亲小人而远贤臣,朝专权于宦官,而君耽溺于酒色,是以孔明六出岐山而不利,姜维九伐中原而无功。朝臣自危,皆欲远避,忠言日去而佞语日进。后邓艾以匹夫之力,而摧蜀二世之功业

2、,无乃出于此乎?由是观之,则所亲之物,非尽力为香兰也;所疏之物,非尽力为臭鲍也。君子贵明辨好恶而决亲疏,知亲而近乎谀者,鲜为君子贤士,疏而近乎绝者,鲜为奸佞小人,故为之曰: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信其真也。明其好,亲之。辨其恶,疏之。是以曹孟德不徇汉法之以人举士,而行唯才是举之为,乃致帐幕之下,贤者如云,俊采星驰,北破袁绍,东禽吕布,西伏马腾,南收刘综,三分天下,奄有其一,不可不谓明贤辨佞之功也。齐桓之治于天下,外有管仲、鲍叔修于朝政,内有易牙之辈献媚于前,然其明辨之,不以易牙之亲而疏管鲍之贤,其重管鲍而轻易牙,专心国事而疏于酒色,是以有饮马黄河,傲睨天下之霸业,而其亦不失为一代雄奇之

3、主也。孔明有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盛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之所以倾颓也。亲疏不同,而有国之兴衰之异,足以为后世之训也,然非独国事如此,君子欲修身立德,亦必先择善而从,此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若亲善近贤,则如蓬生麻中,不扶且直,若亲佞近谀,则如白沙在涅,其欲求不与之俱黑,则难矣。亲者之言,为己而谋者有之,构陷他人者亦有之,非皆为善言,而疏者之言,其辞多厉,其语多直,若欲求顺耳之言,难矣,然则苦口之良药,方有利于病,逆耳之忠言,方有利于行,此所以君子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好恶之别,不应以亲疏辨之,贤愚之勘,不应以近远而区之,君子贵明辨好恶而决亲疏,纳逆耳之忠言,后修身立德,

4、则可矣。点评:点评:文章标题即紧扣话题要求,简明地揭示出文章主旨。首段用比喻起笔后,马上以亲与疏的对比贯通全篇:主要选用人所熟知且又颇具典型意义的历史掌故作为论据,围绕主题,反复申论;然后提出富有见地的警示(“为己而谋”或“构陷他人”的那种“亲者之言”,“非皆为善言”),最后自然地回到题目上作结。应该说,是一篇紧贴题意,主旨鲜明,论证充分,结构完整的议论文。文章撷取史实,三言两语,概括甚简,除个别地方不甚精确(如邓艾是以镇西将军身份率兵拒蜀将姜给的,并非“匹夫”)以外,多有信度;引录经典(如荀子),熟练自如;又用浅近文言行文,笔致堪称老到(个别文句尚有毛病);这些,反映出这位考生平日阅读重视2

5、积累,写作用过功力。(颜雄)启示:启示:要表达当今时代我们的思想感情,文言毕竟远远不及白话,且不易学到手,也可能露拙;中学生作文,尤其是参加高考,不宜用文言写作。 3030 探知的阻碍(2003 年湖南卷)湖南考生梵志拿了两束鲜花要献给佛祖,佛祖曰:“放下。”梵志放下了手中的鲜花,佛祖又曰:“放下。”梵志曰:“还要放下什么?”佛祖曰:“你还要放下外六根,内六尘,中六识,到了无可舍却的境界,便是明辨事,探知无阻碍的境界了。”人生在世,就是对事物的探知的过程,而在这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阻碍“外六根,内六尘,中六识”,也就是感情的亲疏冷热,它是人性在外表联系中的体现,但更是人类在探知道路上的拦路

6、虎。对于一个人的感情如何,和他的关系如何,蒙敝了事物本身的特质,也影响了是非曲直的判断。在中国的谚语里,就有“爱屋及乌”的说法,爱一座屋子,连屋子上的乌鸦也爱,也许,这体现了很深的感情,但倘若屋子是坏的,乌鸦是报丧的呢?这里,作者对屋子的感情,影响了他对乌鸦的判断,这样的判断方式便是不明智的。“六亲不认”是对不顾亲情的忘情的人的斥责,但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中国这个人性味太浓的社会里,我们正需要的是这种“六亲不认”的大义凛然。这里所说的六亲不认,并非是指不顾情,而是指在干事业,做工作时不能太顾及亲情、友情等感情,过多的顾忌,会蒙敝人的双眼,搅乱人的视听,混淆人判断曲直的标准。人类要在探知的道路上

