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

上传人:lizhe****0920 文档编号:42634994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数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谈数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谈数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谈数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谈数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数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数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数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谈数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龙虎塘中心小学 冯晶一、关于学习动机的基本理论一、关于学习动机的基本理论(一)什么是动机(一)什么是动机要理解学习动机的含义,先要知道心理学中动机的含义。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动物的行为简单,其行为原因比较容易理解。人的行为复杂,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易解释。在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现象时,直接观察到的是外界施加的刺激和机体(人与动物)作出的反应(行为) 。至于包括人在内的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在心理学回答涉及行为起因的问题时便假设一个中间变量,即动机,以解释行为的起因和动力。(二)什么是学习动机(二)什么是学

2、习动机传统上教育心理学把学习动机定义为激发和维持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原因,但现代教育心理学赋予这一概念更多的含义。正如沃尔福克(AEWoolfolk,2001)所说:“学习动机不只是涉及学生要学或想学,还涉及更多含义,包括计划、目标导向、对所要学习与如何学习的任务的反省认知意识、主动寻求新信息、对反馈的清晰知觉、对成就的自豪与满意和不怕失败” ,并把学习动机定义为“寻求学习活动的意义并努力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益处的倾向”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学生的学习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内在动机(internsic motivation)也称内源性动机,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例如,有

3、的儿童对阅读文艺作品很感兴趣,一有空就读文艺作品,从中不仅获得知识,而新北区 2008 年论文评选小学数学且特获得语言表达技能。由内源性动机激起的学习活动的满足在学习过程本身,而不在学习活动之外的奖励或分数,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另一种支持学习的动机是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 ,也称外源性动机,指由外在的奖惩或害怕考试不及格等活动之外的原因激起的动机。学生努力学习,其满足不在活动过程本身,而在学习活动之外。(三)学习动机的作用(三)学习动机的作用1启动作用 现在的课堂学习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而学习动机是启动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驱力,它可以激发学生产

4、生强烈的求知欲、高涨的学习热情、巨大的学习主动性。2导向作用动机对学习的导向作用表现为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方向、加强学生的努力程度。学习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知晓自己为什么而学习,朝着哪个方向努力。3维持作用 学习动机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很多研究的结果都已证明,动机水平高的学生能够在长时间的学习中保持认真的学习态度,具有坚持把学习任务最后完成的学习毅力。有些学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不良,其原因即在于学习动机低下,在学习中不能克服困难保持注意力和主动进行学习。二、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策略二、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策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和心理测量学家从未提出过系统的学

5、习理论,他们用需要来解释人的行为动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人的需要作了一个全面分析,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把人类复杂多样的需要区分为从低到高的七大类,并把其中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称为基本需要或缺失性需要,把较高级的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称为心理需要或成长需要。按照马斯洛的观点,基本需要在满足之后,便不再感到需要,而生长需要的特点是越满足越产生更强的需要,并激发个体强烈的成长欲望。马斯洛还指出,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有助于更高层次需要的激发。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就要首先满足其基本的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等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只有

6、当学生的需要进入较高层次时,学生才能真正安于学习、进步迅速。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学生的学习动机属于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实现这种需要的前提条件是某些低级的需要必须先得到满足,所以要根据学生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的特点,来激发学习动机。(一)数学教学中,激发内源性动机的策略(一)数学教学中,激发内源性动机的策略内源性动机是源于兴趣、好奇心、求成的需要等个人特征的动机,所以激活学生动机的策略是教师长期坚持培养学生求知、求成的需要,通过成功的学习经验又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1 1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动机精心设疑,激发学习动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利用设

7、疑激励法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正如教育家克莱P贝德福特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地学习“。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养成经常设疑的习惯,让学生产生认知的需要,激发其学习动机。例如:教学“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首先让学生任意报数字,自己不用计算就能知道学生报的数能否被 3 整除,开始学生们很好奇,都跃跃欲试,学生们频频发难,提出了许多 6 位数甚至是 7 位数想难住老师,但老师却应付自如百问不倒。学生在想为什么老师能猜得又快又对呢?他们都急于想知道谜底,从而由好奇心发展为探索奥秘的强烈欲望。这一切源于课前教师精心设计疑问,课堂巧妙

8、提出疑问。因为疑问和惊奇,最易于激起学生由衷地产生学习知识的的精神动力,产生渴望学的需要。在每节新授结束后,适当安排一些模仿性练习来巩固新知,拓展延伸,这也是很有必要的,设疑就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如,教师在教三角形的分类时,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分类后,安排了一个游戏:“猜三角形”。(1)露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2)露出三角形的一个钝角,学生都能准确判断。(3)露出三角形的一个锐角、两个锐角,学生都不能准确判断,直至露出三个锐角时,学生才异口同声说是锐角三角形。这时教师问:为什么(1)和(2)你能准确判断,而(3)则不能呢?学生说:因为直角只有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钝角也只有钝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而锐

