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人才 拥抱多核时代

上传人:wm****3 文档编号:42674561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打造创新人才 拥抱多核时代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打造创新人才 拥抱多核时代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打造创新人才 拥抱多核时代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打造创新人才 拥抱多核时代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打造创新人才 拥抱多核时代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打造创新人才 拥抱多核时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打造创新人才 拥抱多核时代(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打造创新人才 拥抱多核时代编者按:1994 年英特尔大学合作计划在中国展开后,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也踏上了鼓励科技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快车,在师资培训、学生支持、课程建设、合作研究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当全球信息产业将眼光聚焦在多核技术上时,2006 年, “英特尔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也正式启动。2008 年 8 月 28 日,被誉为中国高校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交流平台“2008 英特尔中国多核技术学术论坛”在厦门召开,全国计算机高等教育的精英们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国计算机事业在多核时代的发展前景和人才培养方向。会议期间,本刊主编奚春雁(以下简称奚)专门采访了英特尔

2、中国大区教育事务部总监朱文利女士(以下简称朱),双方就创新人才培养、英特尔教育计划、英特尔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等内容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奚:英特尔教育项目中谈到培养创新人才,英特尔认为创新人才的定义是什么?朱:创新人才要具有正直诚实的品格,还要具备一些基本素质,包括勇于冒险,敢于挑战权威;善于解决问题,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很强的动手能力;在研发队伍中要具有较强的数理化基础,基础知识非常牢固;敢于善于创新,提出新点子,挑战权威;具有很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外语能力;了解不同文化,更好地与人合作(team work),不断学习的能力,很全面的综合能力。 奚:培养创新人才已经说了很多年,但培养

3、出的人才是否真正具有创新能力,总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定义。最近李未院士写了一本书叫数理逻辑 ,其中谈到一个理念,就是“任何创新都离不开三个语言环境” ,这三个语言环境是指元语言环境、模型语言环境和对象语言环境。在中国现有的培养条件下,您认为是否具备这三个语言环境? 朱:我认为我国现在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都在往培养创新人才这方面努力,当然还可以做得更好。比如说,企业需要的创新人才需要有很好的动手能力,在最新技术的条件下做一些项目,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但在中国大学的环境中,课程体系设置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还是有些欠缺。因此英特尔与大学的合作希望能够从培养创新人才能力方面有

4、一些项目。比如我们 2000 年推出的与大学合作的“英特尔杯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是一个开放式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竞赛活动,这么多年下来成效很显著。可以看到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在老师不能提供更多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查资料,学习,完全靠自己动手,最后会出现很好的设计、很好的理念。竞赛的作用不仅仅在竞赛本身,实际上它对高校的课程设置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很多大学看到这个竞赛有这样好的人才培养方式,就纷纷把实验室建立起来,把基于书本的课程进行了拓展,加入了实验室动手实践项目的设置,效果非常好。 奚:英特尔进入中国十多年,您能否总结一下这些年在中国教育方面有哪些著名

5、的项目?朱:英特尔在全球项目的覆盖从幼儿园、中小学一直到大学,覆盖面很广,涉及的人群很多。中小学的著名项目包括英特尔未来教育、英特尔 ISEF(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和英特尔求知计划等。 大学的项目更不用说了。1994 年,英特尔大学合作计划在中国展开,2006 年, “英特尔多核技术大学合作计划”正式启动,最初和中国顶尖的 5 所高校合作,包括清华、北大。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项目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内容也越来越多,从单纯的项目捐赠到课程、科研、学生培养、教师培训,覆盖方方面面,现在已经和 100 多所大学有合作,这次论坛我们就请了 102 所大学的老师来参加活动。 奚:英特尔的多核技术大

