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人和鸟的远古情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654323 上传时间:2018-06-0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阳人和鸟的远古情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沈阳人和鸟的远古情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沈阳人和鸟的远古情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沈阳人和鸟的远古情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沈阳人和鸟的远古情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沈阳人和鸟的远古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阳人和鸟的远古情(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沈阳人和鸟的远古情沈阳人和鸟的远古情沈阳人和鸟的远古情 在沈阳的市府广场,高高的耸立着一座令人肃然起敬的“太阳鸟”雕塑,它就是沈阳地区的古老居民新乐人所崇拜的图腾。 新乐人的图腾新乐遗址位于沈阳市北陵公园西侧,新开河北岸的黄土高地上,因遗址上建有新乐电工厂的宿舍而得名,距今大约 7000 年。1973年开始先后进行了七次考古发掘,在 1978 年 5 月进行的第二次发掘中,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了一件碳化了的木雕艺术品。这件木雕艺术品全长 38.5 厘米,厚 1 厘米,由嘴、头、身、尾、柄五个部分组成,其造型恰似一只振翅欲飞的鸟,这就是新乐人的原始图腾。它到底是什么图腾?多数学者认为是鹏鸟。庄子逍遥

2、游中的神话故事可以启示我们,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鸟是鸟的一种,它的体态比一般鸟大,飞起来犹如风起,很是威武。古人认为鹏又是凤的别名,把凤鸟当作祥鸟、神灵来崇拜。新乐出土的这支碳化木雕鸟,使人有“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之感,让人望而生畏,肃然起敬。古史传说中记载,在三皇五帝时期,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族徽,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均为动物的变形。以鸟为图腾的记载很多,相传太皡氏姓风,是凤的别写;商族是用鸟作图腾的, 诗经商颂中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有人认为玄鸟是凤;满族也以鸟作图腾,传说清朝始祖布库里雍顺是天女佛库伦吞神鹊的红果所生。东方夷

3、人有以鸟为图腾的传统习俗,黑龙江兴凯湖附近的新开流遗址中出土了一件骨雕鹰头,距今 6000 年,居住在白山黑水一带的原始人们把叫作海东青的一种名鹰视为神圣之物,这与东方流行的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国外的古代社会,对鸟类的崇拜也很多,如埃及国王以神鹰为保护神,墨西哥土人也以鹰为图腾,不列颠人以天鹅、牛等为图腾。由此看来,图腾崇拜是一种带有世界性质的原始宗教信仰。由此我们可以想象,7000 年前新乐的远古人们创造出了如此精美的艺术品,其价值不言而喻。在新乐人的心中,这种鹏鸟既是他们的祖先,又是他们的亲属与保护神,也许还是他们的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名称,与姓氏、人名、地名都有联系。奇异的煤精制品 煤

4、精制品 新乐遗址中还出土了一百余件煤精制品,形状特殊前所未有,有耳铛形(类似现代的跳棋子,以其形似汉代的琉璃耳铛而得名) 、球形和泡形等,制作精致,打磨光亮,犹如新作,在国内其它新石器遗址中都未发现。经鉴定原料产自抚顺煤田西部的本层煤,是一种露头的烛煤。抚顺煤有两种:一种是由高等植物形成的,一种是由低等植物形成的。新乐遗址的煤属于后者,由低等植物藻类演变而来的,专家称之为“烛煤” 。由于它比一般的煤硬度大,没有纹理,适于雕刻,人们又成为“煤精” 。沈阳至抚顺相距百里,当时又无交通工具,新乐人专门从百里之外采来煤精,精工特制,花费如此代价,显然不是一般的用品,经专家观察这三类器物共存,应有组合关

5、系,有人推测其当是一种娱乐工具,也有的学者分析它应是与原始占卜有关的用具,或为一种祭祀用品。可见这种东西确实有种与当时人类息息相关的神秘色彩。纵观新乐出土的各种煤精制品,件件玲珑剔透,精美可爱,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据文献记载,我国煤的使用始于汉代,然而,新乐遗址出土的煤精制品距今 7000 年,虽然当时的新乐人没有意识到煤的真正用途,但这些雕刻精品却把中国煤精工艺的历史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特殊的工具细石器 细石器 石器主要有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三种,是早期先民赖以生存的生产和使用工具,其中细石器是介于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之间的一种石器制造工艺。它处在旧石器晚期,选用玛瑙、燧石等优质原料,采用

