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考试改革的要求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646023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适应考试改革的要求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适应考试改革的要求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适应考试改革的要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适应考试改革的要求(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适应考试改革的要求,增强历史复习的有效性浏阳市教研室 罗申佑一、理解“考标”的新变化,明确历史考试改革的新要求 我们要做好初三历史复习教学工作,首先要理解“考试标准”的要求,增强复习教学的针对性。从今年长沙市制 定的初中历史“考试标准”来看,与去年相比的特点是注重基础和能力,稳中有变,稳中求改: 1、考试范围:今年一个大的变化是未规定哪一种具体的初中历史教材作为命题依据,这主要是为适应“一纲多 本”的课改实际的需要。但就我市而言,仍是将省编的以岳麓书社出版的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共 6 册)以及长沙 市乡土史列入考试范围,其中主要是依据修订版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调整的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教材来确定命

2、题范围, 从内容上看今年最大变化主要是将活动课(仅世界历史下册第 17 课未列入,但将中国历史 15 课和 25 课列入活动 内容)内容列入了考查的范围,其它个别内容略有增删,主要是在中国历史部分;乡土史内容略有删减和调整,要注 意指导学生掌握附注:“宁乡三绝”:一位是擅长画鸟兽人物的画家杨世焯,一位是雕刻家周义,一位是湘绣大师肖 咏霞(女),他们都是宁乡麻山一带人,又称“麻山三杰”。另外,要注意近几年来教材变动较大,复习时应以学生手 中教材为教学的蓝本。 2、考试目标:知识和能力要求今年仍是只分为 “识记、分析、综合”三个层次,但强调了考试目标要点是学生应 有的“公民素质、民族精神和国际意识

3、;收集处理信息的技能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显然加强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 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体现了课程教学改革的精神。题型示例中增加了判断和制表等题型,删 去了填空题和问答等题型,其中制表和材料解析的题型示例,主要体现了对分析和综合能力方面的要求。 3、试题难度、考试方式与试卷结构:与去年相比,试题难度保持一致;最大变化是考试方式改为开卷笔答方式; 考试目标分布和知识内容分布未变;但题型及分布变化较大,增加了判断、制图制表和活动设计等题型,删去了填 空题和问答等题型,减少了选择题的数量,而乡土史题所占比例不变。 根据以上“考试标准”的变化,复习教学应注意:一是要从有利于教学和

4、减轻学生负担出发,依据并紧扣教材和 “考试标准”进行复习;二是注重对基础知识的复习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注意训练要有适当的梯 度,加强对判断、制图制表和活动设计等题型的训练;三是注重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材 料解析题和制图题的训练。材料解析题和制图制表题的训练应注重“考试标准”中分析部分和综合部分的内容。 二、依据“考标”,夯实基础 1、抓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立足基础知识的网络化和整体化。历史教师要在复习中,重视历史发展阶段基本线索 的把握,做到将基础知识“联线串珠”,纵横联系,还要注重历史的因果联系、中外联系、古今联系及与相关学科的联 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

5、温故知新,切忌将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人为地加以分割,单纯以死记硬背的方法来复习历 史基础知识。 2、全面理解“考试标准”中有关知识范围的表述,依托教材,图文结合,力求基础知识点的复习到位。特别是应 注意考试目标中属“分析”、“综合”要求的知识和与“考试标准”相关的材料、地图、图表和文物图等。如分析郑和下西 洋的主要内容就不能忽视课本的文字、地图与有关知识的内在联系,这些内容复习时应注意挖掘其固有的知识内涵。 在理解的基础上要学会用正确的观点来统率史实。 3、还要注意针对学生理解的薄弱环节,查漏补缺。另外,不少历史基本观点、基本理论、方法和重要历史概念、 主要历史特征等隐性知识是包含在课本知识之中

6、的,我们绝不能以为只要识记了知识就解决了所有的问题。 三、改进方法,培养能力,提高实效, 以往学生在闭卷考试中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另一方面是学科能力的不足。如何搞好 开卷考试的复习,是值得我们探究的一个新课题。我认为一是仍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二是要加强学习方法 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提高复习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精 心备课,落实辅导措施和改进复习方法。 1、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备课和落实辅导措施。 教学中应按素质教育的要求、课改和考试改革的精神来指导复习工作。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按学 生实际分层次教学,特别是要注

