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课《诗四首》教案

上传人:zw****58 文档编号:42641307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0课《诗四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30课《诗四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0课《诗四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第30课《诗四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第30课《诗四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0课《诗四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0课《诗四首》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030 课课 诗四首诗四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背诵四首古诗,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 美。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大意,品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品析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意境美。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从最古老的诗经开始,优秀的诗歌 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学习诗四首。学习学习归园田居归园田居 一、课堂导入一、课堂导入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现存 120 多首

2、。最能代表他 诗歌创作成就的是田园诗。我们先来学习他的田园诗代表作归园田居(其 三)。二、二、热身轩热身轩预习尝试预习尝试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荒秽( ) 荷锄( ) 候骑( ) 都护( ) 燕然( )2、解释加点的词。(1)带月荷锄归( ) (2)但使愿无违( ) (3)征蓬出汉塞( )(4)江人大荒流( ) (5)仍怜故乡水( ) (6)三年多难更凭危( ) 3、指导朗读,力求使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律 要求学生用“/”给归园田居(其三)一诗划分节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音节划分和意义划分相结合,如“种豆/南山/下”“晨兴/理 /荒秽”三、作者介绍三、作者介绍陶渊明,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

3、园诗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陶溯明做过几任小官,41 岁那年辞官而归,从此住在农村,亲自参加田间劳动,直至 63 岁去世。这首诗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居住。四、纷纭斋四、纷纭斋课堂交流课堂交流 1、师生共同赏读归园田居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整体感知 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可以先逐句解释,然后进行完整的表述。明确:诗的前四句记给豆田锄草一事。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第二句说锄草 的原因,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第四句是说月儿初升之时才荷锄晚归。第 五、六句写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第七、八句写沾 衣又

4、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3、课堂探讨 陶诗平淡而又富于情趣,平淡不必多言,你认为“情趣”表现在什么地方? 明确:陶诗的情趣来自于写意。“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 人,却有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中 ,这是一幅多么好的月夜归耕图啊!“夕露沾我衣”,露水调皮而多情,他们 给了辛苦一天的诗人温柔的抚慰,诗人就像一个凯旋的士兵,心情傲然、欣然 。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明确:不愿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愿意按照自己的意

5、愿生活。 4、课堂反馈 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 本诗点睛之笔的句子是: 诗中形象描绘一天农事的诗句是: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 ,后四句抒发了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种 生活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生活的喜爱之情。 课堂背诵归园田居(其三)学习第二首学习第二首使至塞上使至塞上 一、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一、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王维(公元 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人,出身仕宦家庭,过着享乐田 园、流连山水、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少年时就有才名,21 岁进士及第, 任大乐丞,后因伶人舞黄狮子事触犯皇权而受牵连,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张 九龄为相后,提拔他为右拾

6、遗,后张九龄被罢相,他也被排挤出朝,以监察御 史的身份出使边塞。后又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人经历仕途挫折之后 ,他逐渐发现了社会的不平。他晚年对社会的恶浊采取鄙视的态度,过着亦官 亦隐的生活。他皈依佛教,信奉禅理。朝夕徘徊于山水之间,通过对自然美的 刻画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 ,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 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 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

7、 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二、整体感知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2、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3、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 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 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 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 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 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

8、正在燕 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 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三、三、纷纭斋纷纭斋课堂交流课堂交流 1、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1)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多媒体显示 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 (2)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 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 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 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

9、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 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 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 ,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 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 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 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3、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 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

10、,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 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 有道理,为什么? 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 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4、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 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 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 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课堂反馈 从诗中描写的景物可以看出,诗人出征的季节是 。你是从 看出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运用了

11、、 等 修辞手法。 诗中以比喻形象描绘诗人在漫漫长途中真切感受的诗句是: , 。描写落日时分边关所见,以其写景壮观,气势雄伟,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四、课堂小结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在诵读中体会 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并品味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希望同学 们在课后多诵读诗歌,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五、五、风采亭风采亭拓展提升拓展提升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 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 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

12、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 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六、布置作业六、布置作业 1、 能熟练背诵和默写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 2、 预习渡荆门送别和登岳阳楼(其一)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学习学习渡荆门送别渡荆门送别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 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 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

13、 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 岁时 ,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 16 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 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 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 725 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 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 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二、整体感知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节

14、奏划分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三、三、纷纭斋纷纭斋课堂交流课堂交流 1、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明确: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 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 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 ,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 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

15、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 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写完山势、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法从不同角度写长江的近景、远景。“月 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慢。晚上 ,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云生 结海楼”是日间仰视所见。白天,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 市蜃楼般的奇景。 颔联从正面描写。颈联采用衬托的手法,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 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2、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颔联、颈联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长江江面开阔、两岸平旷的景色,融进了 诗人初次见到平原大江时那种新鲜、欣喜、激动的感情。诗的尾联“仍怜故乡 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思乡的情感。长江水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