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和中观的基本观点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694665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识和中观的基本观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唯识和中观的基本观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唯识和中观的基本观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唯识和中观的基本观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唯识和中观的基本观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唯识和中观的基本观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识和中观的基本观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唯识和中观的基本观点唯识和中观的基本观点唯识和中观的基本观点慈诚洛珠堪布 今天,我们就唯识和中观方面的一些观点,做一个简单的开示。一、 “九乘”佛法的概念 在我们宁玛巴的论典中,提到了“九乘”佛法;而在一般的佛教经典中,只提到大乘和小乘,我们称其为“二乘”佛法;还有,在一些论典和续部中,会讲到“五乘”佛法等等;当然,还有数不胜数的不同提法。之所以体现出这些“概念”上的差别,是因为我们众生拥有千差万别的根基,所以佛转的“深度”也就会不一样。 下面,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九乘”的概念。 在“九乘”的概念中,从声闻到大圆满的境界,全部都属于出世间的,修解脱的法,其中不包括“人天乘” 。 我们在大幻化网

2、中讲到过“人天乘” 。 “人天乘”的观点和见解,是指在相信前世今生和因果的基础上,去行善断恶。然后,在来世会以此善根而得到人天的福报受用,即人天果位。故尔,人天乘也称为世间乘。接下来,比“人天乘”再高一个档次,就是“出世间”的法。而在“出世间”的法中,从显宗到密宗,可以分为九乘: 1、声闻乘;2、缘觉乘;3、显宗的菩萨乘;其中声闻乘和缘觉乘属于小乘,唯识和中观以上的法就属于菩萨乘(大乘) 。大乘又可以分为显、密二宗,其中密宗又可分为外密及内密,外密包括:4、事部;5、行部;6、瑜伽部三个层次;内密可分为:7、玛哈瑜伽(生起次第为主) ;8、阿努瑜伽(圆满次第为主) ;9、阿底瑜伽(大圆满)三种

3、次第。 从人天乘到密乘,各乘的关系大致如下: 最低的层次是“人天乘” ,再往上是“声闻乘” 。声闻乘是在人天乘的基础上进一步地“继承”和“发展” 。比如,生死轮回和因果的观点,声闻乘和人天乘都承认,但人天乘认为“有我” ,声闻乘则推翻了这一观点。声闻和缘觉的见解基本上差不多;唯识在声闻和缘觉的基础上,又是有“继承” ,有“扬弃” 。比如,声闻乘宣讲的“人无我” ,唯识宗也如此承认。但对于声闻乘认为外境“地水火风”四大实有存在的观点,唯识宗则予以了否定。 此外,唯识宗说诸法唯心所造,中观也认为如此。但是,中观不承认“有一个实有的阿赖耶识” 。中观的见解高于唯识宗的见解。(此指“四宗派”中的唯识宗

4、,并不是指楞伽经等经典中所讲的部分唯识见解。 )龙树菩萨的中观和世亲菩萨、无著菩萨的唯识著作中,比如中论 、 唯识二十颂 、 唯识三十颂 (这些法本在汉地也流通) ,都很清楚地表明中观的见解的确在唯识之上。密宗的见解又超胜于中观,这样,各乘之间自下往上,层层递进,既有承接又有破立。 当然,只有那些专门研究宗派的人才会如此刨根问底,如果我们想肤浅地了解一下也可以,但并不是最重要。对我们而言,当务之急是必须具备学佛人应有的正知正见。即,应该对生死轮回、宇宙、人生以及世间万事万物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至少也应该对事实真相有个了解。因为这是解脱的基础,即使谈不上有所证悟,但了解是必须的。 二、如何抉择无我

5、 首先,我们要扪心自问,每天 24 小时,我们所接触的事物,到底是什么?所有的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观点,它并不依赖于环境或他人的教导,而是和我们的肉体一起诞生的,在佛教中称为“俱生的我执” 。所谓“俱生” ,即不是受之于父母或老师,而是生来即有;所谓“我执” ,即执着于时时刻刻都有一个我的存在。我们的生活就是围绕着这个“我”的存在展开的;假如没有这个“我”的存在,那我们现在生活中为了自己的大小事务都可以不做了。 那么,如何去推导这个“我”是不存在的呢? 譬如我们想了解一辆汽车,从外观而言,就是有四个轮子、一个车架等等。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这个汽车,就应该打开引擎盖,看看里面的构成。如果再进一步,可

