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笔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2637383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笔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笔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笔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笔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笔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笔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笔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笔谈编者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把不断提高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之一,将和谐社会建设放到了突出位置。党的十六届五 中全会对“十一五”时期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和部署,将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十一 五”时期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 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

2、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全面落实科学发 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为了推 动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本刊编辑部近日组织了一组专家笔谈,对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原所长、编审 陈筠泉实现和谐社会和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 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现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这对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

3、意 义。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的“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 的主张” ,其中包括他们的“提倡社会和谐”这一主张。马克思还称赞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所写 的和谐和自由的保证为一部“天才著作” 。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同时又指出:空想社会主义者的 和谐社会构想是根据抽象的伦理原则和理性原则设计出来的,它脱离了现实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 实现的。 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因为每个社会的经济 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必须从实际存在着的 利益关系入手,实事求是地分析各种经济关系,客观地认识和把握社会经

4、济发展规律;同时又要根 据我们的价值观去合理调整利益关系,以利于找到公平和效率的最佳结合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各种不同利益的合理结合建立了客观基础,但是这种结合 不会自行实现。我们必须在政策和法律以及各种制度中考虑到利益问题,必须找出组织生产、宏观 调控和管理经济社会的各种有效方式,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好的构想落实到制度中去。 二、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因为我国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矛盾和问 题。温家宝同志最近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 迈出了新的坚实的步伐。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5、还不少,不仅一 些长期积累的和深层次的矛盾尚未解决,而且还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和问题,这是客观的事实。主观任意地夸大矛盾、激化矛盾无疑是 错误的,但是看不到矛盾的存在或者企图回避矛盾则同样是错误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 要在正确认识各种现实存在的矛盾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正确地去处理仍然 存在的人民内部矛盾。 恩格斯曾经通俗地说明了马克思对矛盾的出现和解决的理解。他说,当在社会的实际生活中 “出现了需要解决的矛盾”时,首先要看到这些矛盾“是在实践中发展着的” ,然后就要去考察和研究这些矛盾的“解决的方式” ;这时,就会发现这些矛盾“是由

6、建立新关系来解决的,而这个新 关系的两个对立面我们现在又需要展开说明,等等” 。我们认为,必须运用马克思这种方法来解决 当前我们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建设。 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设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 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 要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实现对整个社会的科学管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而社会主义社 会才具备了对社会进行科学管理的基本的客观条件。当然,客观条件只是提供实行科学管理的可能 性,要使它变

7、为现实,还要对社会发展规律达到真正的科学认识。社会规律像自然规律一样,在我 们还没有正确认识它们的时侯,它们起着盲目的、强制的作用,表现为自发调节。但是,当我们一 旦认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影响,那就可以驾驭、控制它们,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 的目的;我们就可以由受自在的规律的支配,变为自觉的调节,从而避免自发过程的破坏作用。 总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社会管理格局,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如何对社会进行科学管理,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不难看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现实 需要,对于我们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需要我们进行艰苦的工作,也需要具有探

8、索的勇气和更开阔的思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解决和说明几个理论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李培林一、关于如何定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方面,从长远的和理论上的目标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长期而伟 大的历史任务,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目标,与中国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着密切 联系。另一方面,从中近期和现实的目标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提出的一个发展战略构想;是立足于我国国情,以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利益格局多样化为背景,针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突出 问题

9、提出的现实调控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长期而伟大的历史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目标, 它的基本要求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目标。 因此,作为奋斗目标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社会”概念是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 各方面;作为目前具体的工作领域的“社会建设” ,它是与经济、政治、文化并列的。 二、关于如何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上的继承和创新 1956 年,中国共产党“八大”政治报告提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 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求同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

10、盾。 ”毛泽东同志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在论十 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全面阐述了我党在和平发展时期的社会建设思 想。 1978 年 12 月 13 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 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 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 他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 起来。 ”1 1988 年,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他在 9 月 12 日听取关于价格和工

11、 资改革初步方案的汇报时指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 来,发展到一定的时侯,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 服从这个大局。 ”2 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更进一步指出:“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 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3 1993 年小平同志又指出, “分配的问题大得 很。 ” “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 ” “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 决这些问题。 ” “这个问题要解决,过

12、去我们讲先发展起来。现在看,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 展时少。 ”4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 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提出“三个代表” 的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 本质论,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和新任务,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

13、谐社会两个重要战略思想。这可以说是在一个新的历 史起点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继续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 丰富和发展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中与时俱进的新的理论成果,得 到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和认同。 三、关于如何在理论上处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 从“三位一体”(物质文明、政冶文明、精神文明)到“四位一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支柱。但是,现在一方面提

14、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和谐社会是四大建设之一,另一方面提“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即两个重要战略思想)。是否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远大目标和当前发展阶段需要突出抓住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是实现这个 目标的指导思想。即一方面,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另一方面要把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作为奋斗目标和当前工作需要突出抓好的一个重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现实工作中要深化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探索,完善和创新社会 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体制,落实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措施。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 涉及到政治、经济、

15、法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所以要根据“促进经济发展、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全面加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建设。 四、关于如何说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说是我们党自改革开放以来,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之后,又一个关于目标、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大战略构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新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是由中国共产党和转轨特色社会主义的宗旨所决定的。它是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

16、的历史任务的根本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是由我们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所决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提出,是根据对世界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也是根据对我国建国以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十六大”以来发展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实践经验表明,什么时候社会利益相对和谐,党心民心一 致,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更能够充分调动起来,经济社会发展也就更加顺利,反之,经济社会发展 就会受到严重阻碍。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是由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所决定的。我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与改革初期相比,情况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我们在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也出现一些突出的问题:改革初期,主要面对的是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一是工业化、 城镇化、市场化、全球化同步进行,特别是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叠加,各种不同的矛盾交 织在一起,增加了发展问题的复杂性;二是中国的加速发展使过去需要几百年走过的道路放在上百 年甚至几十年的时空中,由此而必然出现的发展不平衡,又进一步使各种需要在不同发展阶段解决 的突出问题聚集在一起,增加了解决问题的艰巨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