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音乐史复习纲要一. 古代希腊与罗马音乐1.古希腊音乐的特征:古希腊音乐是单声部音乐,有自然音类型以及自然音与各种变化音混合的旋律风格,音乐同舞蹈、诗歌紧密结合,歌唱时可以有乐器伴奏,用字母记谱,歌词往往是当时一些重要的诗篇,音乐与祭祀仪式有关或伴随戏剧表演2. 古希腊音乐成就(1)比较重要的乐谱残篇:《俄瑞斯忒斯》、塞基洛斯歌 (现今看到的最完整的古希腊音乐)(2)乐器 :里拉琴,阿夫洛斯,基萨拉琴(属于里拉族乐器)(3)日神赞美诗:多用里拉琴或基萨拉琴伴奏,多利亚调式,风格典雅均衡,具有理性的光辉酒神赞美诗:多用阿夫洛斯管伴奏,弗里几亚调式,音色尖利洪亮,具有狂放理性的力量4)抒情诗 :源于民歌,后由抒情诗人自创自唱,常用里拉伴奏代表诗人:萨福(第十位缪斯)叙事诗 :荷马时代(5)古希腊戏剧悲剧 :起源于民间的酒神颂,被视为一种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有效方式喜剧 :以轻松揶揄的手法描写和表现现实生活古希腊戏剧的意义:对后来的西方音乐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对17 世纪西方歌剧的诞生,以及19 世纪瓦格纳的歌剧改革理想产生了深厚的影响6)音乐理论与思想毕达哥拉斯:是西方第一个以理论方式来说明和解释音乐现象的人,通过弦长比发现八、五、四度是协和音程。
阿里斯多塞诺斯:著有《和谐的要素》,它是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文献,他的音乐理论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是四音音列四音音列 :包括四个音,前后两音不变,中间两音做变化,古代关于旋律、音阶、调式的理论都建立在四音音列基础之上古希腊调式: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及各种变体,把多利亚调式至于中心古希腊记谱法:字母记谱法 (以字母和符号分别用于记写歌唱和器乐的演奏,除有表示音高的记号外,还有表示音的长短和停顿休止的记号)音乐社会功能的学说:亚里士多德认为多利亚调式质朴,具有男子气,使人安静并具有力量弗里几亚调式狂放,具有酒神精神,可以激发热情副弗里几亚调式容易使人陷于享乐,丧失意志;柏拉图认为音乐是净化心灵,教化品性的重要手段,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向善,但不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品行不端,并认为音乐的重要功能是为社会教育服务,而不是享乐或娱乐3. 古罗马音乐(1)古罗马音乐特点:实用性和娱乐性增强,集体性的军乐以及仪式、游行音乐非常普及与古希腊音乐的重要区别是音乐的职业化,大型化古罗马在音乐的繁荣方面不亚于古希腊,但却失去了希腊艺术的高尚和纯真成为一种纯粹的娱乐特色乐器:大号、水压管风琴、大型基萨拉琴二.中世纪音乐1. 格里高利圣咏的特征:以罗马教皇格利高里一世命名,用于基督教礼拜仪式中咏唱圣经的音乐形式,形成于约 8 、9 世 纪,无伴奏、无固定节拍的单声部素歌,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上,用拉丁语演唱。
最初为格利高里一世为了规范各地教仪和素歌,而搜集各地圣咏加以整理,后来得到推广传播,逐渐形成的以罗马礼仪为基础,融合了高卢地区的礼仪因素的礼拜仪式和圣咏内容基本功能 ;服从宗教礼拜活动,主要用于日课和弥撒这两种宗教礼拜活动2.中世纪的复调音乐(1)平行奥尔加农:它是奥尔加农的最初阶段,它的上方主声部是圣咏旋律,主声部下方附加一个奥尔加农声部,附加声部以相距四度或五度方式平行于主声部2)平行奥尔加农的变体:这种奥尔加农也是一圣咏为基础,但两个声部以同音斜向开始,进入四度音程后两个声部开始平行,最后结束又汇合于同音3)华丽奥尔加农:奥尔加农声部从原来的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并越来越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格,形成花唱式的复调风格巴黎圣母乐派的莱奥南擅长写作华丽奥尔加农4)第斯康特:12 世纪,,出现了在华丽奥尔加农之上,使用长短型的六种节奏模式的复调写作形式,称为第斯康特它采用音对音的织体,有了对位的性质,并在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从而有别于结构松散,节奏自由的奥尔加农巴黎圣母乐派的佩罗坦被称为“ 最伟大的第斯康特” 作曲家5)孔杜克图斯 :12、13 世纪流行的一种既可以是单声歌曲,也可以是复调形式的体裁形式。
