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何以可能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690582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低碳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何以可能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低碳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何以可能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低碳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何以可能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低碳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何以可能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低碳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何以可能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低碳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何以可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低碳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何以可能(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 QQ:1003 59168 低碳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何以可能低碳经济论文:低碳经济何以可能摘要低碳经济概念是当下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一种综合性及全方位的反映,是从经济、社会及环保等诸多方面的统筹性思考。它的提出恰如其时,承载着重要的理论责任及实践价值。我们既要立足及发挥低碳经济的理念,同时也要扩展思考的维度,探讨为何如此思考的依据及原则。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道德;政府行为;全球气候变暖当前,低碳经济概念正日渐成为时下出现频率较高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当下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危局问题的一种综合性及全方位的反映。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2、,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人类自身的生存问题都带来严重的威胁。亟需我们寻求一种新的观念来协调人类的行为方式,以及对待自然界的认知态度。低碳经济概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环境问题与低碳经济显而易见,低碳经济概念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一种全方位的反思,是从经济、社会及环保等诸多方面的统筹性思考。毕竟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作为环境问题的表现形态之一,其形成的原因较为复杂,涉及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的乃至于政治的多方面因素,不能将其简单的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 QQ:1003 59168 归结为单一性的问题。事实上,从农业革命以来,人类就已经开始了干预自然界的历程。而且在农业革命时期人类对自

3、然界的局部性破坏就已初见端倪,这种破坏活动甚至已经毁灭了一些局部性的人类文明,如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衰落就与其地域性的生态环境的恶化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近代工业革命则加速了这一进程的步伐,如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就逐步建立了以煤炭、钢铁、采矿及化工等重工业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态,生产力水平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由此也产生了一些由早期的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如煤烟尘、二氧化硫导致的大气污染,以及由冶炼、制碱造成的水质污染等。而以电力开发及其应用为核心内容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又进一步加剧了污染的状况与程度,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如以汽车尾气为主要污染物的光化学烟雾污染,由石油化学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各种污染等

4、。尤其是石油化学工业生产所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其产生的废气、废水及废渣中往往含有几千种有毒的化学污染物,其污染程度之重,污染范围之广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问题,正因为如此,环境污染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受到普遍的关注。二战以后,尤其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伴随着以现代性为导向的世界性的工业化进程,发展观念逐渐主导了社会进步的理念,市场化力量则加快了资源的配置速度,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 QQ:1003 59168 这又进一步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界干预的程度。至 20 世纪 60年代中期,环境退化问题已经成为大多数工业化国家面临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同温层臭氧的减少,以及光化学

5、烟雾、酸雨和城市有毒废料等问题的日趋严重,使得工业化国家中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愈演愈烈,新老环境问题同时并存。就其对社会的危害而言,这些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公害的代名词。如 1952 年在英国伦敦发生的雾都烟雾事件,短短四天之内就有 4000 多人死亡;1974 年在日本东京、神奈川、千叶等地发生了硫酸雾事件,降了一场“刺痛眼睛的雾雨” ,受害者有 200 人之多。1 (P217)而发展中国家由于面临着严重的生存与贫困的双重困境,以及环境殖民主义的侵蚀,其环境问题也呈上升趋势,如不得不饮用有害健康的饮用水、土壤被侵蚀,以及炉火与煤烟造成的烟尘污染等问题。正如1992 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环境中

6、所描述的,世界总人口中有三分之一的人缺乏卫生设施,10 亿人得不到清洁的饮用水,还有约 3 至 7 亿的妇女和儿童因灶火造成的严重室内空气污染而遭受痛苦,13 亿人生活在受煤烟和烟尘污染的有害环境中。 2 (P2)可见,无论是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承受着水污染和大气污染所带来的危害。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环境问题已经从局部性、地区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上升为全球性的气候变暖问题,严重威胁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 QQ:1003 59168 到人类生存的家园地球。2002 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编撰出版的全球环境展望 3一书,从全球的角度分析了近 30 年来(1972-2002)关于环境与

7、发展问题的重要争议及行动等,尤其是较为关注 8 个环境议题,即土地、森林、生物多样性、大气和城市灾害等议题。其中,着重分析了生态系统、人类健康及经济发展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关系问题,并指出了人类对于环境变化应对的脆弱性的现实。此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愈加受到各国政府普遍的关注,在应对的措施方面也开始向可操作化方向发展。从2007 年的“巴厘岛路线图”主旨到 2008 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从 2008 年到 2009 年的 G8 峰会的核心内容,都表达了一个“全新共识” ,即通过国际节能减排的持续努力,以实现温室气体长期减排的目标。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要世界各国之间达成一定的共识目标,也要在行