6、间接打击法和压制法等新的工艺技术而成,主要分布于东亚、北美和地中海地区,在我国的辽河流域也屡有发现。新乐遗址中发现的细石器共有 160 余件,其种类有石镞、石叶、尖状器、刮削器等。当时的人们是怎样利用细石器进行生产活动的呢?细石器的产生和发展与当时人类的采集渔猎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们采用间接打制的手法,剥下狭长的石叶,其断面呈平凸或三角形,然后利用石叶加工成各种工具,即把剥下来的石叶镶嵌在骨、角或木柄上作为复合的生产工具或武器使用。在辽宁省博物馆的辽河文明展之文明曙光展中就展示了几件精美的新乐遗址出土的细石器。1 2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朝阳街少帅府巷 48 号 辽 ICP 备 07002

7、464号 通用网址:辽宁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化厅 承办单位:辽宁省文化厅信息中心 “丹东后洼”带你走进玄冥世界 在沈阳的市府广场,高高的耸立着一座令人肃然起敬的“太阳鸟”雕塑,它就是沈阳地区的古老居民新乐人所崇拜的图腾。 发达的渔猎经济 后洼遗址地处辽东半岛黄海沿岸北部的海滨平原上,隶属于辽宁省东港市马家店镇三家子村后洼屯,总面积达 17000 平方米,距今大约 6500 年。该遗址在 1981 年秋由辽宁省丹东市文物普查队发现,1983 年1992 年,在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主持下,对该遗址先后做了数次发掘,揭露总面积 1800 平方米,已发现房屋 43 座,灰坑 2

8、0 个,生产工具 1600 余件,复原陶器 400多件。该遗址的地层堆积分为 4 层,其中第四层属于后洼下层文化。后洼下层文化分布范围较大,向北延伸到鸭绿江流域的蒲石河地区,向南达旅大半岛。经发掘的遗址有:丹东后洼遗址下层,东港市大岗遗址,大连北吴屯遗址等。后洼下层文化的发现,使人们对辽东半岛地区的原始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尤其是与辽河流域诸考古文化的关系令人注目。当时人们的行业分工已经非常细致,具体可分为农业、渔猎、手工、纺织等多种经济类型。在后洼下层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网坠、舟形器及鱼骨,说明当时渔猎经济已经相当发达。石网坠 网坠是一种渔猎工具,后洼出土网坠达上百件,包括有石网坠、带沟

9、滑石网坠和陶片网坠等。这些网坠的出土说明当时捕鱼技术很先进,已采用网捕,这样可以捕猎到大量的鱼类以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舟形器用夹砂红陶含滑石粉手制,长条椭圆形,类似于后世的独木舟。这种舟形器在黄海沿岸的大连、旅顺地区也有发现,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不但发现了舟形器,还发现了木桨,可见这种器物是参照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器物塑造的,说明 6000 年前在中国的沿海地区便有了舟船。当时的人们乘独木舟到海上撒网捕捞,载鱼而归,过着富足的生活。 较早的艺术珍品雕塑品 后洼滑石半身人像 后洼猪头形坠饰 发达的渔猎、采集经济使得在同样的生活空间内可以供养众多的人口,这样使一部分劳动力能够专心从事其它发明创造。这一点从

10、出土的 30 件“灵物”可以窥见一斑。这些“灵物”其实就是一些小巧的艺术品,有人物头像、全身像,无固定姿态。动物像数量较多,有猪头饰、虎头饰、鹿形坠饰、鱼形坠饰、蝉形坠饰、虫形坠饰、竹节坠饰等,之所以称其为“灵物” ,是因为有人认为它们可能具有某种巫术性质,人挂在身上可以避邪。古代社会人们相信巫术,如傣族为了报复敌人,往往捏泥人以象征敌人,埋于地下,任人踩踏,相信敌人就会死亡。而黎族人遇到亲人生病时,由巫人捏泥人或编草人象征病人,将其扔掉,便可除病。几千年前,先民们无法处理和把握突然降临的灾难,所以他们虔诚地信仰巫教,以从事祭祀、占卜、巫医等活动,以排除天灾人祸。当我们寻根问祖,认为中华民族的

11、文明来源于中原的时候,辽河先民创造的原始文化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提早 1000 年,从而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化的。辽河民族在漫长的采集、渔猎、农耕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生存,长期的生活生产方式造就了辽河人勇敢、刚毅、豪放的性格,他们大度、热情、爱憎分明的精神融入到生产实际当中,为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注入了勃勃生机。1 2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朝阳街少帅府巷 48 号 辽 ICP 备 07002464号 通用网址:辽宁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化厅 承办单位:辽宁省文化厅信息中心 “丹东后洼”带你走进玄冥世界 在沈阳的市府广场,高高的耸立着一座令人肃然起敬的“太阳鸟”雕塑,它就是沈阳地区的古

