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交通对桂林历史文化的影响-桂林名城保护建设文集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684639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交通对桂林历史文化的影响-桂林名城保护建设文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古代交通对桂林历史文化的影响-桂林名城保护建设文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古代交通对桂林历史文化的影响-桂林名城保护建设文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交通对桂林历史文化的影响-桂林名城保护建设文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交通对桂林历史文化的影响-桂林名城保护建设文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交通对桂林历史文化的影响11古代交通对桂林历史文化的影响桂林,是闻名世界的风景胜地,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发展与古代中西南路交通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中西南路交通促成了桂林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通道路,在唐代以前主要有三条,除著名的丝绸之路和西南水道外,另一条是南方海道,即从岭南的合浦或广州出发,渡南海到达交趾、日南、九真诸郡及扶南、林邑、菲律宾、爪哇等南洋诸国,再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达孟加拉、天竺(今印度) 、师子国(今斯里兰卡) 、波斯(今伊朗,伊拉克)等南亚、西亚国家,以及东非沿海,此道早在先秦就已开通,汉武帝以后日趋繁荣,素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又有“海上陶瓷之

2、路”之名,其重要性不亚于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南方海道的出发点合浦、广州地处五岭之南,与中原的交通很不便利。五岭由西向东横亘在两广与湘赣交界之处,绵延数千里,崇山峻岭 ,险峻无比,只有几处可以通行,其中以湘桂谷地的最好,因此历代统治者对此道的经营也最为重视。早在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虞帝舜南巡岭南,就是从湘桂谷地,沿漓江到达苍梧之野并死在那里。此后湘桂谷地的交通渐被开发,至秦始皇进军岭南,便以此道为进军重点,后来,又在湘江与漓江之间开凿运河将二江相连,这就是闻名世界的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灵渠。从此由中原南航的舟船,可由长江过洞庭湖,溯湘江,沿灵渠下漓江直达岭南各地。东汉章帝建初八年,大司农郑宏鉴于交趾

3、七郡的运载贡品的船舶,以及南洋诸国的商船,有些从海道直航中原,常被风暴吞没,便奏请增开零陵峤道,即从今零陵沿湘桂谷地往桂林的陆道,这就是著名的湘桂走廊。从此湘桂谷地的交通水陆并进,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各道。桂林,正好处在湘桂谷地之南端,水路和陆路均在此汇合,是从中原进入岭南的第一站,也是从岭南前往中原的最后一站。从桂林出发,水路顺漓江可直达西江,顺西江而下可直达广州,溯西江而上可直达南宁,或在北流河口转入北流河,进入玉林平原,登岸转入南流江,到达合浦。溯漓江而上,过灵渠,下湘江,可直航中原各地。陆路,桂林往西可通柳州、南宁,往北可由湘桂走廊前往湖南。由于具有这样优越的交通位置,桂林的发展就成了

4、必然之事。而且,这里土地平衍,河流纵横,山青水秀,气候宜人,是理想的开荒垦殖、定居生息之地。因此,在秦始皇统一岭南后,特别是在汉武帝攻灭南越王国,在岭南设置交趾九郡,中西海上交通开始兴盛之后,桂林的居民迅速增加,很快从一个蓁莽遍野、禽兽出没、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发展成一个阡陌相连、鸡犬相闻的繁华之乡。到三国时代,以桂林为中心的漓江沿岸地区,人烟已相当稠密,因此吴帝孙皓决定在此设立始安郡,桂林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始安郡治的所在地。南朝梁武帝改始安郡为桂州。由于东晋及南朝六国与北魏等国划江而治,偏安江南,以及中原人民大批随皇室南迁,江南地区特别是岭南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地处由中原进入

5、岭南第一站的桂州,其发展速度比岭南其他地区更快一些。同时,桂州西面的东宁州(今三江,融安县地) 、龙州(今柳州市及地区)也开始得到发展,因此由桂州往龙州的交通日渐繁忙。至隋文帝统一岭南时,便将桂州、龙州、东宁州及静州(今昭平县地)合并为始安郡,以始安县为郡治所在地,桂林从此成为广西北部的统治中心。唐中期以后,由于西南少数民族多次举行起义,以及安南(今越南)国不断侵掠邕州等地,唐朝以邕州为中心统治西南的政策,已经难以执行,不得不取消邕管划归容管。并大力加强对桂州的经营。唐宣宗大中年间,蔡袭增筑外城,周长三十里,高三丈二尺。僖宗光启年间,都督陈环又在子城北面增筑 原为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 198