8、动上真正有所作为。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也正是对当下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真实反映,它强调以低排放、低污染及低消耗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控制和制约人类的环境行为方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显然,低碳经济的着眼点直指当下的经济发展模式,意识到了政治、经济及社会与环境的复杂关系。一方面,它指出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全面追求各种经济指标增长成为了各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 QQ:1003 59168 内容,经济发展概念几乎就是社会发展概念的代名词。经济发展构成了当代人类物质需求及利益满足的社会形式,它通过市场制度的经济形式正在将世界联成为一个“经济一体化”的体系,也使得人类对自

9、然资源的开发与掠夺具有了制度化的特征。另一方面,它也指出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是消费欲望的无限度膨胀, “不消费就衰退”的观念成为经济发展的精神助推剂,而毫不顾忌自然资源的代价问题及资源有限性问题。显然,这种不顾环境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的确已经到了需要质疑的时刻了。所以,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恰如其时,也承载着重要的理论责任及实践价值。但应当看到,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还不能完全归因于经济发展模式本身,或者说并非仅是经济与环境矛盾关系的产物。因此我们还要扩展思考的维度,不能仅停留于此,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既要立足及发挥低碳经济的理念,也要探讨为何如此思考的依据及原则。二、可能的扩展性思考首先,对于气候变暖问

10、题的思考应当关涉到哲学的思想层面。即我们对于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思考,不应当仅是出于狭隘的人类自身利益的目的,而应当是内蕴一种环境道德于其中,即我们对于自然界应当给予一种道德性的关照。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气候变暖问题是人类与自然界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 QQ:1003 59168 矛盾关系的表现,但这一关系又不能完全归结为生态学研究的问题。生态学只是研究自然界内部的生物个体及群落与其他生物个体及群落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它只是关注于自然界内在的相互关联性,在这种关系中并不考虑人类的生态学位置。虽然其中也蕴含着人类对待自然界的行为与态度问题,但生态学理论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这需要我们提升到环境哲

11、学的思想层面。环境哲学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人类在自然界中无生态学位置的思想误区,给人类在自然界确立一种合理的位置提供相应的理论解释。环境哲学告诉我们,人类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自然界的主人。既如此,我们就应当尊重自然界的存在价值,承诺自然界本身存在着内在价值,它决定了我们应当去尊重与敬畏自然界,如“深生态学”所强调的原则“地球上人类与其他形式生命的繁荣有其内在的价值。非人类的其他形式生命的价值独立于它们可能有的狭义的供人类之有用性。 ” 3 (P242)即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应当超越工具理性的层面,消解对其物化的理解,这一原则给人类的环境行为提供了道德原则的根据。其次,对气候变暖问题的思考也

12、体现在政治经济学层面,即关注于政府行为与态度问题。事实上,许多环境问题与政府行为都有着一定的关联性,如经济扩张政策中对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 QQ:1003 59168 环境资源的过度开发问题,环境污染的跨国转移问题,以及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国际性公约如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 、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的缔约及履行问题等,都充分体现着政府的角色作用。正如法国学者埃德加莫林所指出的“,20 年来,生态已不仅仅是地区性的政治问题(生态系统恶化) ,而是成为总体性的政治问题(生物圈恶化) 。 ” 4 (P154)这就需要各国政府在对待全球气候变暖问题上应当达成一定的共识目标,并履行各自承诺的义务。但问题是

13、,从 1992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通过至 2009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15 次缔约方会议的 17 年间,公约缔约的过程一直是充满艰辛与曲折。如 1997 年,美国在第 3 次缔约方大会上坚持要大幅度减少其减排指标,使得会议陷入了僵局。而在2000 年的第 6 次缔约方大会上,美国执意退出了京都议定书 ,为国际减排的进程设置了障碍。而且,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履行情况来看,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一些工业化国家基本上都未能兑现京都议定书的承诺。如从 2005 年(同比 1990 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情况来看,美国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25%,日本也上升了16%,而加

14、拿大则上升了 64%,这意味着,国际减排的任务还任重道远。可见,政府行为如果不能超越个体本位主义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 QQ:1003 59168 的立场,所谓的生态参政就毫无现实性可言。毕竟气候变暖问题不是仅以国家为本位就能解决的问题,需多方合作及共同努力。生态参政只有超越以个体为本位的观念,生态才有可能参政。否则,任何有关政府行为的思考虽然是积极的,但在实践上却不一定是有效的。回到哲学的思考,这其实是一个“类本位”的立场,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态度。参考文献1中山秀太郎.技术史入门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世界银行.1992 年世界发展报告:发展与环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3戴斯贾丁斯.环境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年.4埃德加莫林.地球祖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