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和学生品德发展的几点思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692696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教学和学生品德发展的几点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历史教学和学生品德发展的几点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历史教学和学生品德发展的几点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历史教学和学生品德发展的几点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历史教学和学生品德发展的几点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教学和学生品德发展的几点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教学和学生品德发展的几点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历史教学和学生品德发展的几点思初中历史教学和学生品德发展的几点思初中历史教学和学生品德发展的几点思考姜堰市仲院初级中学 王雄 225534摘要:重视品德发展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人提出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的垂训,到近代李大钊等呼唤的“愿为社会先驱的决心” ,中华民族的的品德发展教育源远流长。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学校教育理应承担起学生品德发展更大的责任。就历史学科而言,学科教学与品德发展教育可以做的工作不少。历史教学须重视学生品德发展的教育,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要考虑几个因素的影响并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关键词: 历史教学 品德发展 策略新修订

2、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其实,对于“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的理解通俗的讲就是历史教学与学习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问题。从广义上理解学生品德发展是指包括思想意识、法制观念、道德品质、道德认识、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发生和发展的变化过程。它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由旧质到新质的过程,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社会关系、思想意识关系及其处理准则的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学生的品德发展跟它所处的环境和所接触的知识有着必然的联系。历史教学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

3、品德发展首先,是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育部制定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要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要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要形成认同性和开放性的历史意识。历史教育只有把育人、立人的目标作为基本目标,

4、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才有可能形成和完善,才会对祖国和人类命运树立真诚关注和高度的责任感。其次,是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学生的道德动机是由其道德需要推动的,引起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量,它包含着那些与道德有关的兴趣、欲望、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因素,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起着激发、强化、调节、控制等多方面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道德动机的社会性、现实性、时代性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社会不良因素,诸如网络、消极群体、家庭等因素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道德信念的影响逐渐加大,导致学生对传统道德如忠孝节义等内容的不感兴趣和道德意志的脆弱,容

5、易受不良道德的侵蚀。因此如何进行理论、实践、行为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当务之急。再次,是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要求。学生品德发展的表现就是接受道德教育的程度的表现。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即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 ”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

6、推卸的历史使命。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品德发展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历史教学的品德发展教育原则是指历史教师在品德发展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在遵循学校教育总的教育原则的基础上,历史学科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原则。科学性原则,指历史品德发展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引导学生历史发展进程的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 “习史明智”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整体性原则,指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寓德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本学科的学科结构和教学特点,不能把历史课的寓德想象成政治课讲社会发展史一样,寓德不能游离于学科特点之外。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要体现这一原则需要做到史论结

7、合,论从史出。情感性原则,指在品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和发挥情感的作用。关注人的情感发展是品德发展教育中的一个本源性、根基性的问题。一定意义上说,我们确信一个人对某种价值认同、遵循,并形成人格,虽然需要以一定的认知为条件,但根本上是一个人情感品质与外在情感能力提升和增长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体现这一原则要注意启动或深入到学生的情感层面,以情促知,以情育德,否则再好的道理也会变成无效的说教,品德发展也就无从谈起。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品德发展有影响的几个因素第一是学生。历史教学的品德发展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而展开的,学生是有不同个性的个体,在教育中,要摒弃把学生当成被动的受体的传统观念和

8、做法,而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需要和认知等特点,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采取多样的、灵活的、非“千人一面”的品德发展的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第二是教材。教材无疑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历史课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教学活动材料,但并非学生只要通读教科书就可以达到感情的升华,情感的内化,教师只要照本宣科就可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获得内心的体验。这其中有两点值得我们探讨:(1)教材的概念应该明确,并非单纯指教科书,而是与教育主体相联系的各种材料,包括文字资料、图像材料、数据资料、音乐资料等,也包括遗迹和遗址。 (2)就教科书编写而言,对学生进行品德发展教育无疑是编写的原则之一,但历史教科书不是政治读本,品德教育的因素

9、蕴涵其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去发掘、去领悟,然后采取精心的教学设计,将其精神渗透到课堂中,渗透到学生的心田中。因此,能否发掘出教学材料的育德因素、能否如“润物细无声”一样有效、自然地在教学中寓德,实际上也应该作为教师的“基本功”来看待。第三是教师。虽然前面提到的两个因素也涉及到教师,但从影响课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来考虑教师这一变量时,应注意在观念上要把寓德由“灌”变为“导” ,要首先将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学生的真情浸透其中,须知“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没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轻蔑与敌视之上的,也没有任何一种真正的教育