6、8 年首届年会论文,收入桂林名城保护建设文集 ,改革出版社 1990 年 4 月出版,第 147-153 页。漆招进作品集 历史篇12夹城。至此桂州城成为广西第一大城及广西实际上的统治中心。因此到宋朝在广西设立广南西路时,就以桂州为路治,桂州从此成为广西名副其实的统治中心。由此,桂州城的建设,继续得到发展,特别是在南宋末年,为了阻挡元军从广西经湘桂走廊进攻湖南,南宋统治者连续 4 次对桂州城进行大规模扩建,并在鹦鹉山刻制巨大的静江府城池图以作指挥作战之用。如今这城图和城墙的遗迹东镇门、宝积山及其以南城墙、古南门,以及由当时的护城河演变而来的杉湖、榕湖、桂湖已成为桂林城池发展的最好见证。明代,桂

7、林城继续扩展到象鼻山与阳江一线。太祖朱元璋还把他的侄孙朱守谦分封到桂林为靖江王,以充分利用桂林的交通位置,达到慎固边境、屏卫中原的目的。由于有了靖江王,桂林才有靖江王府,才有靖江王城,才有靖江王陵。而正是这一府一城一陵构成了桂林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内涵。二、中西南路交通促成了桂林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桂林长期以来是广西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它的自然条件却并不是广西最好的,因此其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的优越的交通位置。桂林的陶瓷业,从南朝起就相当繁荣。桂林最早的瓷窑,是在城南十余里的窑头村附近的大窑,窑的东面紧靠漓江(现已东移) ,水源及航运十分便利;窑的西面是官道,陆运也很方便。该窑主要烧制青

8、瓷,从其窑式(属龙窑)及遗存器物看,其烧制技术当是在南朝后期由湖南的湘阴窑传入,或者就是湘阴窑的一批工匠开烧的,目的是便利就近销售。至唐代,由于桂柳运河的开凿,这里的陶瓷产品又可以用船运至西南销售,因此窑头村一带的陶瓷业迅速繁荣起来,现在遗存的窑址,约有十来座。直到宋代以后,由于漓江改道东移,以及瓷土用尽,窑头村一带陶瓷业才走向没落。桂林的铜器业在唐宋时期也相当发达,而这主要是因为西南交通的繁荣。唐代桂林设有钱监铸造铜钱,远近甚便之,后来民间也广泛开铸铜钱,以至唐朝廷要下令禁止。当时桂林所制的铜镜、铜盘等,也是铜器中的精品,销量很大。至宋代,桂林的铜器业更加繁荣。当时桂林铜工的数量居于全国前三

9、名之列(另二个是产铜的临川、隆兴) 。但是桂林附近并不产铜,它所用的铜都是从西南左右江地区的归化州和古甄峒运来的。可想而知,如果没有便利的交通,桂林的铜器业是不可能繁荣的。桂林商业的繁荣,更离不开中西交通。从岭南运往中原的货物,包括官运的食盐、稻米都以桂林为最后的集散地,由中原来岭南的商船,也都在桂林装卸货物。即使南洋诸国、南诏、印度的商贾,也有不少来到桂林,出售他们的货物,购买中国的瓷器、丝绸,以及桂林的名产桂布、戏面等。由于中外商人云集桂林,桂林的商业十分繁荣,漓江上下,商船如织,大街小巷,商贾如云,行人摩肩接踵,商品琳琅满目。因此,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不由得发出赞叹:“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

10、浮,西南通绝域,东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而宋代的汪应辰更说得明白:“逾衡湘而南,靖江为一都会,崇墉复宇,显敞壮丽,通衢之广衍, 圜之阜盛,称其为都会之府” 。三、中西南路交通促进了桂林佛教的发展和繁荣桂林的佛教,肇始于东汉,成长于南朝,鼎盛于唐宋,是广西佛教最繁荣的地区,在整个华南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也得归功于中西南路交通。岭南的佛教,最初是由中原传入的,大约在东汉末年,苍梧人牟融就曾在交趾随人学佛,回到苍梧后潜心钻研,纂成牟子理惑论行世。由于桂林是从中原进入岭南的第一站,佛教从中原传入苍梧、交趾之前,必然要先经桂林,因此,桂林应是岭南最先传入佛教的地区。