7、不断前进,就要绕过这个阻碍,保持澄明的心灵。唐太宗任人惟贤虚心讷谏,才有了一代贤臣魏征,他敢于直谏、死谏,唐太宗多次和他争执不下,几次恨不得处决他,但太宗认识到魏征的直率原则之贵,并未因为自己的喜好影响了国事处理,最终造就了“开元盛世”。这正应证了韩非子所提出的观点,同时也说明了对事物正确的认知,不能受到感情亲疏的影响。其实探知也如同喝茶的艺术。我们泡茶的时候,第一泡淡洌,第二泡沉香,第三泡甘醇,为什么第三泡时才最爽口宜人?那是因为前两泡冲击了茶叶上的蜡质与灰尘,第三泡才泡出茶叶的真醇之味,香味才更浓郁。我们探知亦如此。在对事物的认知上,逐渐抛下认知的阻碍,用澄静清明的心智,抛下感情亲疏的羁绊

8、,用一尘不染的心灵,轻装上路,才能在探知的道路上取得丰硕的成果,领悟认知的真谛。要知道,感情的花儿开得越大越饱满,探知所得的硕果就越小,因为开花已经用去了太多的养料。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感情,绕过探知的阻碍,才有能达到理想或成功的彼岸。点评:点评:这是一篇脱略一般议论文套路的随笔,作者连类取譬,行文浑厚而有韵味。作者先从佛典放下“六根六尘六识”说起,新颖别致;然后将佛典所说“六根六尘六识”与人类感情亲疏远近对认知的影响联系起来,由日常生活而推及经国之大事;再以喝茶的艺术作譬,收束文意点明观点。作者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行文圆熟浑成,文章层次清楚而饶有趣味,写出了随笔的味道。文章以“茶三泡方能出真淳

9、之味”,以喻如何才能达到澄清清明之境,虽未从主体方面着笔,但写随笔毕竟不同于写哲学论文,随笔讲究的是自然随意而富于趣机,从这个层面上讲,谓之生花之笔也未尝不可。(陈果安)启示:启示:形象说理,涉趣成文,用知识、典故糅合其中,以增加可读性,成为文章亮点。3 3131 用双眼看世界网络个人主页设计(2003 年湖南卷)湖南考生相关主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时事挖掘:前不久曾有这样一起案例,一位音乐教授在一次歌曲大赛中任评委。在初赛中,他给一位选手打了最高分,而在复赛中,却给了最低分,最终此选手与冠军头衔擦肩而过。究其原因,原来这位教授在初赛后发现这名选手是自己“死对头”(另一位音乐教授)的学生。

10、相关链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情人眼里出西施,陌路之中成东施”的例子。另外,一些家长对自家小孩同他家小孩双重对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还有“靠亲戚开后门”,“靠熟人走捷径”的套路也不是屈指可数的。人与人如此,国家之间也如此。像美国对外就施行双重标准,对亲密的国家与对疏远、敌对国家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专家评论:以上所述皆为凭感情亲疏来引导个人认知的事例。归根到底,这是一种“单眼看世界”的表现。也就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从自身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人的认识因人而异,客观上受当时社会条件制约,主观上与一个人的立场,人生观、知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由感情亲疏来决定事物的认知其实质也是一种片面的

11、唯心主义,没有客观地全面地来认知事物。所以,只有端正自身的立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面地认知才能摆脱“感情”的囚笼,实现理性的飞跃,才能真正“用双眼看世界”。即时评说:用双眼看世界不仅是一种科学的认知方法,也是一种正确的处世原则。古有“包青天”刚正不阿一视同仁,今有众多的医务人员视人民的利益如自身利益,舍生忘死,夙兴夜寐地战斗在“抗非”一线上。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沉睡后振兴,用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开放,用非歧视原则与各国友好贸易,以无敌国外交享誉世界。压轴发表:让我们用双眼看世界,冲破“感情”的桎梏,你会发现人生原来可以如此开阔美好,世界原来可以如此精彩美丽。让我们用双眼看世界,打破