6、以拆下配件来研究。如此一来,才能谈得上比较了解这辆汽车。反之,如果仅仅由外表而视之,那就只能建立一个“四轮的交通工具”的概念。 又比如说,有一座房子,仅仅从外观而论,就是一个可以住人的建筑物。而如果想进一步了解的话,我们就还需要知道房子是用什么材料构建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建筑材料也做进一步的考察。然后,我们才会知道这座房屋究竟是木房子、石头房子还是钢筋水泥的房子。 可见,要了解某个事物,必须学会由表及里一层层地观察思维的方法。同理,如果我们想去了解自身和外境,那我们就必须去观察、思维:外面的世界如何构成?我们人本身心又是由哪些因素合成的?只有通过细致地观察,我们才会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作为人的我

7、又是什么样的。 至于观察方法,就如前面所讲的汽车和房子的例子。但要注意一点,我们在了知了房子的构成,是石头或钢筋水泥的基础上,还应再进一步去观察,钢筋水泥又是什么等等?一般的人往往只需知道房子是什么建的就满足了,不会进一步观察和思维。对他们而言,这些问题显得无意又烦琐,但对于我们而言,就必须做进一步的观察和思维。 那么,佛经上是如何教我们思维的呢?我们举个例子来加以明示。假如,我们有一块布,用肉眼观察这就是一块布,可以用来做衣服御寒。但如果我们把这块布拆开来看,就变成了一堆线。当我们面对这一大堆线的时候,刚才那块布去哪里了呢?这时,我们就应该去思维,刚才我们肉眼看见的是否根本就未曾存在过呢?或

8、者拆之前有布,拆之后布就消失了呢?如果说从未有过布,那么请问“我们平日里买来做衣服的材料,不是布是什么?”如果说拆之前有布,拆之后就没有,那么请问“布去了哪儿?”请大家注意,这些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思维的,并不是某一个教派的主张或说法,而是关系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 下面,我们继续一拆到底,来探究一下布的本性到底是什么。 布拆了以后,通过观察,我们得出结论:布是由线组成的;再把其中的一根线拆开,又得出一个结论:线又由更细微的线、丝或羊毛组成。 又请问,这根被拆的线去了哪里?它存在过吗?如果不存在,那拆之前我们看见的是什么?构成布的又是什么?如果拆之前存在,拆之后就消失了吗?消失到哪儿去了呢?这样

9、先有后无,难道不是象彩虹一般如梦如幻吗? 我们再接下来看拆剩的这一堆羊毛。对于我们的肉眼而言,一根细羊毛已经是观察的极限了。但是,我们还可以把这根羊毛切成很多犹如微尘般大小的段落。这其中的一份,已经不能称之为羊毛了。把微尘般的段落再往下分,直到尽头不能再分(即变成空性)为止,剩下的是什么呢?请注意,最后的结果是最关键的。将这极小的微尘一分再分,是无边无际的吗?或者分到一定时候,就分不下去了呢?有人说:一直分到最小时侯这最小的微尘不能再分。又有人说:可分无边无际。我们认为此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请问这个“不能分”是为什么“不能再分”了呢? 我们知道六方的概念是东、南、西、北、上、下。那么,比发尖还

10、细上千万倍的微尘,有东南西北上下吗?答案是肯定的。既然如此,那就表示还存在着更细微的六方,东方的东南西北上下,东方的东方也可以有东南西北上下以此类推,六方的状况都一样,都可以分下去,到这个微尘不存在为止。 同样,如果一秒的时间也可以被无穷无际地一分再分,这一秒就会无始无终,永远走不完;那一分钟就更长了,还有小时对于我们而言,就不会存在白天和夜晚的分别了。对于物质世界的人而言,1 秒钟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而在其它时空中就不尽然了。比如说,1 毛钱可以分成 10 分钱;我们从第一分钱开始,直到用到第十分就完了,这是数得清的。而从时间上来说,1 小时由 60 分钟组成,1 分钟有 60 秒,而每 1

11、秒中所含括的数字是无法用数量来形容的,它们就象苍穹中的星星,不计其数;如此说来,过了一夜、两夜.百夜、千夜,仍然没走出这 1 秒。这 1 秒是用不完的,因为它无始无终,没有穷尽。所以,这 1 秒钟对于我们而言,是永远的1 秒钟。我们此时在这儿相聚,在这 1 秒钟里;过一会儿,你们到别的地方去了,仍然在 1 秒钟里,这是肯定的;如果你们离开时,1 秒钟就过去了,那还叫什么无穷无际呢?故尔,我们可以说明天仍是昨天的 1 秒钟。 这是从时间上来分析的,我们再从物质上来分析。请问,我手里这块手表是由多少个微尘组成的呢?如果说是无限的。那这一栋房子呢?也由无数的微尘组成。同样由无数微尘组成,为什么手表和

