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治传统看英中君主立宪的成败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655038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7.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政治传统看英中君主立宪的成败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从政治传统看英中君主立宪的成败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从政治传统看英中君主立宪的成败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政治传统看英中君主立宪的成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政治传统看英中君主立宪的成败(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政治传统看英中君主立宪的成败邹冠秀 内容提要 英国和中国在早期现代化时期有相似之处 。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英国最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而中国君主立宪却以失败而告终 。本文着重探索其成败的原因及历史的教训 。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是从传统政体向现代政体转变的过程 。政治现代化是东西方现代化国家必经之途 。它 的成败决定着一个国家能否转变为现代化国家 。16 、17 世纪的英国与 19 、20 世纪的中国都处于早期政治现代 化过程中 ,尽管时间有所不同 ,但有极其相似之处 ,即都面临着社会动荡不安 、 政治虚弱混乱的局面 。然而英国 随着社会经济变革 , 政治制度亦相应变化 , 并确立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君

2、主立宪制 ; 中国虽然采服了改革措施 , 但在政治体制发展上未能取得好的效果 ,迟迟落后于社会演进 。毋庸置疑 ,这是英 、 中两 国不同社会历史条件 影响的结果 。本文试图对英 、 中两国政治传统作一比较探索 ,分析其君主立宪成败之原因 。(一)政治发展理论认为 : 现代化是一个结构变革的持续过程 , 前现代社会必须拆除和重建自己的各种结构 , 才 能过渡到现代社会 。为此 ,政府常常要适当动员新的社会力量参与政治 ,新的社会力量也往往提出参与政治体 制 ,对这种要求的反应能力及对策 ,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政府和制度的考验 。所以 ,成功地领导改革的政府 ,不仅能够创制政策 , 由国家采取行动

3、, 促进政治和经济改革 , 同时 , 还应能够成功地同化现代化所造就的新的社会 力量 , 摧毁盘根错节的传统权益 。英国和中国正因为两国政治传统不同 , 在早期现代化中采取对策不同 , 而产 生不同结果 。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16 世纪以来 , 英国政治 、 经济 、 意识形态领域都发生了急剧变 化 。首先 , 地理大发现给世界带来一种新的精神 商业资本主义的精神 , 英国在这种精神的推动下 , 手工业和 商业都走在西欧前列 ; 同时 , 文艺复兴 , 宗教改革使人们意识到理性的重要性 , 促使英国民族意识觉醒 、 民族精 神高涨 ,也促使英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 从分权走

4、向集权 。基于这种变化 ,英国社会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 ,旧贵族 势力在百年战争 、玫瑰战争中大削弱 , 资产阶级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新贵族势力的日益增长 。共同的经济利 益 ,加深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关系 。他们提出改变政治地位的强烈要求 ,以求和自己的经济地位相适应 。资 产阶级和新贵族参政意识的加强 , 改变了他们长期以来与君主既矛盾又互相利用的关系 。使代表资产阶级新 贵族利益的议会与王权发展成直接的对立 ,终于导致革命 。然而 ,在中世纪时形成的议会传统限制王权思想指 导下 , 革命中英国政体几经反复 , 经历了共和政体 、 军事专制 、 王权复辟 , 最后还是确立君主立宪制 。把 “

5、俸禄 和官职 这些政治上的战利品留给了大地主家庭”这是对议会历史传统的合理继承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说明 英国政治体制有了根本性改变 ,实现了由传统政体向现代化政体的转变 。可见 , 英国社会实现现代化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英国宪政传统和王权有限政治 传统的产物 。君主立宪虽然产生于近代 ,但在法律上 ,中央议会权力高于君主权威 。这种政治文化现象在英国 源远流长 。中世纪英国的法律处于最高权力地位“, 一切权力旨源于法律” “, 法律创造了君王” 。法律已根植于英国人民的思想意识中 , 任何一个国王在加强王权的过程中 , 至少在理论上不敢蔑视法律 , 都铎王朝时期法律 创造