12、“感情亲疏”的标准线,未来的星光大道,定将畅通无阻。点评:点评:这篇文章构思新巧,运用“网络个人主页设计”形式结构全文,让人耳目一新。文章准确把握了命题者的要求,辩证分析了感情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分析论述由个别到一般,所涉广泛,针对现实。文章内容充实,态度鲜明。文章由时事的点评挖掘,到相关现象的联想,到这一类事物本质的揭示,最后归结观点,照应文题,层层深入,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文章不以文采胜,但语言简洁流畅。启示:启示:这篇文章的表现形式与表达内容是相适应的,创意上是个亮点,但同学们不可不顾内容表达的需要而盲目仿效某种表现形式。 3232 转 折(2003 年北京卷)北京考生

13、人是在不断地发展的。发展的道路由我们自己来选择。穷途末路时,怎么办?是绝望并且大哭,还是试着来一次转折? 有诗为证:“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路至尽头时,不妨来一个恰当的转圈,4说不定就能迎来坐看云起的洒脱与自在。观景如此,为人处事亦当如此。汉时班超初学文章,苦闷不已。一日,投笔而起,大呼:“大丈夫当提三尺剑,立不世功。岂可皓首穷经,老于经案?”遂投身戎马,后又出使西域,经营数十载,名垂青史。班超此举,不但留下了“投笔从戎”的典故,更让我们看到了适时转折的必要以及明确选择之后道路的光明。倘班超一直穷于文章,终了不过是刀笔小吏,默默无闻,供人呼来喝去。况且,有班固高峰在前,文章一途,

14、岂复有路?这枝笔投得好,投出了响当当的西域都护使,总揽西域大权。班超幸甚,西域幸甚! 古人如此,今人也不含糊。杂志上曾载:某巨商,少时好文学。在家庭压力下攻读经济,走上商途。几十年摸爬滚打,挣出一番事业,但心中的文学梦并未泯灭。正在疲于商战之时,他突然退出商海,投身于一家报社当起了编辑,圆了昔日梦。如今舞文弄墨,乐在其中。投笔从戎也好,弃商从文也好,转折是一大关键,惟有转折,事业才有新的突破,个人才有新的发展。转折不同于逃避。逃避是不堪重负,跳出生活,找个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桃花源,借以“藏”身。这是出世之举。转折则是:谋求更利于自身发展的条件,寻找更便于自己发挥的舞台,是在新环境里做出一番新事业

15、,这是入世之举。一出世,一入世,岂可等量齐观? 个人要转折,国家也应转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是在一次次的摸索中转折,把中国这艘巨轮推上了正确的航道。然而前面并非一帆风顺,有暗礁,有风景,这就要求我们顺应时代的变化而适时做出或大或小的转折,惟有这样,才能确保我们抵达胜利的彼岸。 昔人阮籍,穷途而痛哭。我们不能责备他,因为他处于那样一个黑暗、高压的朝代。我们作为“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时代使者,当然不会效彼穷途之哭。该行则当然行,不行则毅然转。勇于拼搏,敢于转折,这才是我们在新世纪里应有的精神面貌。点评:点评:本文是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长处是起承转合自然圆润,语言表述简洁流畅,述例说理从容自如

16、。但文章内容的内在逻辑经不起推敲,比如说,全文问的是“穷途末路时,怎么办”,答的是“勇于拼搏,敢于转折”,恐怕在“符合题意”上就要打折扣,“转折”是事物发展的趋势发生方向性的变化,是事物的客观存在;而文章所谈的,是要根据自己的潜能或志趣审时度势果断抉择,是人的主观行为。在面对人生转折点时,必然存在抉择,但不是选择“转折”的问题,二者是不同的。还有像以“出世”“入世”界定是否“转折”等好些地方都是推敲不得的。启示:启示:本文得满分,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些年来中学生写作议论文能力的缺失,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议论文结构圆合层次井然的重要。 3333 杂而不乱归于大同(2003 年上海卷)上海考生翻开试卷,看到作文题“杂”,不觉有些想笑,还真符合我现在的心情哪,复杂、紧张却又有些兴奋,不安但带着期盼,怎一个“杂”字了得!(见笑了)于是,我静下心来,闭眼冥想从头说“杂”。有些吃力地,翻开历史那沉重的书页,不时会看到“杂”的踪影。先有春秋战国群雄割据九州,而后,秦始皇结束了这一混杂的场面,统一了天下;再后来三国鼎立,均分天下,之后被魏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