9、角在三类三角形中都有。教师接着追问,为什么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中也只有一个钝角呢?通过这样的设疑,既巩固了新知,又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这样的课堂设疑,学生一开始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却又很渴望知道“答案”,于是受到激励的学生便会自主地去学习,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2 2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信息接受与反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思维过程“融”于情境中,学生就会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而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

10、,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地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堂课:在教学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的应用题时,将“小蜜蜂采花蜜”的游戏贯穿于教学始终。教学时先出示题目,同学们到果园去摘苹果,每个人摘 8 个。然后,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四朵花平均分给 4 个小朋友有 4 个人摘了一样多每个人分几个?一共摘了多少个?请小朋友扮演勤劳的小蜜蜂去采蜜,花上的条件和问题如果与题目上的条件相对应,就把它采下来,放在胸前,大家看看对不对?在游戏中让学生戴上“小蜜蜂”的头饰,播放“爱劳动” 的音乐,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轻松愉快,同学们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可以

11、说,激发学习动机的关键就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他们常常对新颖的东西感兴趣,对运动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对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对笑话、幽默故事感兴趣,对美的东西感兴趣,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要激发学生这种学习动机,就要让数学教学充满魅力,就要求教师组织富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积极思维的情境。3 3自主探究,激发学习动机自主探究,激发学习动机即以“群言堂”为特征的一种集思广益的方法。它是运用围绕中心的主题,进行讨论的形式,大家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迪,相互修正,相互补充,使思维活动发生连锁式反应,诱发出很多新见解、新观点,直到获得创造性方案或设想。“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

12、亮” 。自主探究是在短时间内产生认知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激发学习动机的一种有效手段。有这样一节课,在教学“小学除法计算的计算”时,教师组织学生计算 29.82.7,学生在确定余数时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商是 11,余数是 1;另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 0.1,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有学生提出:商是 11,余数为什么不是1?教师此时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去验证。通过小组谈论,大家终于统一了意见,确定了余数是0.1,并得出了理由: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 1 在十分位,所以表示 0.1。通过用除数和商

13、相乘再加余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检验出余数是 0.1 才是正确的。这样,通过这种探究,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创新的思维迸发出来。4 4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动机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动机曾看过张齐华老师的一堂认识因数与倍数,课上,张老师介绍了一个特别的数,就是 6,并问学生:“你们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随着老师一起做了一个小实验:写下 6 的所有因数,然后将6 以外的因数相加。学生惊讶的发现结果还是 6。认识了第一个完美数之后,学生迫切地想要知道第二个、第三个张老师没有简单地“告诉”,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我们发现了!”“是28!”“对,是 28!”学生都如此兴奋和激动,那是一种探索后成功的体验

14、,这种体验将激发学生再次投入新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就是为了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体验成功就是让学生从成功中获得激励,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增强学习的动机、热情和信心,主动去争取新的成功。因此,在整堂课上,从开始到结束,针对不同学生状况,要创造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功的机会。有的学生基础差,有的学生好动,可以有选择地多让他们回答,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其有成功的愉悦感受;有的学生表现出色,可以让他们回答一些略有难度的问题。通过这些成功体验,满足了学生需要,增加了学习的信心,促使他们向更高的目标奋进。(二)数学教学中,激发外源性动机的策略(二)数学教学中,激发外源性动机的策略1 1开展竞赛,激发动机

15、开展竞赛,激发动机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上都比一比结果如何,形成良性竞争势态。教师要对突出的学生当众表扬,实现全方位立体信息反馈与评价,使学生得到需要满足,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我在课堂上,尤其是活动课上一般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教学中可以适当引进竞争机制,设计一些带有竞争意识的游戏和比赛活动把知识寓于游戏竞争之中。如:在课堂上,分小组讨论问题时,看哪个小组先得出结论:课堂上回答问题看哪行举手的同学多,且回答正确率高等等,造成一种动静结合,活泼有趣的气氛,使学生内心潜在的动机和需要转入兴奋状态,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同学们的竞争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

16、集体荣誉感。又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 “夺红旗” 、 “比比谁最聪明” 、 “解题方法最佳的是谁”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不断深化学习动机,把学生从对分数的竞争引向追求知识、提高能力的竞赛。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尽管竞赛能对大多数学生起到激励作用,但竞赛要适量。过于频繁的竞赛不但会失去激励作用,反而会制造紧张气氛,加重学习负担,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因竞赛失败而丧失学习信心。并且在竞赛方式的选择上,要使不同学生在竞赛中都有获胜的机会。例如,发现个别学生亮点,开展适合他们能力层次的竞赛。通过竞赛,全员参与,激发学习动机,促进教学质量2 2正确评价,激发动机正确评价,激发动机评价手段应是一粒石子,用它打破之潭死水,激起一道道希望的涟漪,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希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适合的评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但如何评价呢?我总结如下四点:(1)评价要及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应注意抓住评价的时机,该及时鼓励的就毫不迟疑,不宜立即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