6、国王的观念占据统治地位 。而中世纪英国王权是与英国民族社会中独立自由的精神同时产生的 ,所以 ,英 国反对王权专制制度具有历史的传统 , 特别是 1215 年的 自由大宪章 和 1258 年的 牛津条例 以法律的形式* 收稿日期 : 1998 09 10 36 第 4 期邹冠秀 :从政治传统看英中君主立宪的成败限制王权的原则 ,成为王权必受法律限制和议会控制的依据 。而在民族社会 ,自由与独立政治氛围中产生的议 会成为权力的集中体现 , 在历史上无论是贵族还是资产阶级都利用议会与王权作斗争 , 并在斗争中扩大议会 职能 , 提高议会权威 , 议会与王权斗争限制王权走向绝对专制 , 在这个意义上

7、说 , 英国基本上没有出现绝对君 主 。尽管英国立宪制的确立是由多种因素所造就 ,但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传统观念的影响 、 议会结 构的实质存在 ,是君主立宪制确立的重要因素 。(二)15 、16 世纪地理大发现和工业革命的展开 ,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大规模航海和殖民活动 , 彻底打破古代 农业社会人类区域的分割孤立发展状态 , 也使世界区域间文明交往成为可能 , 揭开了东西方文明冲突融合的 序幕 。19 世纪 40 、50 年代以来 ,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世界现代化浪潮再次掀起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外寻 求开拓市场 ,中国成为其侵略扩张的主要目标 ,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者用武力

8、打开 。中国被迫与英法美等国 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 国家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咄咄逼人的挑 战 , 中国存在几千年之久的东方文明赖以生存的根基 : 分散的地主小农经济 , 强大的官僚行政体制 、 儒家意识 形态所构成的稳定的社会体系开始动摇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 , 充分暴露封建统治的腐败和民族危机的日益 加剧 。 “外国的侵略与挑战和对外战争的失败常常是引发大变革的动因和摧化剂 。” 两种选择摆在清政府面前 :是否摒弃闭关自守政策 ,学习西方实现社会制度现代化 。 19 世纪 70 年代郑观应 、 王韬代表的思想家 , 以西方民主政治为依据 , 首

9、先提出 “君民共主” 和设议院等要 求 ,标志着中国有识之士已意识到君主立宪的必要性 ,打开中国政治变革新思路 。甲午战争后 马关条约 的签 订 , 中国的船坚炮利救国的愿望被击破 , 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科技救国的尝试宣告破产 , 政治制度的改革提上 议事日程 。在康有为 、 梁启超等维新思想的影响下 , 酝酿多年的资产阶级维新变革思潮涌上政治舞台 , 他们在 孔学的基础上 , 建立一套变革政治的思想体系 : 要求 “救亡图存” 、“借法自强”, 以求与先进国家并驾齐驱 ; 提出 变革内政的方案 ,开始政治制度的改革运动 。1898 年戊戌变法是君民共主在中国的首次尝试 ,但它没有制度和 法律

10、保证 ;在政治上缺乏力度 ,有限的改革局面只维持 103 天就被反动势力扼杀了 。 然而 ,戊戌变法突破了中华 民族走向现代化仅仅追求西方科技物质文明的观念 , 开始致力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 促使人民觉醒 ; 同时政治 参与的扩大突破君主专制的缺口 ,成为君主立宪改革的先导 。 20 世纪后中国面临更严重的民族危机 , 清朝统治者终于感到传统政治与新局势的不适应 , 于 1901 - 1905 年实行新政 ,力图在政治 、 经济 、 教育 、 军事乃至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较大程度地改革旧的封建体制 。然而作为统 治阶级内部政治体制的自我调整 ,新政的目的与 30 年前洋务运动不无相似之处 ,它并

11、未带来民族振兴 。 但值得 注意的是 : 新政已开始改革传统政治体制以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 , 这说明清朝统治者某种观念在转变 , 从客观 上看 ,它在政治革新历程中 ,迈出了被动而关键的一步 ,可以说是宪政改革的前奏 。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政治民主运动也迅速发展 。作为资产阶级新兴社会力量 的民主派和立宪派首先发起民主运动和立宪运动 ,促使清朝统治者进一步分化 ,加重统治危机 。特别是资产阶 级立宪派发动和领导的立宪运动 , 要求改变封建政治 , 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治 , 推动清政府预备立宪 , 力 图促进国家政治制度的现代化 。清政府被迫借助立宪形式 ,维护