7、意培优辅差工作的落实。二是要注意以“考标”为中心,全面完成历史教育目标,寓 历史学科能力、方法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于知识复习教学之中。三是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以教师为主 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师生互动,练讲练结,精讲巧练,不要以讲代练,“满堂灌”2;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应提倡复习教学内容的问题化、专题化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四是既要重复习工 作中教法的研究,精心备课,又要重学法的指导,特别要加强识记方法、阅读方法、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方法、审 题解题和表达方法的指导。教师备课要认真钻研教材和“考标”,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做到心中有底;研究教法,

8、 做到心中有序。 具体对开卷考试而言,一是要让学生思想上进一步重视,不要误认为一开卷就容易,而是必须认真对待;二是 开卷考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仅仅是翻书的能力,更注重考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故要加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的 培养;三是开卷考学生的解题能力,答案有些是试题中蕴含的,但不是现成的;四是任何资料不是复习和答题的依据, 仅能作参考,应以教材为依据;五是应以教材作为材料,将“考标”内容文字化(变成具体内容的表述),进行讲练结合 的训练,学生应熟悉“考标”基本内容,但没有必要让学生一段段去死记硬背。 2、改进方法,培养能力。 教学中要有整体教学的观念,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要在复习教学中

9、注意学习方法的点拔,解题思 路的分析,学习规律的总结。要运用专题复习法,多归纳比较,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避免基本概念和史实的混淆。 如对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中共历史上的重要会议、不同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图画教学等内容的复习,就可以采用 这种方法。后阶段能力培养应着重抓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突出识记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适当地识记是必要的,因为开卷考试时学生不可能每做 一题都去翻书,但应注重从理解到记忆,要适当淡化非主体知识的记忆,不要额外增加“考标”以外的内容加重学生 的识记负担。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或是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或是从所学知

10、识中提取所学知识信息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获取和运用信息,有赖于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如利 用目录、课文结构、大事年表和“考标”等,提取所学知识;抓核心内容、关键词或概括以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等方 法。 二是突出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能有条理地分析,抓住要点进行分析,能运用所学知 识、理论和方法分析有关材料,能分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分析历史现象,评析有关历史人物,会运用史论结合、 以例证史、以史证论的分析方法。要以培育学生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创造性和严谨性等)为突破口,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注重学生的动手、动脑、体验和感悟,倡导其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及时总结

11、,触类旁通。 三是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生学会整体感知历史的方法,初步学会按时序观察历史的发展和变化,会归纳、 评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要注意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时事之间的联系,从联系一些热点问题(如世界政治经济 一体化、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南水北调等)和活动课入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重大现实 问题的初步能力和活动设计的基本能力。 四是突出审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对选择题、判断题、制图制表题、材料解析题、活动设计题的一般解题方法要 加以介绍。训练选择题和判断题,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审题和答题。制图制表题,要注意解题步骤:认真审题, 按材料或项目确定示意图或表的类型,即明确题

12、意;分析材料,提炼出有效信息,即找出解题素材;确定准确的 图示符号(图例)并表达题意要求,如用“双向箭头”(图略)、“”表示事件之间的相互影响,用“”、“” 表示事 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或时间顺序,用“”或“” 表示事件之间的关联,等等;如表格则确定好表格的项目内容和具体 形式;填写时应字迹工整,图示清晰,简明扼要,布局合理。材料解析题,要先围绕设问认真审题,注意材料的多 样化(文、图、表等),尽量发掘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解题,在训练时应充分利用复习资料(如指导丛书) 上的材料,变换角度重新设问,要让学生知道采意答题和规范化答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知识迁 移能力。活动设计题,一般是给材料,要求设计主题和活动内容,应注意:一是依据材料定主题,主题表达应具体明 确(如三国历史故事会),二是活动内容中,要有活动目标和活动过程,各阶段应有明确的组织形式和内容要求,有 的还可加上活动资源和活动说明。审题解题能力的培养,还应重视考练题的纠错讲评,针对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来组 织复习教学,要讲求实效。 五是在突出培养能力的同时,不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勤奋的学习 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爱动手动脑的务实作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竟争意识和坚强毅力,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共 同提高的合作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