其特点是:不再依赖圣咏,以自创旋律为基础,采用分节歌形式,用第斯康特节奏,内容较自由,并有世俗化倾向,各声部采用拉丁文13 世纪下半叶被经文歌取代6) 克劳苏拉:意为礼拜音乐中的一个片段,最初是在礼拜仪式中用来替换同样圣咏的单声片段,或替换建立在同样圣咏片段的其他复调片段,也被称之为“ 替换克劳苏拉 ” ,上声部有词的克劳苏拉变成了经文歌,它是经文歌的直接起源克劳苏拉在风格和写作上属于第斯康特样式7)经文歌 :是从 13 世纪流行的克劳苏拉基础上形成的无伴奏复调音乐,是中世纪复调音乐的高峰经文歌是把克劳苏拉上声部填上歌词,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13 世纪下半叶又发展出了弗朗科经文歌和彼特罗经文歌3.中世纪记谱法:简明记谱法(用希腊字母代表音高),字母记谱法(935 年,法国修道院),纽姆记谱法(产生于8 世纪,在 9 世纪被广泛使用),四线谱(规多)(1)纽姆谱 :大概产生于8 世纪, 9 世纪被广泛使用,它没有固定音高,只有相对音高,只能提示歌唱着回忆已经熟悉的旋律轮廓2)四线谱 :意大利僧侣 规多 在前人基础上总结出四线谱,为五线谱的形成作出重大贡献3)有量记谱法 :13 世纪代表 “ 古艺术 ” 的德国作曲家弗朗科提出“ 有量记谱法 ” ,标明音的长短,促成五线谱的产生。
弗朗科记谱体系的核心是三分法,被称为完整拍划分4) 八个教会调式:四个正调式:多利亚、弗里几亚、利第亚、混合利第亚四个副调式:(前面都加上 “ 副” )4.中世纪的世俗歌曲(1)方言歌曲 :欧洲宗教歌曲采用拉丁语,拉丁语被视为正统,12、13 世纪各地方语言的重要性逐渐突出,出现由各国本地语言演唱的方言歌曲,即世俗歌曲2) 法国游吟诗人 :中世纪方言歌曲的重要成就体现在法国游吟诗人的歌曲十字军东征促成了游吟诗人的诗歌和音乐的产生游吟诗人的构成比较复杂,包括宫廷贵族和骑士阶层,甚至一些帝王,也包括许多有才华的下层诗人音乐家在法国南部的游吟诗人称为特罗巴多,在北部的称为特罗维尔他们的歌曲反映出教会和世俗旋律风格的影响,大多是单声的,常加上乐器伴奏,即兴弹唱游吟诗人歌曲以爱情题材为主,多为 “ 宫廷之恋 ” 题材3) 恋诗歌手:12、13 世纪在德国歌唱被称为“ 恋歌 ” 的方言抒情歌曲的歌手5.14 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 新艺术 ”(1)新艺术 :相对于巴黎圣母乐派为代表的“ 古艺术 ” 而言,指14 世纪法国、意大利的音乐,其特点为:以世俗内容注入宗教体裁当中;崇尚母语写作世俗歌曲;出现新的节奏记谱原则——二分性。
与新艺术有关的最早乐谱是《福维尔传奇》2)法国新艺术代表人物为马肖 ,意大利新艺术代表人物为兰迪尼 6.其他名词解释(1) 圣母院乐派:12 至 14 世纪,巴黎圣母院成为欧洲复调音乐创作、研究的中心圣母院乐派中最重要人物是莱奥南和佩罗坦莱奥南擅长写华丽奥尔加农,这种复调体裁在他手里被发展到顶峰,他著有《奥尔加农大全》,这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复调音乐文献之一佩罗坦擅长写第斯康特,被称为“ 最伟大的第斯康特作曲家 ” 他曾对莱奥南的《奥尔加农大全》进行润色和修订2) 等节奏经文歌:出现于 14 世纪,其技术特征是在低音部利用固定音列、固定节奏这两个要素周期性反复出现,使经文歌建立于一种统一的逻辑结构3)克勒 :固定音列4)塔里 :固定节奏5) 马肖 :他是法国新艺术音乐的最重要人物,在西方音乐史上他是作品得到完整保存的第一位音乐家他的音乐作品涉及到14 世 纪几乎所有重要的音乐体裁,有经文歌、弥撒、分解旋律以及大量世俗歌曲,代表作:《圣母弥撒》三.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欧洲音乐风格向着一体化发展,音乐中心向北转移)1.文艺复兴时期的乐派及作曲家(1)15 世纪初:勃艮第乐派(迪费、班舒瓦)(2)15 世纪后期:法 ——佛兰德乐派(奥克冈、若斯坎、拉絮斯)(3)16 世纪中:罗马乐派(帕莱斯特利那)(4)16 世纪下:威尼斯乐派(加布里埃利叔侄)2.法——佛兰德乐派(1)特征:把复调对位音乐发展到盛期;受人文主义影响;把世俗歌曲作为弥撒曲和经文歌的定旋律,常采用世俗声乐体裁进行创作。