12、老居民新乐人所崇拜的图腾。 发达的渔猎经济 后洼遗址地处辽东半岛黄海沿岸北部的海滨平原上,隶属于辽宁省东港市马家店镇三家子村后洼屯,总面积达 17000 平方米,距今大约 6500 年。该遗址在 1981 年秋由辽宁省丹东市文物普查队发现,1983 年1992 年,在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主持下,对该遗址先后做了数次发掘,揭露总面积 1800 平方米,已发现房屋 43 座,灰坑 20 个,生产工具 1600 余件,复原陶器 400多件。该遗址的地层堆积分为 4 层,其中第四层属于后洼下层文化。后洼下层文化分布范围较大,向北延伸到鸭绿江流域的蒲石河地区,向南达旅大半岛。经发掘的遗址

13、有:丹东后洼遗址下层,东港市大岗遗址,大连北吴屯遗址等。后洼下层文化的发现,使人们对辽东半岛地区的原始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尤其是与辽河流域诸考古文化的关系令人注目。当时人们的行业分工已经非常细致,具体可分为农业、渔猎、手工、纺织等多种经济类型。在后洼下层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网坠、舟形器及鱼骨,说明当时渔猎经济已经相当发达。石网坠 网坠是一种渔猎工具,后洼出土网坠达上百件,包括有石网坠、带沟滑石网坠和陶片网坠等。这些网坠的出土说明当时捕鱼技术很先进,已采用网捕,这样可以捕猎到大量的鱼类以满足人们的生活所需。舟形器用夹砂红陶含滑石粉手制,长条椭圆形,类似于后世的独木舟。这种舟形器在黄海沿岸的

14、大连、旅顺地区也有发现,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不但发现了舟形器,还发现了木桨,可见这种器物是参照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器物塑造的,说明 6000 年前在中国的沿海地区便有了舟船。当时的人们乘独木舟到海上撒网捕捞,载鱼而归,过着富足的生活。 较早的艺术珍品雕塑品 后洼滑石半身人像 后洼猪头形坠饰 发达的渔猎、采集经济使得在同样的生活空间内可以供养众多的人口,这样使一部分劳动力能够专心从事其它发明创造。这一点从出土的 30 件“灵物”可以窥见一斑。这些“灵物”其实就是一些小巧的艺术品,有人物头像、全身像,无固定姿态。动物像数量较多,有猪头饰、虎头饰、鹿形坠饰、鱼形坠饰、蝉形坠饰、虫形坠饰、竹节坠饰等,之所以称

15、其为“灵物” ,是因为有人认为它们可能具有某种巫术性质,人挂在身上可以避邪。古代社会人们相信巫术,如傣族为了报复敌人,往往捏泥人以象征敌人,埋于地下,任人踩踏,相信敌人就会死亡。而黎族人遇到亲人生病时,由巫人捏泥人或编草人象征病人,将其扔掉,便可除病。几千年前,先民们无法处理和把握突然降临的灾难,所以他们虔诚地信仰巫教,以从事祭祀、占卜、巫医等活动,以排除天灾人祸。当我们寻根问祖,认为中华民族的文明来源于中原的时候,辽河先民创造的原始文化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提早 1000 年,从而证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化的。辽河民族在漫长的采集、渔猎、农耕的社会经济环境中生存,长期的生活生产方式造就了辽河人勇

16、敢、刚毅、豪放的性格,他们大度、热情、爱憎分明的精神融入到生产实际当中,为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注入了勃勃生机。1 2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朝阳街少帅府巷 48 号 辽 ICP 备 07002464号 通用网址:辽宁省文化厅 主办单位:辽宁省文化厅 承办单位:辽宁省文化厅信息中心 “丹东后洼”带你走进玄冥世界 在沈阳的市府广场,高高的耸立着一座令人肃然起敬的“太阳鸟”雕塑,它就是沈阳地区的古老居民新乐人所崇拜的图腾。 发达的渔猎经济 后洼遗址地处辽东半岛黄海沿岸北部的海滨平原上,隶属于辽宁省东港市马家店镇三家子村后洼屯,总面积达 17000 平方米,距今大约 6500 年。该遗址在 1981 年秋由辽宁省丹东市文物普查队发现,1983 年1992 年,在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主持下,对该遗址先后做了数次发掘,揭露总面积 1800 平方米,已发现房屋 43 座,灰坑 20 个,生产工具 1600 余件,复原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