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华师大教材《心理学》-已整理-考试必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641807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华师大教材《心理学》-已整理-考试必备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华师大教材《心理学》-已整理-考试必备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华师大教材《心理学》-已整理-考试必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复习资料,华师大教材《心理学》-已整理-考试必备(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导论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学的研究分为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前者旨在探讨人或动物的行为和心理变化的原理和规律,后者研究心理 学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理论心理学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比较 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等分支学科。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属性的科学。一、自然科学性质;二、社会科学的性质;三、 超科学的人文性质;四、综合交叉的性质。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又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实验法又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又 分为以个人为单

2、位的个案研究和以社会群体为单位的个案;调查法;内省法。 常用研究技术和手段(1)实验和研究设计法;(2)对数据的统计处理法;(3)逻辑思维推理法; 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一般公认的是以 1879 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 心理学流派: 精神动力学派产生由弗洛伊德在 1896 年创立,主要关于 潜意识理论,本能学说和人格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建立的标志是 1914 年华生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的出版。托尔曼,斯金纳 人本主义学派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美国,代表人物罗杰斯和马斯洛,核心理论为自我实现理论 认知心理学于 20 世纪 50 年代兴起,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

3、人类的认知过程 心理学的研究现状:1,个个学派之间由最初的长久激烈论战、相持不下,甚至相互对立和敌视,演变为今天的彼此 和谐共存,相互包容。2,新的分支学科和新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3,在研究方法上综合化,在研究手段 上现代化 发展趋势:1,综合化趋势;2,本土化趋势渐趋明显;3,将朝更为实用化的方向发展;4,跨学科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心理过程 第一节 感觉:信息的输入和登录 感受器是信息进入心理活动的主要入口,主要功能收集信号和能量转换。 阀限是引起感觉需要的最小刺激量。阀限有两种:一是刚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强度的绝对阀限,二是刚能够引 起差别感觉的刺激间最小差异的强度的差别阀限

4、 感觉的作用:感觉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的起点,对于维持正常的心理功能同样必不可少 第二节 知觉:信息的识别 感觉加工的对象是信息的组成成分,知觉加工则包括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赋予加工对象意义。守恒是知觉组织的重要 形式。 对象识别研究的是人是怎样识别两维符号的。有模板匹配理论;原型匹配理论;符号识别理论。 自下而上的加工把小的知觉单元组合起来,构成更大的单元。在这一类的加工中,环境真正控制着加工过程,使加工 的结果更精确。自上而下的加工则是借助经验和知识的帮助,完成对对象的识别。 第三节 注意:信息的选择 注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选择和集中。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

5、、也不需要 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取决于刺激本身的特点和人自身的状态。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 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特点:注意广度指同一时间内个体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指人在较长时间内把注意保持 在某个对象或某项活动上的能力;注意的分配指认把注意资源分配给两种或两种以上活动中的能力;注意的转移指人 根据任务的需要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影响注意品质的因素:神经系统的特点;后天的训练;兴趣 与注意有关的信息加工方式:自动化加工,几乎不受资源量限制,加工模式难以改变;控制加工依赖注意资源,受资 源量限制。 第四节 记忆:信息的储存和提取

6、 感觉记忆信息储存时间极短 短时记忆,不再保留其原有的物理特性 长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经过复述的短时记忆信息。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组织:以予以编码包括命题或概念网 络的方式或者独立的表象编码储存形式 遗忘有质和量两方面的表现:质的规律表现为遗忘的选择性和遗忘的重构性;量的表现有(1)艾宾浩斯曲线,在识 记以后的最初阶段遗忘发展得很快,后来逐渐减慢;(2)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3)系列位置效应 第五节 思维:信息的演算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分类是最基本的思维活动。 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尝试错误;顿悟;类比问题解决;启发式方法或凭经验粗略估计;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呈现

7、的方式;多于刺激的干扰;定势的影响;功能固着;动机的作用 第三章 个性心理 第一节 心理特征概述 个性心理结构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主要有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 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有能力、气质、性格等 影响个性心理发展的因素:生物性因素;身体因素;家庭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实践;社会文化因素 心理特征在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因材施教;运用于职业指导 第二节 个性理论与测验 精神分析理论,主要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埃里克森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与超我。超我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人格的三个系统相互作用 构成人格的整体,

8、本我是生理成分,自我是心理成分,超我是社会成分。 荣格的理论把里比多看作普遍的生命能量。人格是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埃里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有 8 个阶段 行为主义人格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该理论把人格等同于行为,人格是个人行为的总和, 而且可以通过测量行为来研究人格,很重视环境对个性的影响作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人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 为就能学习到复杂行为的过程 人本主义理论 需要和动机理论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重心和精髓。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 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类型理论就是根据某种原则,把所有的人划分

