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0KB
约28页
文档ID:42696303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_第1页
1/28

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马江*(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西部地区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于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人口文化素质低下等诸多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遇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两难矛盾:一方面,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较低,且呈恶化趋势;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又是中国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地区,发展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创新思路,寻求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结合点,变“两难”为“双赢” ,形成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在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认为,西部民族地区,作为西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难点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首要任务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局发展的指导思想,大力引入和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理念,激活企业、群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真正意义上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西部地区 民族经济 循环经济一、引言循环经济是近年来国际上深化、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有效地利用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倡导经济系统内部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输入原材料、能源及污染排放量最小化、产品重复使用化、废弃物资源化和无害化” ,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循环经济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在物质、能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建立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在不断进行的循环网络中得到合理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西部地区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于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明显、人口文化素质低下等诸多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遇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两难矛盾:一方面,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较低,且呈恶化趋势;另一方面,西部地区又是中国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地区,发展经济的任务十分繁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创新思路,寻求西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结合点,变“两难”为“双赢” ,形成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个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西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方针,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西部民族地区,作为西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难点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首要任务应该是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全局发展的指导思想,大力引入和推广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进理念,激活企业、群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真正意义上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二、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能源和维持环境容量,重新调整经济运行方式,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转型的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从物质流动和表现形态的角度看,传统经济是一种按“资源开采-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在这种开环型的线性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从地球上提取各种物质和能源,通过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最后以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形式大量排向大气、水域和土壤,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能源,并引发了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线性经济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变成废弃物,通过不断反向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全球共识,循环经济应运而生人类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梦想成为可能,并逐步变为现实。

相对于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理念和范式,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过程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外部负效应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同时,以实现资源及能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为目的,用“最适量资源—最适生产-最适量产品—最适消费-最大量再生资源”的环状反馈式循环理念重构经济增长方式和运行过程,最终在全球范围及一国或一个地区内构建并实现“最适生产、最适消费、最大循环、最少废弃”的协调型循环社会 循环经济与线性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内部是一些相互不发生联系的线性物质流、能量流的叠加,其物质、能量的利用是单向且低效的,这不仅导致了进入和流出这些系统的有效物质和能量远远大于系统内部相互交流的物质流和能量流,而且导致了进入系统的有效物质和能量远远高于通过生产系统而获得的有益的产品和服务,未参与相互交流、在生产系统中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则成为“废物”回到自然界,大大提高了环境的熵值,造成经济活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低效特征;2 而前者则要求系统内部通过增大交互信息流,以互联、整合、集成的方式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并在可能的地方实现物质、能量的再循环,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从而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目的。

循环经济以产业生态学为基本理论基石,在生态学的指导下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了整体性、系统性的思路,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提供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之间的三维分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维的“整合”和“共赢”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原则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Reducing)、再使用(Reusing)、再循环(Recycling)” ,简称为 3R 原则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不可或缺的其中: 13>.减量化(Reducing)原则减量化(Reducing)原则的目的在于尽量设法从源头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环节的物质流和能量流该原则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提高产品的质量,而且要尽可能地减少原材料、能源的消耗通过产品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能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并应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以期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生产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对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也必须实行技术性控制资源投入的减量化,就是要通过清洁生产和绿色技术的运用,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节省自然资本的消耗;在消费过程中,需要人们树立尽可能减少利用自然资源和减轻废弃物处理压力的消费意识和观念,尽量选择购买耐用的高质量的和能循环利用的产品。