10、是可以依靠惩罚与制裁来实现。在教学行为上要变让学生静听、静思为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在这方面,一些优秀历史教师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如在课堂上他们采用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等方式让学生形成进步的历史感。在教学实践中只有充分考虑以上三方面的因素,才能让一节历史课既体现鲜明的历史学科特点,又蕴涵一定的品德发展教育因素并实现一定的品德发展教育目标。初中历史学生品德发展的教学策略要想增强品德发展教育的实效性还应在教学策略方面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遵循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实际,以“导”代“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也影响到学生。他们不再机械地以学

11、校的品德发展教育准则为自己分析问题、判断是非的标准,而是有自己的看法。如在初中历史的研究课上出现这样一道测试题:“下列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均发挥过一定作用,其中,你最为欣赏的人物是:A.戴高乐 B.希特勒 D.墨索里尼 C.丘吉尔 E.罗斯福 F.斯大林” ,结果有部分学生选择希特勒,选择的理由“希特勒是一个军事家、思想家,他那种复杂的思想、好动的性格,我很欣赏, ” “我欣赏希特勒的胆量、才能。他从一个不被人知的小人物成为世界知晓的人物,他敢同世界作战,这应该说是一种气魄”等等。对于学生的这种认识,应当首先承认其真实性,这是在学生中存在着的一种价值判断,不能简单批评或否定,应当在教学过程中

12、通过引导,而不是强行灌输,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2.注意在品德发展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发挥教学民主品德发展教育过程和教学过程有着很强的一致性,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此,在品德发展教育过程中也应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采用灵活多样的“主体参与”式的教学策略, “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形成价值判断。方法有“想象体验” ,即在想象中从事价值客体的活动,以达到理解价值客体的体验方式。实践证明,讨论、辩论也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形成思想交锋,心灵的碰撞,有利其品德的内化。3.情感和理性要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

13、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方法论指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一个体现理性的过程,但同时也是情感体现的过程。在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论述中,十分突出地强调了情感的作用。他指出:“情感这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伪君子。 ”在教育过程中,一个充满积极、健康情感,对历史具有丰富而深刻感受和情绪体验的教师和一个态度消极,对学生、对历史“无情无义”的教师的教育效果是迥然不同的,而“如果成年人只关心自己的情感而不关心儿童的情感” ,他们就会继续误解儿童为什么会做出他所做出的行为和反应” 。教师的情感和理性的有机结合,学生

14、的情感和理性的共进,师生之间、生生方间情感与理性的交融和碰撞,才是我们追求的历史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理想境界。4.要采用多样的形式和渠道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品德发展教育,课堂教学固然是基本渠道。但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两者相结合是必须的,特别是课外活动已成为“现代学校培养学生的一种重要形式。 ”教师可以依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学生的实际选择形式,如办历史墙报、展览、举办报告会、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读书会、竞赛、组织参观、访问、座谈等活动方式,来启发学生内心感受,培养丰富情感和责任感,促使学生在逐步社会化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个性化。5.注意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动、静”结合形式是为

15、内容服务的,由于历史的特点。要生动地再现历史人物、历史场景,仅靠语言感知有时是困难的。实践证明,在总体考虑品德发展教育实施目标、内容的基础上,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参与品德发展教育过程,进行道德形象感知、激发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观念乃至推进道德内化进程有重要作用。例如,在世界史“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一课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利用计算机程控历史地图,其做法是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欧洲政区图,宏观地显示欧洲各国的位置,让学生从总体上感知。随着教学的推进,依次在地图上显示各个被侵略国家的位置。每当教师讲到德国对某国发动侵略时,地图上的相应的位置处出现闪光点;德国侵占了某个国家,被其吞并的疆

16、域先闪示,再变成与德国版图相同的颜色。这样,随着老师充满感情的讲述,计算机屏幕上的光点连连闪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了解了二战初期欧洲被法西斯德国侵略、蹂躏的严重局势,认识到了法西斯主义给世界和平带来的灾难。由此, “法西斯主义就是公开的恐怖统治,就是战争”这一节课的品德发展教育目标也就在学生的内心是自然地得到了落实。显然,这种鲜明直观的讲述,其效果胜于单纯的说教。从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念出发,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品德发展教育可研究的领域、课题还有很多,远远不止我们在上文中所涉及到的。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继续思考、继续研究和探索,在已有的思考、探索的基础上求实效。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7 月 2.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 朱晓蔓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年 7 月3.历史学习方略 赵亚夫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9 月 4.历史教学实施指南杨扬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 4 月 5.历史教学中学生品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