6、学合作计划是如何推进的? 朱:到现在为止,我们合作的高校已经有 102 所,基本覆盖了全国各个省市。2006 年是 5所,2007 年是 37 所,到 2008 年是 102 所,是这样的一个推进。 奚:英特尔在高校上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那么在奖学金设立和设备投入后,有没有后续的跟踪监督以保证英特尔的投入是有效的? 朱:我觉得这个问题特别好,这是我们一定要考虑的。我们现在的合作对象扩展到 102 所,明年要在这个基础上深化发展,要继续跟踪,继续支持,保证我们的投入是有成果和结果的。不是说我们捐完了就完了,就一次性的,任他们自己去发展,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比如英特尔奖学金承诺的不只是给一笔资

7、金来奖励学业成绩,还会为得到英特尔奖学金的学生提供一名一对一的英特尔导师,给他学业或求职上的指导,邀请他定期跟英特尔奖学金获奖者进行交流活动,因此需要很多人力方面的支持。为了注重质量,我们不会做很多,目前只限定在 5 所学校。 又如多核实验室有 100 多所,量很大,那怎么来控制和合作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多核技术发展得非常快,到 2010 年,市面上卖的所有机器都是多核的,而我们相应的培养机制都还赶不上技术发展这么快。为了让这些新的技术尽快地在大学的课程体现出来,我们计划在 3 年内让更多的学校了解这个技术。我们最早和 5 所大学合作、探索,后来共同出了多核编程这本教材,通过这些学校把多核技术

8、的培训扩展到更多的学校。所以去年我们开展了 3 个大的教师培训,分别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的教授传授开课经验,由英特尔的工程师讲解多核技术,通过这种方式把多核技术尽快地传播到更多的大学去。今年又有 60 多所新的大学加入到这个计划中,我们要更密切地跟踪他们开课的情况及他们需要的帮助。我们现在已经建了一个互动的网站,它包含很多新的技术,内容会不断地更新,有经验的开课老师,包括英特尔的技术人员会经常在上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通过种种举措,我们会跟踪这些学校,保障我们的投入是有成效的。 奚:您刚才说派出英特尔工程师到学校讲课,是讲座的形式,还是连续授课? 朱:都有。刚才说的教师培训班通常是一周

9、的培训,这就包括英特尔的工程师讲座,也有大学老师的经验传授,所以是一个结合。也有我们工程师到学校去,帮他们定期开课,但这个范围不会很多,因为英特尔的工程师都是集中在上海、北京这些地方,主要以上海为主。像上海交大这样距离比较近的学校就有比较固定的课程是我们的工程师协助他们开的。奚:这些课程指的都是教育部英特尔精品课程吗? 朱:不一定。精品课程只是多核大学计划里的一个内容。多核计划包括几个方面,最主要的是课程,即希望多核技术在英特尔支持的 100 多所大学里面开出课程,我们还有教材、技术资料支持他们。精品课程是老师们来申请,每年真正能够入选的也就十几门,从 2007年开始第一年推出,到 2008

10、年共两年时间。2007 年有 12 门课程入选精品课程立项,全部是与多核技术相关的内容;2008 年有 15 门课程入选,其中有 12 门是和多核技术相关的。对于精品课程,首先我们会提供资金资助,一年后会做一个评审,评审优秀的,我们会追加投资。第二我们会推荐他们去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竞选,而且已初见成果。2007 年的 12 个项目里,有 3 个已经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了。其中包括国防科大的编译原理 、清华大学的数据结构和浙江大学的多核软件编程 。 也就是说,经过选拔后,最后成为精品课程的课程只是少量的。 奚:精品课程的推荐跟教育部是否有约定?是否做了英特尔的精品课程就可以直接向国家教育部推荐精

11、品课程?朱:这个是我们当初设立的一个目标,我们认为这么好的课程,应该有一个渠道去申请国家级的精品课程,这也是我们和教指委合作审订和推荐的。如今年我们推荐的两门课程全部评选上了国家精品课程,别的公司一门都没上,所以我们做得质量确实是特别好。 同时这也给选上英特尔精品课程的学校提供了捷径,否则他们先申请学校精品课,再申请所在市、省的精品课,然后才能报国家精品课程。而一旦评上了英特尔精品课程,就可以直接参加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评选。 奚:作为计算机教育杂志,除了关注那些著名高校外,我们还要关注普通学校,因为这些学校培养的人才,占有更大的就业率,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站在杂志的角度,站在