从能源角度看,则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再生利用的太阳能和风力、潮汐、地热等绿色能源代替那些污染环境的能源减量化(Reducing)原则属于从输入端预防和控制原材料和能源过渡消耗及废弃物产生的有效方法 2.再使用(Reusing)原则再使用(Reusing)原则以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为目的要求人们在生产和消费环节尽可能多次并以多种方式使用自然资源、产品和服务在生产过程中,要求生产企业尽量遵循设计标准和加工标准,使设备或装置中的元器件、零部件可以容易和方便地升级换代,而不必更换整个机器及产品同时,要抵制为倾销商品而进行的过分包装,在简化包装材料和容器的同时,使用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与后工业社会一次性产品推广相反,循环经济强调在保证服务功能得以实现的前提下,产品在尽可能多的场合、尽可能长的时间内被利用而不被废弃,通过再利用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延长产品和服务的寿命;在消费过程中,也需要人们树立减少利用自然资源和减轻废弃物处理压力的消费意识和观念,尽量选择购买能循环利用的产品再使用(Reusing)原则属于过程中控制废弃物产生的重要方法 3.再循环(Recycling)原则再循环(Recycling)原则的目的在于实现资源性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的最大化。

要在减少排出废弃物的同时,对其进行尽可能彻底的回收再利用,对于有毒有害的产业废弃物则必须进行环境无害化的及时处理生产者应尽量利用二次资源代替自然资源,消费者应该购买具有最大比例的二次资源制成的产品,使得经济的整个过程尽量实现闭合同时,要努力培育把消费后的产品资源化的回收再利用产业,使得对生活废弃物的填埋和焚烧处理量降低到最小另外一个方面是从输出端在材料选材、产品设计、工艺流程、产品使用到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实行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并力争排放的无害化和资源化,以提高废弃物回收率再循环原则,即资源化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原级资源化,即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和消费完毕后的废弃物进行加工,形成与原来相同的新产品;二是次级资源化,这是一种将废弃物用来生产与其性质不同的其他产品原料的资源化途径一般原级资源化在形成产品过程中可减少20%-90%的原生材料使用量,而次级资源化则可减少 25%3 再循环(Recycling)原则是输出端最大化利用废弃物的有效方法 4.3R 原则的排序及内涵减量化原则要求在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同时,减少原料、能源的消耗,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预防和抑制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再使用原则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形式被多次使用;再循环原则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经过消费(生产性消费或生活性消费)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和能源而不是垃圾废物。

3R 原则构成了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是实践循环经济理论的具体体现,但 3R 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不能把循环经济简单地等同于废弃物资源化,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要求在经济流程中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弃物,因而从输入端加以控制的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一优先原则,再生利用只是减少废物最终处理量的途径之一通过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的减量化,可以使不可再生资源循环周期拉长,为自然资源的再生和人类寻找替代资源提供一个较长的时间范围,从而促进自然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实施减量化原则是从源头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通过以较少的投入获得同样甚至更多的产出,可以避免对资源特别是不可更新资源的毁坏性开采利用,从而减轻和防止环境破坏通过以较少的废弃物排放来获得同样的产品,可以减轻环境污染从生产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角度看,减量化原则将使它们获得高于传统生产方式的经济效益传统的生产方式是高投入、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方式,国家对这种生产方式往往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税费政策,企业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污染的末端治理和环境破坏的恢复,其投入产出效益相对比较低此外,实施减量化原则可以相对减少对资源的消耗,从而减少国家为寻找替代资源的支出,可以减少后代人为生活而必须支付的代价,有效地协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既保护了环境又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循环经济减量化优先的法则还表明再使用原则和再循环原则虽然是其三大原则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但必须认识到这两个原则所存在的某些局限性如废物的再生利用相对于末端治理而言虽然是社会对污染防治、节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认识的重大进步,但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再生利用本质上仍然属于亡羊补牢式地,而非防患于未然的预防为主的措施从热力学定理的角度看,它并没有能有效地防止熵的增加,废物再利用虽然可以减少其最终处理的数量,但绝非意味着能够减少经济过程中的物质的流动、使用和能量转换的速度、强度三)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目前,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实践已在三个层面上将生产(包括资源消耗)和消费(包括废物排放)这两个人类生活最重要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一是企业内部的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如杜邦化学公司模式;二是共生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网络,如著名的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三是区域和整个社会的废物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如德国的包装物双元回收体系(DSD)和日本的循环型社会体系1.小循环: 单个企业的循环经济模式 在单个企业层面上,组织企业内部物质和能量循环是循环经济在微观层次的基本表现以生态经济效益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