12、君权 ,宣布预备立宪 。将 “大权统于朝迁 ,庶政 公诸舆论”先后在 1908 年颁布 钦定宪法大纲 、1911 年颁布 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制定宪法对封建君主权 力作了限制 , 否认了封建的无限君权制 , 筹建议会机关 , 资政院 , 改革司法机构等 , 确定国家三权分立原则 , 初 步改革政治体制及实行一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律 。这些政治体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社会的政治结 构 ,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创建提供了客观条件 。预备立宪标志着清政府已承认封建 专制制度已破产 , 改革逐步向着君主立宪过渡 , 表明清末政治制度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成为中国政治制度 现

13、代化的开端 。 但这个的改革目的是为了维护既有的权力和统治秩序 。 他们是 “绝对不愿意拿自己的统治地位 去换取资产阶级手下职位的”。 他们留恋专权 ,竭力保存君权抑制民权 ;改革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存在许多 严重缺陷 ,有的甚至完全违背立宪原则 。所以清末政治改革远不能满足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 ,不能适应 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 ,资产阶级民主派于 1911 年发动辛亥革命 ,结束封建专制 ,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君主立宪的失败 ,在于其特有的政治传统起主要作用 :与英国不同 ,早在封建社会秦汉初期 ,中国已确37 第 16 卷龙岩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立了全国性的封建君主制 ,

14、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与完善 ,封建君主专制到明清时已达到极盛 。清朝作为中国封 建专制的最后一个王朝 , 中央集权高度发展 , 以儒家学说为指导 ,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决定其政治传 统重礼而不重法 , 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 始终没有象英国那样形成一个高度精密与思辨性的法律系统 , 因而在中 国君主专制统治是封闭 、 僵滞和缺乏开放参与机制的 。 首先 ,未能适时地 、 理性地把握机遇 。中国早期现代化并不起因于一种内在力量而源于外在压力 。西方文 明的巨大冲击根本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 、宗法社会原来的发展方向 , 使之在多少有屈辱的方式中被迫向现代 化转型 。所以 ,中国属于外发型现代化类

15、型 ,因此 ,机遇的把握最为重要 。从戊戌变法开始 ,中国政治改革提上 议事日程 , 如果能及时抓住民族意识觉醒的大好时机 , 顺应时局 , 大举改革 , 将会促进社会变革转型 , 但清朝统 治者对此千年未有的变局反应迟缓 , 没有适应形势需要 , 对旧的政体进行实质性变革 , 反而镇压戊戌变法 , 使 中国丧失历史变革的大好时机 ,进而陷于内忧外患的境地 。虽然清政府在八国联军入侵的耻辱下 ,用封建思想 体系作指导 , 对政局作局部改革 , 但只是企图把资本主义纳入封建统治体制中 , 在保留封建专制的基础上立 宪 ,以挽救日益衰败的政治 ,只能导致失败 。往往文明愈成熟 ,其历史包袱就愈重

16、,长期封建专制制度让国家屈 从于一已私利 ,顽固抗拒外来文明 ,严重阻碍国家进步 ,只有消灭专制 ,把握时机 ,才能完成现代化变革 。 其次 ,未能建立全新的现代化领导机制 。政治现代化的核心问题 ,是一个社会将固执于传统政治体制的政 治领导变为热衷于彻底现代化领导的过程 。对于外发型现代化的中国 , 面对西方列强的挑战 , 如何根据本国 实情 ,选择现代化道路是中国领导集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 ,中国君主立宪改革的失败 “, 的确应该归咎为 缺乏能够引导经济发展的中央政府 。 ”由于晚清中国各阶级集团的阶级性质 、 素质 、 所掌握权力及指导思想的 不同 , 使中国缺乏目光远大 、 能领导全民族战胜一切困难和阻力的改革力量 。虽然由于清未统治危机 , 社会各 阶层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传统政治体制腐败无力 , 都迫切希望通过政治改革 , 实行军民一体 、 上下相通的君主立 宪制 , 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