11、隋文帝开皇年间,广西最大的寺院缘化寺及第一座佛塔舍利塔在漓江西岸的象鼻山西麓巍然兴起,这决非空穴来风,当然是桂林佛教开岭南佛教之先河的必然结果。开皇十年,由中原而来的高僧昙迁,又在漓江东岸的七星山讲佛布道,并在七星岩口刻上了桂林第一块摩崖石刻“栖霞洞”三字。古代交通对桂林历史文化的影响13也是在东汉末年,天竺、师子等国的商人、使者、僧侣,开始从海道来到岭南,特别是晋以后,以传教为目的的使者和僧侣从海道而来的就更多。他们大多在交趾、合浦和广州、番禹等地登岸,然后北上到达京师金陵(今南京)及中原各地。这些北上的使者、僧侣,除少部分从广州北部经桂阳峤道进入湖南或由广东东部经梅州进入福建外,大多是从交

12、趾或合浦北上到达桂林,再经湘桂走廊进入湖南的。如西晋惠帝末年,天竺僧人耆域, “自发天竺至于扶南,经诸海滨,爰涉交广,并有灵异” ,后经桂林抵达襄阳。因此,由海道传来的印度佛教,虽然并不是首先抵达桂林,但它在桂林的影响,仍然不比在交趾、合浦、广州的影响小。唐代以后,由于中西南路交通的繁荣,由中原南下经桂林往印度等国求佛取经的中国僧人,以及由印度、师子等国东来岭南,经桂林前往中原传教的西方僧人,以及信佛的商贾,络绎不绝。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所记,仅在唐朝初年,明言经由桂林往印度的中原僧人就有三个,即道宏、贞固及智弘。道宏是汴州雍丘人,早年随父大感禅师游历三江五岭,后“入桂林以翘想,步幽泉而叠息”

13、 。贞固在武则天永昌元年来到桂林,与道宏相遇,志同道合,遂南下至番禺,于当年十一月一日,二人附商舶西去。智弘“济湘川,跨衡岭,入桂林而托想,遁幽泉而息心,颇经年载,仗寂禅师为依止,睹山川之秀丽,玩林薄之清虚” ,后与无行禅师一道, “至合浦升舶,长泛沧溟” 。从印度而来的印度僧侣,以及回国的中国僧侣,取道桂林的也为数很多。如中印度的那提三藏,由南海诸国随缘达化,经交趾,过桂林,在高宗永徽元年到达洛阳,显庆元年又受命往东南亚诸国采取异药,沿途广宣佛教,至龙朔三年还返洛阳。高宗时,有一印度僧人在桂林一带见机行法,借被洪水飘流到西山的巨木,做法显灵,桂林士民遂合力兴建西庆林寺,以显灵之木刻卢舍那佛及

14、该梵僧像,于寺中供奉,使西庆林寺成为南方五大禅林之一。又如南海波陵国僧人智贤,高宗麟德年中与泛海往印度求法的成都僧人会宁同译涅槃后分经二卷,派会宁徒弟运期赍经奉表,还至交趾,仪凤年初,交州都督梁难敌遣使护送运期“驰驿京兆“,随后运期返达交趾,告诸道俗,蒙赠小绢数百匹,重诣波陵,报告智贤和会宁。唐中叶以后,由于西北丝绸之路被吐蕃阻断,唐朝与西方交通便主要由南路进行,因此,桂林的交通更为繁荣,到达桂林的中外僧侣比以前更多。而且,此时桂林已经成为南方佛教的盛地,在广西更是无与伦比,分布于城内城外的寺院有十余座,较著名的有西庆林寺、开元寺(即缘化寺) 、栖霞寺,其中西庆林寺是南方五大禅林之一,香火极盛,后山石壁间遍刻佛像,在华南无出其右。开元寺的舍利塔,耸高十丈,有七级,塔前立有曾任中书令的大书法家禇遂良书写的金刚经碑 ,塔上藏有佛舍利二十粒,也是僧侣信徒们衷心向往和顶礼膜拜的圣地。因此那些东来西往的佛门子弟,都以到桂林朝拜二寺佛像、佛塔为幸事,即如一代高僧鉴真和尚,在玄宗天宝九年(750 年)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被风刮到海南岛后,为了重整旗鼓,也从海南慕名来到桂林开元寺休整一年,广弘佛法,还主持过授戒大典。其他较次一级的僧侣,当然更以前往二寺参拜为幸事。这些人的参拜和住持,又推动了桂林佛教的进一步兴盛。(作者单位:桂林市文管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