9、成几大类型。 克瑞奇米尔的类型论:认为体格和人格有关,分为强壮性、瘦长型和矮胖型 谢尔顿的类型论不仅认为人格和提醒有关。主要类型内胚叶型(内脏紧张型) ,中胚叶型(身体紧张型) ,外胚叶型 (头脑紧张型) 荣格将人格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威特金将人分为场依存性的场独立性的 霍兰德讲人格分为社会型、智慧型、现实型、文艺型、贸易型和传统型 特制理论 特制理论提出人格是由个体的一组特质所组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特质决定个体的行为;人格 特质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对人格特质的了解,可以预测个体的行为。 特质在心理学中可以用来指个体的任何持久的特征,只要他在这个特征上和他人有所区

10、别。特质可分为共同特质和个 人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个性测验:科特尔 16 种人格因素问卷适用于 16 岁以上青年和成人;埃克森人格问卷分为成人和幼年两种;明尼苏达 多相人格调查表;Y-G 性格测验(矢田部达朗,冈美延和园原太朗) ;投射测验 投射是指个体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心理特征不自觉地反映与外界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 投射测验分类:联想法;构造法;完成法;选排法;表达法。罗夏墨渍测验,主题统觉测验和儿童统觉测验 心理测验的有关指标:信度指一个人在同一心理测量中,几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可分为再测信度和分半信度;效度 指一个测验在测量中对要测量的行为特征所具有的准确

11、度可分为内容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常模指心理测量中的比较 标准; 心理测验的基本原则, (1)对个人的隐私加以保护;(2)心理测试之前做好准备工作;(3)主试事先做好充分的准 备 第三节 性格特征 性格是指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对现实态度的个性特征; (2)在行为方式方面的个性特征;(3)性格的社会制约性 态度指对特定对象的较持久的反应倾向 现实态度特征包括对别人、集体、社会的态度特征;对劳动和工作的态度特征;对自己的态度特征 意志指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 性格的意志特征包括自觉性;坚定性;果断性;

12、自制力;勇敢 情绪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反应形式,是主体依据客观事物对它的不同意义而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不同态度时,在 主观世界中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体验。 性格的性格特征:情绪强度方面的性格特征;情绪稳定性方面的性格特征;情绪活动的持久性方面的性格人特征;主 导心境方面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指表现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方面的个人特点 性格的可塑性 第四节 气质 气质是不以活动目的和内容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 性方面的动力特征;气质的天赋性;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气质类型:胆汁质,以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等为

13、特征;多血质,以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 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等为特征;粘液质,稳重但灵活不足;踏实但死板;抑郁质,不爱与人交往等 柏尔曼的气质激素论:甲状腺型;肾上腺性;脑下垂体性;副甲状腺型;性腺型 巴浦洛夫神经活动类型说:强而不平衡型;强、平衡、灵活的类型;强、平衡、不灵活的类型;弱型 第五节 能力 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知识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 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掌握知识又是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的。 天才的能力品质:观察问题的敏锐和机警;良好的记忆力;独立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能力和智力相互包括 智力结构理论:二因素论

14、由斯皮尔曼提出,智力分为 G 因素和 S 因素 群因素论由瑟斯顿提出 7 种平等的基本能力 智力测验:比纳西蒙智力测验;维克斯勒智力量表 第四章 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心理方面所经历的所有富于规律性的变化 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心理发展的研究主题:在发展进程中遗传与环境的作用;在发展进程中儿童自身的积极作用;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 不同领域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 心理发展的研究方法:横向比较研究;纵向跟踪研究;跨文化研究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首先,儿童认识的发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起源于连接主、客体的动作;其次, 认知结构的建构和再建构才是认

15、识发展的本质所在;最后,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而这又是由个 体得逻辑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 2 岁) ;前运算阶段(2 至 7 岁) ;具体运算阶段(8 至 12 岁) ;形式运算阶 段(13 岁以后) 心理测量流派的智力发展理论:传统智力理论;新智力理论包括智力三元理论,多元智力理论 信息加工心理学对认知发展的研究:注意的发展;记忆的发展;概念的发展;问题解决技能的发展。 语言发展阶段:牙牙语阶段;单词句阶段;双词或三词组合阶段;完整句阶段 语言获得理论:强化说;先天决定论;相互作用论 语言的机能:语言对认知的影响;语言对自我调节的影响;语言对文

16、化社会化的影响 情绪的发展:早期情绪的发展;依恋,可分为安全依恋,焦虑回避型依恋和焦虑矛盾型依恋 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特别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自尊是个体在对自我价值和品质进行评价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针对自我的信念和情感。 成熟的自我意识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个体能意识到自己的身体特征和生理状况;二,能认识并体验到自己 内心所进行的心理活动;三,能认识并感受到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 幼儿期在教育上应积极为儿童创设合适的活动与活动环境。通过讲故事等文化课的形式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 小学儿童应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教学注意内容的形象性,利用教师的权威作用培养好儿童的个性品质和 道德行为 中学生在教育上应充分重视青少年生理发展的重要性,着重培养他们独立思维、探索和研究的能力 第五章 教学心理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在此基 础上将这些教学基本要素有序、合理的进行组织,并形成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包括目标、策略与评 价三方面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应包括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