12、整个中国教育的角度,也许这些普通学校更需要我们的支持和关注,那么英特尔在与高校合作的时候是不是考虑了这些学校? 朱:以前我们都是和高端的顶尖大学合作,他们毕竟走在前面,也很有想法和思路。我们一起来探讨,在英特尔技术人员的支持下,能不能和这些顶尖的大学一起合力做一些事情,结果我们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实现了这个目标。 我们用三所大学的力量一起来做,和每一个大学一起制订培训计划,包括这一周培训的内容,哪些是英特尔工程师来讲,哪些是大学的老师来讲,还建议已经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的老师到研讨会上来分享经验。当然,在怎么选这 100 多所大学,如何去和他们联系,如何去解释这个课程、计划是怎么回事,需要派

13、什么样人员来参与,参与这个计划后会得到什么样的支持,对他们的期望等方面,我们都做了精心的设计。我们部门的几个人在经过了严格的分工后,将大量精力投入进去,感觉很有回报。现在各个学校的反映非常好,包括顶尖院校和普通院校。 我们的思路是让更多的学校受益,但是不能排除顶尖高校起的领导性作用,因为不管是写教材还是开课,他们都是走在最前面的,一定要把他们的经验分享给其他学校,而且下面那些学校,也都是看着清华北大这些顶尖的学校。所以我们从仅仅关注顶尖的学校,到看到有些项目是可以跟更多的学校合作的,多核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奚:现在国家很重视西部开发,很多学校派出老师到西部去任教,清华也派出了老师到青海大

14、学任教浅析建筑工程加固技术的分析关键词:工程;加固;技术 摘要:混凝土强度是确定新建和已建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承载能力等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混凝土强度检测技术是工程结构检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本文对混凝土强度不足的情况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处理措施。 混凝土强度的不足将对结构的承载能力、裂缝以及耐久性等诸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应根据其不足的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一、直接加固法 直接加固法即通过各种途径增加结构抗力。加固前最好能在原结构上卸载,经加固后再恢复使用荷载,但在原结构上往往很难实现。工程中,国内、外直接加固技术主要有如下几种: 1.增大截面加固法 增大截面加固法即采取增大结构或构筑物

15、的截面面积,以提高其承载力和刚度,满足正常使用的一种加固方法。可广泛应用于混凝土、砖混等结构的梁、板、柱、墙等构件和一般构筑物的加固。 (1)该方法优点: 传统加固方法,技术成熟,便于操作; 质量好,可靠性强; 提高构件抗力 R 及刚度的幅度大,尤其对柱的稳定性提高较大。 (2)该方法缺点: 如果设计中未能从整体结构角度上分析,仅仅为局部加大而加大,这样会造成整体结构其它部分形成薄弱层而发生重大破坏。 加大构件截面,其质量和刚度将发生变化,结构的固有频率也随之改变,很有可能进入到地震或风震的频率中而产生共振现象。 现场湿作业工作量大,养护时间长,对生产和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对原有结构的外形以及房屋使用空间上有一定的影响。 2.外包钢加固法 外包钢加固法即在混凝土、砌体等构件四周包以型钢的加固方法(分干式、湿式两种形式)。适用于使用上不允许增大构件截面尺寸,而又需要大幅度地提高承载力和刚度的加固。此法主要适用于混凝土、砖混结构中的柱以及梁、桁架弦杆和腹杆的加固。这种加固方法的优点是施工方便,现场工作量少,工期短,受力可靠,对建筑物外观和净空影响小;缺点是用钢量较大,加固维修费用较高。当采用化学灌浆外包钢加固时,型钢表面温度不应超过 60;当环境具有腐蚀性介质时,必须采取可靠防护措施,以提高其耐久性。3.改变结构传力途径加固法 改变结构传力途径加固法是以减小结构的计算跨度和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