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公平实现的瓶颈和出路

上传人:子 文档编号:42634382 上传时间:2018-06-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教育公平实现的瓶颈和出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教育公平实现的瓶颈和出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教育公平实现的瓶颈和出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教育公平实现的瓶颈和出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教育公平实现的瓶颈和出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教育公平实现的瓶颈和出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教育公平实现的瓶颈和出路浅析教育公平实现的瓶颈和出路近年来,教育公平问题已成为我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已从对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的追求发展到对教育结果公平的追求。虽然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认识逐步完善,也一致在致力于教育公平建设,但在我国当前教育发展过程中仍存有诸多教育不公平的现象。这不仅破坏了社会公平,也严重地阻碍社会的文明进步。因此,分析教育公平实现的瓶颈,探索促进教育公平的新途径,关系到社会公平的实现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一、教育公平实现面临的瓶颈一、教育公平实现面临的瓶颈(一)城乡、区域、校级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大(一)城乡、区域、校级之间的教育发展

2、差距大一是城乡间教育发展差距大。城乡间财政拨款、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差距依然存在,根本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面貌还需要较长的时间。随着农村学龄人口减少、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农村居民对高质量教育需求提高,农村生源进一步减少,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加上不合理的布局调整,一些农村学校日益凋敝,很令人担心。二是区域间教育发展差距大。越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的公共投入反而越少,目前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基本普及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边远贫困地区以及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低,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普遍办学条件落后。三是学校间发展差距大。在区域内部,尽管免试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明确要求

3、,但由于历史上政府“重点发展”的教育发展战略和新形势下名校的累积效应和政府对重点学校的投入倾向,学校之间的差距短期内很难完全改变,造成严重的择校问题。(二)高质量、多层次、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与有限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二)高质量、多层次、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与有限优质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分化,人民群众对多层次、个性化的教育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表现在中小学生课外辅导需求旺盛、择校费成为普遍现象、出国留学出现低龄化趋势等等。由于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社会显示度极高的社会服务,结果可衡量、群众能感知,大多数人可能不懂得

4、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等概念,但是他们有能力、有智慧对教育服务做出自己的判断,社会的高度期盼对教育发展提出了相当苛刻的要求。但也要看到,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发展不平衡,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较强约束,优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短时期里不能充分满足人民对教育特别是对高水平教育的需求,也难以统筹兼顾不同人群对教育的个性化需求。(三)受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作用受到制约(三)受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作用受到制约近些年来,尽管全民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但教育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方面的作用却不如改革初期那样明显,主要是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社会需要,突出体现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一

5、是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职业教育总体上还处在依靠低成本、规模扩张谋求发展的阶段,办学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与就业需求联系不紧密,难以保障毕业生能就业、就好业,加上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不完善,重知识、轻技能等传统观念的影响,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不高,现实中,多数学生不愿意主动报考职业学校,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二是高等教育质量不高。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毕业生在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维能力方面,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在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毕业生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四)快速城镇化对教育公平提出了严峻挑战(四)快速城镇化对

6、教育公平提出了严峻挑战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社会成员和劳动力向城镇聚集的特征更加明显,而且将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人口频繁流动与教育属地化管理体制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教育的属地化投入与管理并不利于当地政府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投入,因为财政投入与教育绩效都不把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考核范围,尽管近些年来在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紧接着又有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接受更高一级教育的问题。总的来看,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农民工子女求学成本过高,受教育机会仍然很有限,而且质量较差,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面临着一系列学习、心理等压力,教育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导致新一代

7、农民工就业技能差。同时,人口在城乡间的频繁流动还带来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亲情缺失,这些孩子在安全、学习、情感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建议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建议(一)建立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一)建立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教育投入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基于教育的公共属性,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既是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历史与国情所决定的,因此,建立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教育经费筹集和管理朝着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一是要切实落实“教育法”有关规定,各地财政支出总额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应当随着国民

8、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保证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二是制定好各级各类教育投入标准,标准是投入的依据,要研究制定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制定和完善各级各类教育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并建立稳定增长机制。三是建立对地方政府财政教育投入的常态监测机制,加强问责,督促地方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二)增加教育资金投入的公平性(二)增加教育资金投入的公平性为保证公平分配,应合理选择财政教育投入的分配方向和重点。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财政教育经费的投入重点应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等薄弱环节倾斜。

9、各级政府要顺应人民群众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提高技能、改变命运的美好愿望,应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投入,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二是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中央财政加大对老少边穷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教育事业发展。三是扶持特殊困难学生入学。要继续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继续扩大资助范围,扩展资助领域,提高资助标准,继续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各级各类教育和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切实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培养培训,提高教师地位待遇,使教师成为全社会更受尊敬、更

10、令人向往的职业,引导优秀教师到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任教,让他们“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 。(三)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入学机会公平(三)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让入学机会在区域、城乡、阶层之间分配更加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一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丰富,基本目标是每一所学校符合国家办学标准,办学经费得到保障。教育资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班额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消除“大班额”现象。二是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要完善高等学校招生名额分配方式,通过改进高水

11、平大学招生名额的分配原则,对少数民族学生、残疾学生、农民工子女、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给予政策倾斜,鼓励高校按照人口自然比例安排少数民族学生招生份额,为农村学生和农民工子女平等就学创造更好条件,落实好国家扶贫定向本科招生专项计划和免费师范生、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等招生计划。(四)增强各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四)增强各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当前发展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一是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继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更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二是继续加强学生资助,完善制度机制,让更多低收入家庭子女能够接受

12、职业教育。三是拓展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继续深造的途径和渠道。应根据各地产业发展需求,扩大高等职业学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比例,积极推进五年制职业教育模式,开展高职注册入学试点,有计划的开展普通高校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四是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建立重能力、重贡献的用人制度,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建立健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进学校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相衔接,大力宣传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五)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水平(五)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需要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专业人才,而高等学校是培养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的主体。在人才培养层次和类型结构上,本科教育应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加强紧缺人才特别是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硕士研究生教育应在增加专业学位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博士研究生教育应进一步改革培养机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总之,高等学校质量和特色的核心仍在于人才培养,必须让学校和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教学和培养学生上来,要推进学校常态质量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评估等各种形式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同时,要加强实践教学、生产劳动、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探索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