2)代表作曲家:奥克冈、若斯坎、拉絮斯3.勃艮第作曲家群(1)文艺复兴早期出自欧洲北部的第一代作曲家称为勃艮第作曲家或勃艮第乐派2)代表作曲家:迪费、班舒瓦4.勃艮第作曲家群与法——佛兰德乐派的联系同一地区(尼德兰):(1)第一代:以迪费为代表——勃艮第乐派(2)第二代:以奥克冈为代表(3)第三代:以若斯坎为代表第二、三代作曲家被称为法——佛兰德乐派5.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的音乐(1)罗马乐派:罗马天主教,反宗教改革乐派,代表作曲家为帕莱斯特利那2)帕莱斯特利那风格:复调、无伴奏的合唱风格6.世俗性声乐体裁(1)意大利牧歌 :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以较高水准的诗歌为词谱写的复调歌曲通过牧歌,意大利初次在历史上成为欧洲音乐的中心意大利牧歌注重对情感、内容的细致表达它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a.早期的牧歌一佛罗伦萨、罗马和威尼斯为中心发展,主调风格,作曲家有维拉尔特;b.中期是以威尼斯为中心发展,音乐以五声部居多,作曲家有罗勒、维森蒂诺;c.晚期发展中心转入罗马、曼图亚和费拉拉,作曲家有马伦齐奥、杰苏阿尔多、蒙特威尔弟,其中马伦齐奥被称为 “ 牧歌的舒伯特 ” 2) 德国名歌手 :德国一些商人和城市手工业者阶层的业余音乐爱好者,他们组织起来进行创作和歌唱活动,始于14 世纪, 16 世纪获得蓬勃发展。
其歌曲是中世纪单声歌曲在新的时期里的延续发展利德 :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复调歌曲7.重要作曲家 ——蒙特威尔第艺术成就:蒙特威尔第的一生跨越两个时期,既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后一位伟大的牧歌作曲家,又是巴洛克早期意大利歌剧的奠基人之一1)对意大利牧歌的贡献:他的牧歌体现在主调与复调的完美结合,和声富有表现力,前期继承了罗勒的传统,后期更加成熟;不仅关注歌词的表现,也关注作品整体的戏剧性2)对意大利歌剧的贡献:蒙特威尔第的歌剧《奥菲欧》是歌剧诞生后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歌剧,使歌剧艺术艺术从此进入新的发展期;他的歌剧创作充分利用音乐与戏剧的表现手段,注重情感发挥,是旋律创作努力摆脱宗教的束缚3)音乐思想:他提出了“ 两种常规 ” 的思想,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 古代风格 ” ,叫 “ 第一常规 ” ,而新的作曲手法则被称为“ 第二常规 ” 在 “ 第一常规 ” 中,“ 和声是歌词的主人” ,而在 “ 第二常规 ” 中,歌词应是第一位的,是“ 和声的主人 ” 4)评价:蒙特威尔第是16 世纪下至 17 世纪上介于两个时代的重要人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四.巴洛克时期音乐(通奏低音时期)(1600-1750 )1.巴洛克音乐的新发展:(1)特征、标志:通奏低音、 “ 两种常规 ” 。
2)通奏低音:是巴洛克时期一种典型的主调和声织体,由旋律加伴奏构成,有一个独立的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因此叫做“ 通奏低音 ” 3)“ 两种常规 ” :蒙特威尔第提出了“ 两种常规 ” 的思想,认为文艺复兴的复调传统,即“ 古代风格 ” ,叫“ 第一常规 ” ,而新的作曲手法则被称为“ 第二常规 ” 在“ 第一常规 ” 中,作曲家主要关注对位写作的优美,即“ 和声是歌词的主人” ,而在 “ 第二常规 ” 中,歌词应是第一位的,是“ 和声的主人 ” 2.歌剧的产生和发展(1)歌剧的产生背景和标志:歌剧是融合了音乐、文学、戏剧、舞蹈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艺术歌剧来源于:古希腊的悲剧;中世纪的教仪剧;文艺复兴时期带音乐的戏剧;歌剧最直接的来源是16 世纪末意大利北部的宫廷娱乐活动和在这种活动中产生的幕间剧历史上第一部歌剧:《达夫尼》 (1597 年)第一部保存完整的歌剧:《尤丽狄西》(1600年),这是歌剧诞生的标志2)意大利歌剧及其代表人物意大利歌剧产生于佛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