12、房子在体积和重量上会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别呢?请注意,我们这里说的微尘是一个单位,无论是手表或房子,所提及的微尘都是同一个单位。就好比我们平时用的计量单位“克” ,不论东西的体积大小,重量都是用这一个单位来衡量,这样,才能使不同的东西在重量上有一个共同的标准。 同样,无论是房子里的微尘或手表里的微尘,大小也应该是一样的。我们知道十粒大米的体积比五粒大米的体积大,是因为大米的数量不同;那为什么同样含有无数的微尘,房子比手表大那么多呢?不同的大小是从哪来的呢?我们吃饭的时候,饭也应该成为有无数的微尘,那么这一碗饭就应该永远也吃不完。有人会说,胃口也是无限的。如果胃口无限的话,我们就会永远也吃不饱,而事

13、实并不是这样的。可见,如果用无边际的微尘来衡量事物的话,一根毫毛和一栋房子一样,都含有无数的微尘。那么,显现上毫毛和房子的体积、重量就不成立了。 转过头来,我们用有边际的概念来试试。有边际中所指的“边际”在哪儿呢?正如我们前面所述,东里还有东南西北,北里还有东南西北,这样分下去,恐怕不能分的那个边际,只有靠我们的意识,人为地加以规定。而事实上,一个物质,由于它的总量是一定的,所以,它是越分越小,直至达到微尘这样的极限。而所谓“分不完”的概念,是由于我们人的意识是无限的,只要我们任意识去无休止地思维,就永远可分。但是,手表体积是有限的,它越分越小,直到到达一个不能再分,再分就消失、失踪的地步。就

14、象佛经上说的“微尘是没有形状和颜色的,至少无法用我们现在看到的形状和颜色来说明。 ”现在科学家发现的波粒二像性的“波” ,其实也不过是个很粗的概念。我们所谓最小“不可分”的概念是指,如果再分,就消失了的状态。 每一粒微尘都会如此消失,消失之后的状况是一片虚空,这叫做单空,是最浅的空性。它们明明是如此地空洞无物,但我们的眼里却确实存在着一切,这叫缘起性空。总之,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物质就会有分尽的时候,不可能永远分不完,只是时间的关系。所谓的分完就是空性。 一般的人,如果你想使用一张桌子,你就不要去做什么观察思维,只需使用就行了。如果你要去观察桌子由木板构成,木板又再往下分.一直分到最后,你就将

15、得不到桌子桌子被分完了。就象我们前面分车、分房一样,被我们一分再分,就“失踪了” 。由此理推及世界、宇宙,如果我们想清楚地了解其真相,就用以上的方法去思维,观察到最后,会发现一切都象天空一样,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月称菩萨的观点。他曾经说过:如果你要获得事物,便不要去观察它,观察之后,你将一无所得,就会“失望”的。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应该了达,在每天的 24 小时内,我们生活在自己的意识数据所显示的虚幻世界之中。我们以前认为接触到的那些实有的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再向内观察这个所谓的我皮肤、肌肉、骨骼、内脏也是由微尘组成的,这个“我”与外境一样,都不是实有的,都是不存在的。眼识至意识的六识或八识也

16、都是空性。三、证悟空性是通往解脱的必经之路 作为凡夫,如果想继续拥有桌子,就用不着去观察,只需在轮回和因果的取舍上下功夫就足够了,不用再触及其它。这也是“人天乘”的观点。但如果要进一步修习中观或唯识的见解,仅仅拥有“人天乘”或“声闻乘”的见解和修证就显得过于简单了。 世界就是这样,无论是外境还是内心,只要我们不去观察,它们就会存在。一旦用心去观察,就会一无所获。这是物质世界原本具有的自然规律,是它的本质。不是佛祖冥思苦想杜撰出来,让我们去观想的。如果这仅仅是规定,那我们就没有任何理由去接受它。如果接受,就是生搬硬套,就是教条。而真理是有根有据,经得起考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同样,如果你希望有我,就切忌去思考关于“是否有我”的问题。因为,如果你去找,就一定得不到“我” 。无始以来,在错误观点的指引下,我们以为找到了“我” ,从而种下了生死轮回的根。只有空性的观点,即向外不存在一个实有的世界,向内不存在一个实有的我,才能真正地帮助我们走向解脱。 于此,我们奉劝那些希望拥有外境的人,千万不要去观察和思维。就好比,如果你想继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